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花钱(6)
总理问道:“好像今年大学招生超过了10万?”
“十万两千多吧,单纯从高中毕业生口径来算录取比例,已超过了75%。”林冠华苦笑道,“生源良莠不齐,本来还可再适当多招点,我正好兼北航、科大两校的副校长,开会讨论时把分数太低的同学卡住了,先送他们去念预科,合格了再来念大学。
这10万多录取者的来源也很复杂,有外国顾问子弟、港澳地区学生,外国华侨,甚至还包括南洋学生,他们未统计在当年高中毕业生口径中。”
南洋学生大家都懂,一部分是国党子弟,一部分是侬人共和国子弟,全糊弄在华侨口径中,单独考试、单独招生、单独录取。
试卷基本与高考卷一致,唯独政治不算分,等入校后再单独补政治课。
除此之外,教育部还在军队、政府、骨干大型企业中单列招生,开设各种各样的速成班和非学历教育。
因为林冠华搞信贷扩张,几个大城市的大学基建搞得特别好,校园有不少空余,甚至因为归国人才、外国顾问较多,老师也不少,速成系人数很多。
这些虽然也算高等教育,但不作为学历教育依据,不计入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
主席对此比较满意,通过速成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干部。
当然,他也清楚,推荐入读的工农干部,很多人底子太薄,说在念速成大学,其实和上中学补习班没啥区别,可能连预科都不够格。
反过来说,这些人很多都是一方要员,大小都是领导干部,这种学习要直接与业务和政策相挂钩,来不及从容不迫慢慢展开。
发展工业化项目的核心人才需要高等教育,但中等教育不拉上去,高等教育就是造再多学校也没用,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把中等教育拉起来,就必须补基础教育的课,基本的义务教育肯定要落实。
当然这规模就很宏大了,按1:20的师生比,起码得增加200万教职人员,不说场地和办公费用,就算工资也是很大一笔数字。
他缓缓点头:“义务教育这件事确实重要,你们好好做个测算,争取体现在—五计划中。
如果合适,那么1960年整体基本实现3年制义务教育,局部优势地区实现6年制义务教育,也可以考虑的嘛.....”
高岗本以为到这里算画个句号了,谁知林冠华又开口。
“另外一笔款子,可能要考虑烈属的抚恤。志愿军将士的抚恤已基本到位了,各地也有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抚恤问题。”
林冠华解释道,“相对而言,前后差异比较大,前段时间民政部也开碰头会并打了非正式报告,意思如果抗战赔款下来,能不能对以前牺牲、伤残的同志
补发一笔抚恤。
大家认为这也合理,抗战时国共都做出了贡献,建议—并列入;
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也有大量烈士、伤残者,考虑累计按1200万人抚恤,可能需要支出40-50亿的规模。”
众人觉得合情合理:抗战胜利了,鬼子赔偿了,没理由烈士不能获得抚恤吧?
以前国家困难,没给足抚恤,大家认了;现在国家拿了这么大一笔钱,我们也没说全分给烈士,至少别和朝鲜战争抚恤相差太多吧?
难道朝鲜战争牺牲的同志是人命,以前牺牲的同志就不是人命了?
厚恤抗战将士在国际上也站得住脚,中国折腾缅甸战略,有一条重要理由缅甸政府侮辱远征军。
远征军实打实的国党军队,所以国党的牺牲也得认,要不然将来南京大屠杀民间索赔啥的,证据又不充分......
总理也知道这件事并大致给了意见:原则考虑同意,具体数额由各方面再讨论,抚恤发放到底以分期、分年为好,还是一次性为好。
林冠华建议后者,一次性下去后容易立竿见影拉动内需和消费,哪怕存起来,也可以继续用公债形式进入发展信贷。
一次性拨付容易产生资金闭口,如分年发放就是敞口合同,还不知道将来怎么办。
如果每年都要办抚恤,都会在民政系统内形成—堆干事的人,不利于精兵简政。
一次性集中发放,也就调用了几个人,以后每年民政和人武部系统就不需要保留那么多人员,也不会产生太多的跑冒滴漏。
林冠华有充分把握民众不会大规模储蓄,近4年风调雨顺、连年增收后,很多农民开始琢磨考虑建房或修房了。
如果每年挤牙膏似的给一点,那这房子没有十年八年建设不起来。
—旦一次性投放几百块下去,再加一直以来的冬季农闲劳力输出,很多家底稍微厚实一点的人家,已具备了基本的建房条件。
林冠华鼓励农村建房,一建房就能有效改善农村面貌,拉动内需。
另外也考虑到部分家庭在战争中丧失壮劳力而日子过得紧巴巴,那现在一次性拨付一大笔,有利于极大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威望。
高岗叹了口气,一下子不知道该说啥,毕竟这条也没错。
“还有项讨论花钱的地方是卫生部提的预案:预防接种投入。”
旧中国没有预防接种概念,所以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百日咳、乙脑等对人群特别是儿童危害重大的传染病广泛流行,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周期性流行的特点。
哪怕在大城市,这些疾病也得不到遏制而导致较高的儿童夭折率。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种痘暂行办法》,大力推行全民种痘,努力遏止天花。
历史上由于没有冷链条件保存疫苗,预防接种只能尽量选择冬、春季统一时间进行,每年只能组织1-2次疫苗接种行动,造成相当大的接种遗漏。
这时空前提条件比较好,冰箱生产线已经搞来,到时候给全国县级以上医院配备冰箱,大体可以办到。
少奇同志对这此很好奇:“医院有冰箱容易存储疫苗,路上怎么办呢?
生产疫苗的企业离绝大部分县城都太远,别说2-3天,一周恐怕都到不了!总不能每省搞一个疫苗企业吧?”
林冠华毫不犹豫道:“用飞机!我和空军及民航都沟通过了,按县县有机场、地市办航空的要求去普及!他们正在做子规划。
中心疫苗企业生产的疫苗,由战略运输机直接输送到省级机场并进入冷库;然后按省-地-县三级模式分发下去。
航空运输量富余的话,还可捎带些邮件、报刊、杂志!”
高岗蒙圈了:“这可能么?哪有这么多飞机?就算有这么多飞机,那成本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