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调停(6)
“听说最近对苏贸易不太顺利?”总理关切道,”米高扬同志托人挡了个口信,表示比较抱歉,等明年再好好谈一谈。”
林冠华道:“确实有很头疼的地方,到目前为止还算可控,可能真要等明年政局变化后再谈一谈。”
主席缓缓点头,一下子不知道该说什么。
如果按历史演进,斯大林同志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最后不到100天了。书记处为这件事专门讨论过要不要予以干涉,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不要动。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就算现在干涉,斯大林同志迟早是要见列宁的,但就苏联的政治体制而言,如再延长几年,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于情于理不能太过扰乱。
林冠华解释了对苏贸易存在的问题。
1952年贸易说好要给苏联提供4000万美元顺差并以亚洲美元支付。
临近11月中旬,苏方顺差已不足2000万美元,考虑到12月份历来是结算高峰,中财委和外贸部经过分析,认为很可能顺差完全抹平乃至出现中方顺差。
虽然两国签署有备忘录,如最后顺差不足,提前挪用下一年度结算款充填。
但这毕竟不是好事,有寅吃卯粮的嫌疑,外贸部很认真地和苏联提出意见:是否增大原油类、钢铁类产品输出?反正现在也不用给朝鲜输送武器和物资,运力可以承受。
苏方反馈很奇怪,先是淡然,仿佛无视;后又说要涨价,还没等把意思说清楚,米高扬亲自给总理带话,似乎有难言之隐。
朱老总皱眉:“不是要提前清洗他吧?前段时间航空炸弹不够,本想问布尔加宁元帅有没有多余的航空炸弹,我们买一批平衡贸易,结果回复也很奇怪。既不说不好,也不说好,反正就这么拖着。
再后来停战了,兵工厂加班加点干,勉强也能供上就放下了这茬。莫斯科又派人来,叽里呱啦说J—1偷窃了他们的设计,我和荣臻、亚楼都呆住了。
苏联那Mig—17我们连见都没见过,去哪里偷?再说从仪表盘到发动机,从起落架到机炮,全是自已搞的,就算外形类似,最多算创意撞车,哪说得上偷?
汽车不都是一个方向盘、2组沙发加4个轮子么?难道都是偷的?
退一万步说,我们都大规模装备作战了,苏联Mig—17都还没几架,怎么不说他们偷我们的?简直莫名其妙!”
目前对苏东轻工业产品出口是中国出口的最大宗,全国轻工业共涉及48个行业,对苏东出口涉及39个,林冠华一口气列举了其中前12位:
酒精饮料业:
加工食品与罐头业;
家用陶瓷业;
棉、麻纺织业;
家用小家电业:吹风机、咖啡机、烧水壶、卷发棒等等;
皮革、毛皮制品与箱包业;
鞋靴业;
烟草制品业;
日化产品业:化妆品、香水;
日用品业:各类厨房用品、日常家用品;
橡胶制品业:套鞋、雨披、手套、发动机皮带等基础医疗器械与耗材业;
现有轻工业门类比70年后要细得多,且还在不断增加与调整。
比如自行车、缝纫机产业,在各国都当轻工业处理,中国原来不会搞,产能很低,划在重工业,3年下来终于转入轻工业体系了;
又比如玻璃器皿业,最开始林冠华搞药品封装弄玻璃瓶,甚至要总理出面协调玻璃瓶供应,当初也算重工业。
3年折腾下来,玻璃已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光每年生产的酒瓶就翻了几十倍,各种各样产品层出不穷,同样划入轻工业序列管理。
林冠华道:“总体而言,我们轻工业产能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齐全,平均成本也在稳步降低。
目前的矛盾是产能与市场间的冲突,不是说我们6亿人口的需求消化不了这些产能,而是有限的支付能力无法完成内循环。
中央转移支付推动以工代赈,以实物支付,最受欢迎的是手工农具、板车、家用糖瓷制品,恰恰这些玩意不对苏东出口。但凡苏东需要,我们一定想方设法出口.”
众人心头一阵沉重,虽然看上去中国已强大不少,能在国际上和美国、法国扳手腕,实际还穷得很,人民基本温饱问题没能得到全面解决,农村依然存在大面积贫困。
从整体来说,中国比孟加拉、缅甸、泰国等强大太多,但深究下去,中国内陆农民和这些国家的农民相比,并没什么好炫耀的。
甚至解放军进入海得拉巴、西孟加拉后鳄然发现,虽然和解放前的中国一样存在阶级压迫,但不得不承认,当地基础生活条件比中国内地要好不少的尼赫鲁觉得印度比中国厉害,大致信心就来自于此。
所以王公花5亿美元买独立、买保护、央求中国全面支持这样略显荒唐但又顺理成章的策略,书记处也咬牙认了,5亿美元掌回来搞发展、搞建设,能造福多少群众?
几个书记都知道为搞美元不惜向沙特卖中程导弹的事,是后来的领导为给自已弄好处么?还不是为了国家?
但与苏东的贸易要一分为二看待。”
林冠华道,”我们与东欧的贸易都用美元计价,年底轧平头寸,尽可能保持逆差,给他们输出美元,已基本不再进行易货贸易;
与苏联的贸易依然采用卢布结算,现在不是定价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如果顺差,捏着卢布不能自由买到东西,所以出口会受到限制,有天然的天花板,如何劝说苏联接受现实非常棘手……”
少奇同志道:“你想要苏联输出什么?装备么?”
林冠华摇头:“钢铁、水泥、化肥、原油、有色金属、木材、电力…”
任书记惊道:“不要装备或设备?”
陈大掌柜叹气:“绝大多数苏联装备或设备都比欧洲贵,且性能略逊一筹,更关键的是,高端装备还不肯出口。
为发展核工业,小林依据原子能研究所要求开列了19种装备清单,只同意卖1种给我们,后来去法国、德国、英国买的。
还有些好不容易价格合理、也愿意出售的设备排期存在很大问题,动不动要等2—3年,说要给计委报调整计划,还不一定能批准,最后也只能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