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平衡(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105章:平衡(1)

“上次400方美元谈购置一批中国喷气战斗机的提议已获中方确认,试探性提出在远东建设航空培训基地进行日常演练、对抗、交流,也获得了中方原则性认可,主动表示会抽调一线部队加入演练蒙蒂和中国国防部举行了座谈会,听取了有关枪械运作报告,中方根据协议在实战中对三个口径FAL步枪均予以了尝试、比较,测试场合非常高强度…

亚历山大原则笑着解释,”就是他们夜间空降朝鲜东海岸那一次,夺取麦克阿瑟在东海港的登陆基地、一举截断东线守军联系并获得大量物资的战斗。和中方交手的部队不弱,是加拿大和南非部队………

当日投入进攻的中国空降兵大约3500人,累计消耗约19万发子弹,各口径都尝试过了,中国方面对6.5X39子弹评价最高,6.8X43的子弹其次,7mm口径后坐力偏大了些,实战中没有必要…

另外中方提出加装榴弹发射器及对枪械进行局部改进的设想,也赢得了武器专家认可。”

对自动步枪而言,7mm子弹后坐力肯定偏大,至于6.8和6.5到底谁更合适就要见仁见智。

中方认为欧美士兵体型更高大些,使用6.8估计也能承受,但对东方士兵而言,6.5更合适些。

从弹道性能而言,基本都能完成枪械设计赋予的最初使命,长距离压制将依靠班组通用机枪,故中国对FAL加装两脚架改为轻机枪并不感冒,这不就和Bar一个套路么?

Bar是美系轻武器中被中方评价为最差的枪械,比M3黄油枪还不如。

由于自动武器对弹药消耗量较大,为增加单兵弹药携带量,6.5也比6.8或7的弹药能在同负重情况下多出些子弹来。

反正6.5也能干死人,7也能干死人,多带子弹比大威力更重要。

中方考虑6.5口径还有个因素是目前现存较多6.5友坂子弹生产线,依新弹药制造所需要调整之处最少。

中国虽有较多的库存7.92或7.62子弹,虽然这3年基本就没怎么生产过子弹。但将来总归要靠自己生产子弹,大国不可能一辈子靠缴获过日子吧?

从成本、简便性而言,6.5子弹更易生产,也更适合中国。对欧洲而言,这三者反正都是新口径弹药,技术难度一样。

在林冠华安排下,大量德国、捷克枪械专家参与了FAL改进,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仿效后世巴西改进思路,将比利时原版的偏移式枪机改为回转式枪机

前者主要利用枪机的一个角闭锁,闭锁支承面不对称,闭锁时枪机存在横向力矩,对自动武器射击精度有一定影响。

枪机被枪机框带动前后运动时由斜面推动,会产生楔紧现象,枪机框一边把枪机向前推,但因闭锁斜面存在,还有把枪机向下挤的分力。

这个额外用力作用在枪机和机匣导轨上增大了滑动摩擦力,会消耗自动机能量。

改为回转式枪机基本消除了该缺点。

凡事总有利有弊,改进后对零件加工精度提出更高要求,林冠华认为新突击步枪要在中国大规模装备恐怕还要5—8年时间,中国正在大规模工业化,广泛进口欧洲精密机械与机床,又有欧洲专家指导,这问题能够克服。

不过枪械生产从来不是小时,要在国家军事战略层面进行调整,即承认未来中国再也不存在人民战争的注洋天海。

如果还用后者的指导思想,依靠抗日战争经验,强调敌后根据地建设分散、孤立的兵工体系,那高精密生产要求并不现实,如果事态沦落到这一步,等于中国白解放了。

林冠华建议不放弃人民战争”口号,实质军备建设指导思想向高精尖转型,粗制滥造的人民步枪、几十亿颗手榴弹这种场面应避免出现,今后是常备军、职业军人、高精度战争的时代。

这课题包涵内容很大,涉及整体战略思维转变,别说军委,就是总装、总后内部暂时也没法统一。

刘鼎、杨立三等人支持林冠华的观点,聂总长也赞同这种变革,但大部分一线指挥将领,尤其未参与朝鲜战争、对印战争的将领,观念一下子要转变过来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好在大家对先制造一批高精度新式突击步枪试用没什么意见,就算不能给部队普遍装备,给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特种部队、卫成部队试用也好。

中国这么大、军队这么多,多搞些试点无伤大雅。至于联合定型、联合生产、联合使用,目前中央态度比较开放,没什么反对意见。

作为必要的谈判策略,工业总监给欧洲开的订单是:短期600万枝(中国400万+欧洲200万),中长期1600万枝(中国1000万+欧洲600万)、世界大战期间5000万枝(中国4000万+欧洲1000万这里所谓的欧洲主要是英、法、比、荷四家,极端情况下也可以包括德国。

光短期需求就已砸得FN公司眼冒金星、口水直流,至于4000方枝需求根本不敢想。

现在比利时人就眼巴巴等伦敦和巴黎开口了,甚至比利时已做好了最坏打算:一旦中国确定装备就大规模上马,英法爱要不要,到时候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

中国的授权费肯定不能收,没准还得指望中望国为FAL背书和大规模测试。

艾德礼点点头:“这样挺好,中国想法挺开放,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转让谈得如何?”

“实弹打靶没做,不过让我们秘密看了密苏里号…,惨不忍睹,虽然已收拾过了,总归一片狼藉。”亚历山大道,”有效性毋庸置疑,现在就是怎么谈引进,条件暂时还没谈拢。”

围绕超音速反舰导弹,中英已进行了三轮沟通,看如何实现交换。

中国第一次提出超音速反舰导弹技术+资金交换英国原子弹技术,英方予以婉拒;

第二次提出用技术交换90%以上丰度的武器级浓缩铀原料,英方也不敢答应;

第三次谈判时,中、巴瓜达尔换地已达成,林冠华问英方,你们想拿什么换?

英方也想不出太合适的对价,本来马耳他级航母技术可换,问题中国现在又不会造航母,拿技术卵用没有,等中国会造时,马耳他级肯定又过时了。

其他航空技术,本来中英就已互相谈妥引入并准备开设工厂,拿已大致敲定的合作事项搬上来充当对价显得诚意不足。

最后英方提出把长租的瓜达尔港土地卖给中国,但很显然,光瓜达尔港那800平方公里地皮不值那么多钱,得继续加码。

在中方已有5437平方公里土地后,瓜达尔港重要性一下子下降了很多。

随后双方展开第四次谈判,谈判焦点按英国人的提议变成换地。

其实林冠华一开始就知道英国不可能给原子弹或浓缩铀,但谈判要讲究策略,一上来就要土地,英国人肯定十分警惕,只有几轮谈判失败,巴基斯坦把土地交换先公布,让牛牛意识到波斯湾附近土地没那么值钱时,才有交易可能。

谈判这种事不能心急,毕竟英国并没有使用超音速导弹的迫切需求。

拿这玩意目前能对付的也就是中、美两家,那都不是英国的战略选择,英国可以等待本国慢慢研发。

弗雷泽元师考虑也有道理:研发也要钱、要时间,如果能用其他东西交易并增进互信,难道不好么?

莫里森道:“我在科伦坡和中国外长也进行了个别交流,彼此都很愿意达成交换,没谈拢是价码问题,不是诚意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承认我们对南亚次大陆的传统影响力,也欢迎大不列颠力量回归;

中国坦承他们现在也是印度洋国家,中东的石油、印度洋中欧贸易通道对中国非常重要,希望我们也能予以认可。

我觉得大体是真诚的,所以我同意把瓜达尔港、阿曼海角土地让渡给中国,但查戈斯群岛和马尔代夫不能给,这块我们可能要和美国合作。”

大不列颠喜欢搞平衡,瓜达尔港因为中国已有土地,重要性直线下降;阿曼海角目前已部分租给中国使用,让出去是为压制伊朗并强化中东力量,也可以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