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新路(20)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535字2023-08-0919:43:36
一听“火箭”两字,陈赓就两眼放光,随后又颓然道:“我也想拿这个当突破口啊,
奈何听说前段时间各大学已抢了一波,剩下归聂老总直管的国防五院,我抢不动,
也不能去抢。”
中国导弹项目越来越多、规模和体量越来越大,光国防五院管理已有点扛不住了。
本来可以想办法升格,就像美国建立NASA一样,形成超部门机构。
国防科工委一直也有该想法,干脆建个导弹工程学院,不过林冠华与聂主任考虑半
天,放弃了这个设想。
中国不是美国,目前还谈不上项目多点开花,中国人才储备还不够多,还需要尽快
挖掘并培养人才。
把所有项目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会让有些小项目得不到重视,释放出去一部分,让他
们在新环境中成长可能更有起色。
根据林冠华的调度,国防五院把反坦克导弹、单兵防空导弹和坦克炮射导弹三项放
到陆工大,建起陆军导弹工程系。
相对而言,这几个项目与其他项目关联度较低,但与陆军战术比较紧贴,安排在陆
工大比较合适。
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与精确制导炸弹与空军作战模式最为贴合,国防科工委便安排
到空工大,建设了空军导弹工程系。
海军导弹工程系建立最晚,但也有3个项目:反潜导弹、岸舰导弹与潜射导弹。
需注意的是,目前给海工大下达的潜射导弹项目并非战略弹道导弹,而是战术性质
的反舰导弹,其本质就是艘具备潜艇功能的小型武库艇。
之所以要搞别人都不用的战术导弹,是因为中国暂时还不具备研究类似“巨浪”导弹
等能力,大型潜艇建造经验也等于零。
根据日本伊-400的图纸,国防科工委提出了建设核潜艇的远景目标。
一步登天搞核潜艇难度确实非常大,认真讨论后打算再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结合德国XXI级、苏联611级及缴获的美国潜艇等技术,适当放大,搞吨
位3200-4000吨,能携带8-12枚重型反舰导弹的常规潜艇。
由于这艘潜艇主要在水下工作,整体形态要用新模式。
第二步,建设4000-6000吨级的核潜艇,以原子能为动力,但不算战略核潜艇,只
能说攻击性核潜艇;
第三步,考虑新建6000吨以上,能发射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导弹的核潜艇。
从1955年算起,分15年完成三步走目标。
专家们都明白,要想水下跑得快,形状必然得和以前的潜艇长得不一样,用水滴形
比较顺理成章,但水滴具体如何造型,如何让理论上的最优造型能潜艇设备和导弹
衔接起来,是一大挑战。
林冠华提供了较粗略的鹦鹉螺号图纸,但依然有待于大量计算和流体力学具体验证。
相比之下,一旦形态确定,怎么安排导弹和常规动力系统倒不是并非最难,部分武
库舰改造上已有了初步经验,难点在新领域:如何水下进行精确制导。
这时候数据链价值就非常大了。
林冠华认为,这些项目都已由具体的三军工程大学承接了,国防科大就不需要再重
复开发,而应该走新的战略路线。
“新的战略路线?洲际导弹?”陈赓疑惑道,“这玩意老聂自己管啊,我抢不过他……”
“还有个其他方向……航天。”
林冠华用2分钟时间讲述了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员和登月这一条基于火箭的
航天分支。
“从长期来看,航天主要运用于民用领域;从短期来看,航天首先会被用到军事领
域。”
林冠华沉吟道,“最近U-2侦察机搞得苏联人很狼狈,这家伙飞得远,且侦查功能强
大,美国这么大地盘,来回飞几次就全摸清楚了。
人造卫星比侦察机更高、更远,更难以摧毁,他在空中运动,不但能把地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