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选择(12)
《时空电商:1949》帝国狂澜著3557字2023-08-1518:06:38
林冠华补充道:“移民占用经费额度虽然比较大,但从整体和长远角度计算,其实
是最低的成本。
有些项目看着最开始省钱,却是无底洞,需要不断投入,那样就不划算,最典型的
例子就是林县。”
河南林县从1436年到1949年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
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500多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修建了天平渠,明代修建了谢公渠,但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
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状况。
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耕地不到100万亩,有充分水灌溉的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相
当于1%出头。
建国后利用几年功夫陆续修建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钱没少花,但因水源有限,效果不明显。
这次黄河治理统筹计划中,林县递交了“引漳入林”工程申请(即后世红旗渠),打
算在太行山腰开挖水渠,把水浇地从1万多亩提高到50万亩,预计需花费资金1.4亿。
林冠华否定了这项目,希望改为林县全县搬迁,大部安置在外西北,小部可参加种
树军团,在黄土高原植树种草。
任书记道:“这项目虽然要一个多亿,但相比600亿的投入并不算大,为什么否了?”
“不合算!”
林冠华解释道,“林县原本人口26万出头,前后经几次移民安置,目前人口不到23
万,1.4亿分摊下去,相当于每人600多块钱,虽然很多是群众的劳动收入,不能完
全视为花销,但量也不少。
整体移民按800元配比,一次性投入不到2亿,这2亿全都可直接给老百姓。
退一步说,真如心如意引水工程全建成了,也不过多了50万亩水浇地,同样花1.4
亿在河南平原地带搞植树造林、搞固沙育土和水利设施,能增加的水浇地比这多得
多。”
老总道:“林县全搬迁了,这地方怎么搞?荒着也可惜吧?”
“修水库,建大型人工湖。”
林冠华领着众人看沙盘,“林县以北30多公里处是漳河,很容易发大水,52年时就
发了一次大水。
除此之外,林县以南100多公里是黄河主干道和大沙河、沁河等支流,可考虑引入
一部分水,当然南面距离稍微有点远,需再权衡,但至少容纳漳河大水没问题。
林县不过100万亩耕地,水浇地1%出头,换言之农业价值很低,工业几乎等于零,
这种地方建水库最合适了,淹没成本低。
淹了林县造福周围各县市,大家都能获益。
林县也不会吃亏,他在太行山东麓还有大大小小的山头,不可能把山头全淹完。
浙江淳安建设新安江水库淹没40万亩耕地造出了人工湖,以后会是大型旅游胜地;
淹掉林县,太行山没准也能出个千岛湖。
说实在的,新安江那50多万亩耕地的质量远比林县耕地质量好得多,权衡之下也淹
掉了。
林县总体考虑搬迁去外西北,最近让省委同志去看原来哈萨克或唐努乌梁海地盘上
哪座城市不错,就整体迁过去,把苏联那拗口的名字改叫林县。”
常委们对视几眼,觉得这建议也很新鲜。
林县耕地少、水浇地不足、老百姓困苦,虽在华北腹地,但自然环境比外西北还恶
劣,最起码没听说过唐努乌梁海干旱到易子相食的地步,为什么一定要和大自然较
劲呢?
与其费尽心机、挖空心思搞红旗渠,不如直接淹了修大水库!
这和四川想方设法把穷山恶水的老百姓迁移出来的道理一样,你非要去改造大自然
只能是事倍功半,把人移走,穷山恶水变成自然保护区不就好了?
山南那地方难道不好么?人往高处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