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诱敌(10)
夜幕降临时分,数列硕大无朋的军车通过专用铁路,缓缓驶入开城以北8公里的松岳山支线隧道。
军事地理上,松岳山又称488高地,整座山由花岗岩构成,山南麓有高丽王朝时期的满月宫遗址,整体十分坚固。
停战时,志愿军工程兵根据志司指示开凿山洞,朝鲜方面很奇怪,不明白有什么用,后来也就不计较了,志愿军愿意搞就搞吧,反正不碍朝鲜的事就好。
再说,适当开凿些防空洞也有价值的,可有效存储弹药和作战物资,防止敌人轰炸。
本以为这些山洞会变成隧道,但最后只变成长长的一列,但另一头并未凿通,只把军用铁路铺设进去,形成深邃而又封闭的大型隧道。
更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是军用铁路支线的铁轨部署,远比一般道岔要复杂,复杂到你看了那如同蜘蛛网一般的路线,都不知道用来干什么?
不就是个军用仓库末端嘛,用得着这么复杂么。
到今天,谜底终于解开。
这两条支线,是给塔山特快使用的;
那遍布呈360度环形模样的铁路,是为调整炮口射界而配置。
不同于一般装甲炮塔,塔山特快不能旋转的,但炮口又不可能向一个方向固定射击,想进行调整只能通过线路调整而实现火炮射击角度灵活调度整套战术,完全借鉴德国人在安齐奥滩头的策略和思路贯彻下去。
当然,二战过去都这么多年了,战术也有了长足进步。
由林冠华手搓、长风电子研究院出品的反炮兵雷达部署在了488高地,并通过野战电话与塔山特快联络;
一直部署的128mm要地高射炮、地空导弹连也加速向松岳山方向汇聚,将其围成一个包围圈。
毕竟,塔山特快闷在这山坳里,根本不可能靠视觉进行调度,唯一能仰仗的只有科学。
从位置而言,松岳山是个绝佳场所:有制高点、有坚固的隧道掩护、有吸引敌人的要地、还有足够的防护力量。
否则,光靠塔山特快本体,根本挡不住美军空袭。
这是塔山特快第一次出战,且一出动就是2列,配置了大量防护力量,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亲自赶赴现场指挥。
“敌人3点左右会进行炮火准备,我们要尽快做好准备!”
夜色中,早已架设完毕的雷达天线开始试运作并捕捉目标;电话线进行多路测试,确保一切畅通;为安全起见,电力供应都采用双路供电、并分散配置。
毕竟,敌人导弹也会跟踪无线电信号,要想摆脱这个不利因素,首先要在显著位置上设置假目标并配属专用大功率信号营造成误导。
“前期准备就绪!”
“位置校正就绪!”
“方位角测定就绪!”
“有线通讯就绪!”
“无线通讯就绪!”
“固定高射炮部队就绪!”
“雷达部队就绪!”
“地空导弹连完成!”
“机动高射炮部队准备完毕!”
“机动装甲警卫营部署完毕!”
塔山特快全车长为31.1米,战斗全重218吨,炮口长度是21539mm,相对而言还没那么不可思议,但要调度并保卫这支力量又额外多占用了6000多人。
陈锡联看看手表,指针已指向2点半:
准备试射,炮口上移,弹药上膛,方位角…”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原本处于水平状态的炮管在液压作用下,缓缓升起当发射CR42型特种榴弹时,可达62公里射程;当发射专用火箭增程弹时,射程是86.5公里公。
这两种弹药,这一次都带足了。
至于德国专家后来提议的,开发180公里射程的海参崴特种弹项目,即部署在图们可直接封锁海参崴的弹药品种,按超远程火箭弹项目已立项并进入前期测试。
林副主任认为开发这种弹药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那种射程300公里、误差1700公里的特种火箭炮。
吊车晃悠悠将255.5公斤重的弹药送入炮膛。
这种火炮一小时只能开火8次,每次发射都要花近8分钟,为增强火力密度,采用两门火炮交替射击方式覆盖,准备给联军一点小小的震撼!
当他采用高仰角发射增程弹时,别说汉江沿线的敌军阵地,连整个汉城都在火力覆盖范围内!
凌晨3点,美军依然按襄阳战役节奏率先开火。
先是155mm炮群猛烈射击,引诱志愿军暴露还击火力,然后利用射程和威力优势,由203mm的M1还击,这一次足足调用了16门,算把第八集团军的核心炮群力量全端上来了。
志愿军的150mm和105mm炮群没上当,还击的是130轮式火箭炮:透过山顶炮兵观察哨和炮位镜,陈锡联看到一团又一团火焰腾空而起,向敌人纵深扑去!
这些火箭炮全都装在GMC或斯蒂庞克卡车上,十分灵活,采用概率射击方式,打了就跑!
还有些则装在各类装甲底盘上,以适应朝鲜的特殊地形,最典型的就是甲虫(瓦伦丁底盘+20管130mm火箭炮),炸得对面人仰马翻。
考虑到甲虫与火箭炮威猛的形象不够匹配,志愿军战士偶尔也叫共产主义管风琴!
还没等美军精准定位,这些火箭炮已溜走了,气急败坏的丘奇只能让炮兵尽可能向可疑目标射击,实在找不到地方,先往开城市区和永备工事打。
对付155mm火炮暂时不是塔山特快的任务,但炮兵雷达忠实地捕捉了信号、轨道并快速解析出数据来,由训练有素的观测员标注在地图上并尽快换算成目标位。
随着美军炮火增加,被捕捉的目标一个接一个暴露,多重解析之后,炮兵阵地定位已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