第71章:大选(16)
能不能通过情报系统想想办法,从中国搞那个防空导弹和超音速导弹技术,我总感觉我们在这领域落后了。”
尼米茨发言道,”我了解了不少海军防空导弹,他们的实战测试效果不好,但中国的防空导弹打我们的B—29却很利索!”
5年前,尼米兹卸任海军作战部长职务后离开军队,但因为他是五星上将,按美国规矩可以永不退休。
事实上,他身上还有海军特别助理这个荣耀头衔,按中国理解就是海顾委常务委员,一般情况下他不愿意参与杂务,他真正的政治工作是印巴调解员,重点调解克什米尔纷争。
但印巴又开始为克什来尔打仗了,这位调解员派不上用处。
柴油机专家出身的尼米茨对新技术兵器一贯关注,他研究了中法海战全过程,听到氧气鱼雷重出江湖并与S艇相结合,情绪特别复杂:这两个轴心玩意当年没结合在一起,没想到现在结合在一起居然威力恐怖如斯。
万生海战后又对导弹加以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决定性的作战兵器,尤其空射型导弹,意味着航空兵突袭不需要再冒航母战斗群防空火力威胁了。
万万没想到,空射型导弹威胁还没解决,超音速反舰导弹又杀了出来。
面对南达科他级、衣阿华级都扛不住的导弹,对海军而言几乎就相当于毁灭性打击,最麻烦的是导弹打得远、打的快还打得准。
一枚不但会飞、命中率高达8成以上且射程超过50海里的氧气鱼雷,还不令人恐惧么?
他坚决要去发展导弹,甚至觉得比超音速喷气机还重要。
理由很简单,超音速战斗机击沉不了战列舰或航母,反舰导弹却能带来灭顶之灾。
一说起这个,马歇尔的老脸就红了,期期艾艾道:“可能也不用CIA这么麻烦,花钱就行.”
众人很奇怪,花钱就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要脸红?刚才谈到造军舰、造防空塔都要花钱吧?总统不还是很豪气地给了?
等问清原委才明白,这钱确实有点不好意思给出去。
那天包瑞德向北京转达美国同意接受和谈先决条件,以琉球撤退换平民时,或许出于幽默,或许一直在向中国出口设备,包瑞德不由自主地夸赞:“中国的导弹真是厉害。”
总理意味深长道:“怎么,美国又想要了?”
包瑞德惊呆了,他是中国通,总理这种反应,再加话里还有个”又”字,让他瞬间浮想联。
他不敢打听前面的交易,含含糊糊道:“那肯定啊,先进武器美国肯定需要。”
总理点点头:“和谈成功,中美关系正常化下,进行军事贸易和交流也是可能的,我们从来没对美国关门过,是华盛顿处处敌视我们,对中国制裁、禁运,中美关系不正常的责任完全在美方。”
结束会谈后,包瑞德想了又想,忽然想起中国海军中那几艘埃塞克斯级,瞬间顿悟。
回电中他没敢和马歇尔说这个,而是谈了”中方对出售导弹技术持开放态度”这句,马歇尔秒懂:这不就是暗示可以搞交易嘛!
总理给这个信号也是有其他前提的。
伦敦已和北京达成一致,用48辆最新的百夫长MK5现货+白夫长坦克全套技术换红旗—1全套技术,由于中方对百夫长上的火炮性能不满意,伦敦又同意把研发中的L7火炮定型后一并交给中国这样等于百夫长的底盘设计、双向垂稳、测距仪、发动机、L7等全套技术都到手,对中国未来有深远影响。
双方另行约定,如中国把这48辆百夫长送上战场实战,损失1辆英国赔1辆,但残骸和实战经验要和英国分享。
伦敦有的是聪明人,一辆坦克到底好用不好用,得上战场实战才有数,演习很多时候当不得真。眼下正好有双向实战机会,怎能错过?
反正中国这48辆坦克的钱,美国老早带制造+运费全付清了。
再说都向美国卖200辆旧款百夫长了,也得注意保持平衡是不是?
至于获得的交换品,伦敦觉得自己没吃亏,基于萨姆2改进的红旗—1全套技术弄到手,看过演示都说好。
美苏此时都有地空导弹研发系统,苏联拿出了萨姆—1,美国拿出了奈基—1,且这两套系统往上追溯都可牵扯到德国技术,英国对此心知肚明。
中国给的红旗—1要比美苏的萨姆和奈基都灵活,可在野外通过越野机动部署,而不必强求预设阵地,大大提高了作战灵活性。
莫斯科已在围绕萨姆—1部署环莫斯科防空体系,主力由56个围绕莫斯科周围构成两道环形防线的导弹团,每道防线由一部B—200大型雷达站和60部导弹发射架构成这套叫做S—25的系统耗资特别巨大,撇开要构筑专用的导弹阵地不说,光围绕莫斯科市构建两条环形公路消耗的水泥就抵得上苏联整整1年的产量
考虑到苏联不但其他建设领域需要水泥,还在向中国大规模出口水泥,要满足这套系统需要至少5年。
外行看热闹,觉得固定和机动也没多少差别,固定不是说真不能动,用拖车转移不就好了?
内行看门道,越野转移那是多么厉害的事,意味看防空部队能伴随进攻部队一起推进,在机动式中、低空高射炮部队伴随下,可有效构建低、中、高三段式防空体系,能为二线地带撑起防空伞并保护纵深。
作为二战宿将,蒙蒂元帅甚至不用去战场就看出了厉害。
当中国军队有保护伞而美军没有时,天平一下子就倾倒了,更不必说他对美国缺乏野战防空火力的弱点一清二楚,这种只能我打你,你打不到我的格局下,部队还能不崩溃?
能机动部署的原因不在于导弹,说白了导弹技术其实四大国都差不多,中方机动部署的奥秘在于小巧而灵活的雷达体系,比美苏那套笨拙的大型体系要进步。
美苏雷达体系笨拙的原因不尽相同,苏联是因为电子管技术落后、余度高,体积搞得很大;美国的问题是贪大求全,什么性能都想放进去,能不笨拙么?
中国就灵活多了,我这就是对付中高空目标的防空导弹,雷达配合这个领域用就行了,中低空不是我的菜,有高射炮防御体系呢。
牛牛看了实弹和越野机野动演示后满心欢喜,觉得正好适合自己。
谈判时,工业总监问了英国人始料不及的话:“你们是不是还打算出售给美国人?”
英国人本想否认,但后来一想,这件事又瞒不住,只要美国日后一用不就露馅了么?千万别说美国是自行研发的。这种话哄骗阿三没问题,哄骗中国,你真当对面不懂?
一下子期期艾艾没法开口。
倒是总监大人很爽快,你们一定要卖,我们基于中英友好关系也不能说什么,不过是不是多少给点额外补偿?另外你们也别转移太快,我这还在打仗呢,等打完再出行不行?
英国人大喜过望,连连点头说好,补偿将来可从美国人那里弄回来,现在双方就在进一步深入洽谈补偿的事。
不好好谈不行,因为中国后面还有超音速反舰导弹,见识过密苏里号的惨烈后,艾德礼首相和弗雷泽元帅都分别拍电报给代表团,希望把这款也搞到手。
基于这种立场,中英军事技术交流将是长期的,一时坑蒙拐骗表面看占了便宜,长期必然导致翻脸,那何苦来着?
把导弹技术卖给美国人,中央其实一开始有顾虑,但卖给英国人就等于卖给美国人,尤其导弹这玩意抢的就是这2—3年,甚至不用英国人手把手教,美国只要去看过技术规范和操作手册,大概就知道怎么玩了。
要想绝对不让美国人知道,那就连英国也不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