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新路(18)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547字2023-08-0818:59:50
7月20日,《真理报》和塔斯社报道了苏联领导层的变动,隐晦批评了马林科夫一
直坚持斯大林体系,拒绝根据新时代要求进行改革的错误,又肯定他在过渡时期维
持经济稳定,及在处理贝利亚、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反党集团上的贡献。
认为他勇于承认错误,仍不失为“光明磊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部长会议副主席
(副总理)兼电力部部长的身份继续留在最高主席团里。
赫鲁晓夫以苏共中央总书记身份确定为最高领袖。
更新后,主席团排名也发生变化。
赫鲁晓夫排名第一,布尔加宁以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排名第二,米高扬被任命为部
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本来可排名第三,但他推辞了下,于是老资格的伏罗希洛夫以
最高苏维埃主席身份排第三,米高扬第四。
马林科夫第五,一直支持赫鲁晓夫的乌克兰派代表,后来才补选进入主席团的基里
琴科上升为第六,接下去是萨布罗夫、别尔乌辛和苏斯洛夫。
为回报支持者们,本由布尔加宁兼任的国防部长交给朱可夫担任;基里琴科被选定
负责书记处,位置更见上升。
米高扬则提议恢复柯西金的部长会议副主席职务,几年前柯西金受“列宁格勒案”牵
连而失去该头衔,后改任日用工业部部长,米高扬希望对方能继续主管轻工业。
刚登上大宝的赫鲁晓夫一口气全部照准!并捎带处理完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共和
国的合并问题。
中央全会还通过决议,准备在明年2月份召开苏共20大,确定国家改革方针。
很明显,改革字眼已被确定下来,成为了当下的政治正确,赫鲁晓夫同志将成为苏
联改革的第一诠释者,马林科夫就是因为过于保守、不懂改革而只能“退位让贤”。
林冠华从塔斯社对马林科夫的声明中看到了不少依稀相识的场景。
中共中央向赫鲁晓夫发出贺电,正在欧洲考察的高岗看到苏共更迭恍然大悟:为什
么当初中央对东北大范围悬挂马林科夫大幅头像如此反感,原来毛病在这。
但他也出了一身冷汗:中央两年前就预见到有这种事?也太吓人了吧!
如果按现在这光景来看,如果2年前大张旗鼓地宣传,确实太过尴尬。
由于苏联人自己释放出了浓厚的“改革”信号,又说半年后要召开20大,本来一片混
乱的东欧忽然又期待起来,想看看苏联能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动,大家好按方办事,
免得被人枪打出头鸟。
大家估计20大能像中国八大那样释放很多不同于传统斯大林模式的思路,等中苏都
改革后,大家后续的路就好走了。
东欧对近在咫尺的土耳其战事看得很清楚并默默比较。
同样是爆发在家门口的战争,美国人到朝鲜,直接被中国同志打了闪电战,麦大帅
满头是包,第八集团军整个编制完蛋;
美国人到了土耳其,本以为该苏维埃主场了吧,结果3个多月过去,战况每况愈
下,苏军先后增兵数次不说,战线和地盘日渐缩水。
北海道输了还可以说苏维埃海军不理想,那里毕竟离苏联核心地带太远,可土耳其
什么地方?就在黑海门口,苏军表现就这?
估计确实到了不改革也不行的地步了。
林冠华很想提醒他们一句,你们真想多了,赫鲁晓夫上来会先放“政治改革”、“思
想改革”而不是经济改革的大招。
杜鲁门猜想不错,赫鲁晓夫上台及朱可夫成为国防部长后,苏联军方态度更趋强
硬,不但国内火力全开加码导弹生产,且打算再次增兵,从伏尔加河军区抽调兵力。
这次抽调的是卫国战争赫赫有名,参加过柏林战役的近卫第3集团军。
不增援确实也不行了,因为南高加索兵力还在持续减少,从上次增援到这次增援
间,苏军又损失了2万多人。
有一半损失南部山区与土耳其互相近距离厮杀而减员的,另外还有1万多人是北部
对峙战役中伤亡的。
红旗-2打下安装干扰设施的U-2后,美军深入侦查消停了一段时间,但苏军对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