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迎新(3)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9章:迎新(3)

“500!”

“500!”

“五百!”

“耶!过了!”

1月25日,芝商所交易员和做市商代表们载歌载舞,欢庆所有小麦期货合约价冲破500美分。

小麦期货报价采用蒲式耳制,不是这体系的亚欧民众会愣神好久,因为蒲式耳不是固定的重量单位,他是容积单位。

1蒲式耳小麦和1蒲式耳大豆在重量上完全不同,和亚欧贸易习惯用吨来标价大异其趣。

好在小麦换算数比较简单,1吨小麦可近似看做38.01蒲式耳,当其突破500美分便意味着一吨小麦已突破190美元。

3月、5月的期货合约早就超过500,今天是最后一个突破500的交易月:7月。

一般来说,北半球小麦都是7-9月收割,5个期货合约中,7月通常是全年最低

价,9月是次低价。

当7月合约都能突破500美分,意味着全线大涨已成定局。

所有人都知道苏联缺粮,都知道中国在动用日本赔款额帮苏联购粮,齐心协力推高小麦期货价格几乎成为共同选择。

只不过,500美分是传统心里高位,对部分患有恐高症的交易群体而言,很难轻而

易举站上去。

大家又深知目前北美小麦只有中国这个大买家,如果价格涨太凶,中国会撂挑子不

干,反正又不是中国缺粮?

必须如温水煮青蛙一般慢慢涨,还得看现货市场跟不跟,万一有问题也能通过交割解决。

但凡杜鲁门敢放风制裁中国,不让中国用赔款买东西,农产品协会保证第一个跳起来撕他:你丫懂不懂规矩?总统不能连任,你连中期选举也不管了是吧?

好在政府没这个意思,甚至白宫批复小麦等农产品出口合同最快,很多时候周五下午送进去的报告,周一早上就批完了,丝毫不妨碍下面运作。

既然总统关照大家发财,那农产品协会也得为杜鲁门唱赞歌: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胜利!

美利坚都赚钱了,怎么不是伟大的胜利?

中国对芝商所报价上涨也不恼火,很有耐心地看他一点点上去。

根据中、苏农产品贸易协定,合约以签署日前10个交易日的芝商所收盘价的平均值敲定,涨太快容易失真,慢慢涨就使平均值不会偏离太多。

中苏合同价在上涨局面下肯定低于正常值,难道不是中方摆明吃亏么?

社会主义阵营嘛,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稍微承担一点不要紧,批量购货有一点折

扣,全让利给老大哥算了。

这是叶季壮和米高扬间冠冕堂皇的说法,实际上中国1953年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突破2亿吨,公粮和商品粮收购局面非常好。

北美小麦价格提升,岂不意味着农业系统库存公粮价格也涨嘛。这对中国依然有

利,且利益不小。

苏联需进口的粮食绝不只有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大豆等饲料粮全都需要,以

便更好满足人民的饮食需要。

经过林冠华的努力,已进行极大分解,食用油就用葵花籽油大批量供应,大豆以豆粕形式提供。

不过在北美、南美进口的大豆继续以原粮形式提供。

苏联前前后后已累计进口了1000多万吨粮食,但还远远不够,这数字甚至都没达到1952年歉收年产量,人口又比52年多大几百万,还得继续进口。

邓子恢和叶季壮都听到过风声:意思苏联虽然从中国不断进口粮食,但有充分证据表明,苏联居然在偷偷摸摸向欧洲市场出口小麦。

发展到登峰造极的一个显著案例是,苏联卖给法国人的一批小麦是中国前两周卖给他的,法国人又卖给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这家公司再把小麦卖回给苏联人!

一批小麦来来回回在路上倒手,愣是没有一粒进苏联粮仓。

邓子恢一开始没想明白,这在瞎整吧?后来叶季壮点拨迷津:苏联人在套现外汇呢。

从中国购买小麦不需要外汇,只需要卢布记账,用其他工业品偿还就行;如果粮食部门能把小麦卖到西欧去,岂不是能绕过外贸体系直接换到美元?

邓子恢当时就狐疑:“但欠我们的款子还在呀,绕了一圈多加一倍欠债,粮食可丁点没多,这么绕来绕去,运费、装卸成本不说,路上损耗肯定不小。”

叶季壮叹息道:“粮食没多,油水多了呀……”

卢布结算从中国进口是国家的欠款,米高扬同志会结算;偷卖粮食换外汇是部门小金库,和米高扬同志无关!

没有美元,部门首长怎么去巴黎潇洒呢?

邓子恢很生气,狠狠拍桌子想骂娘,一波劝住了他:“老邓,别人家的孩子,别人

家的孩子,莫生气,莫生气!”

这种事体量可能不大,也就10-20万吨,毕竟粮食是苏共主席团和计委亲自抓的东西,各方面盯得贼紧。

10-20万还可以用“损耗”来搪塞,这几十上百万吨怎么可能?

之所以能被中方发现,纯粹因为苏联人卖的法国公司里有中国人,这还不是北京派出去的,是一战时就到法国讨生活的劳工。

30多年过去,个别混得好的不但娶了法国老婆,甚至还能做个不大不小的管理人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