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明确 (20)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258章: 明确 (20)

依苗大军透迤南下时,国务院正召开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已经人代会审议通过并最终修改的一五计划,考虑依托后续中英谈判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政务院改为国务院后,对机构设置与人员分工进行了再调整

整个国务院除直属序列外分成两大块。

所谓直属序列,就是与其他部门交集较少,且已明确直接分管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

比如,体委归贺老总负责,国防部由陈毅负责,外交部由王稼祥负责,公安由罗瑞卿负责,这几块直接向总理报告工作;

剩下分为部委机构、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三条战线,根据情况不同分头落实。

习仲勋以国务院秘书长身份统揽办公机构;宋任穷为第一副秘书长,兼任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除办公厅外,下设总理办公室、8个国务院办公室、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参事室,保障整个国务院运转;

部委和直属机构除已明确落实外,大致分经济与社会两条战线前者由陈大掌柜分管,后者由邓小平分管

按该格局要求,工业委、农委、金融委、交通委、经贸委和建委及下属部委和直属机构都划给陈云

而诸如民政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劳动部、司法部、华侨委等都划给邓小平

经济战线中,林冠华分管的工业委实力最为庞大,称16+1体系。

所谓1,就是指发改委

所谓16,首先指工业委下属的含工业字眼的15个部委,包括机械工业部、国防工业部、电子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船舶工业部、机电工业部、电力工业部、轻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和建材工业部;

其次指地质部,因地质部与工业开发密切相关,在林冠华建议下改为国土资源部,一并列入工业委管理序列。

本轮机构调整取消了X机部的说法,部门名称具体对应内容,更简洁明了。

原历史上单设的地方工业部不再保留

林冠华认为,按照分级分类管理原则,地方工业就应该由地方管理,发改委日常指导即可,不需要单独设立部委。

本来建材工业按对口原则可安觉顿到建委但一波同志想了又想,和得目前这么大投资项目和规模,工业委体系比较吃香,真放到建委管,他倒是能一竿子捅到底了,搞项目就不太方便。

项目才是头等大事,如林冠华管着建材工业部,万一建材不够.能从容周旋想办法,一旦建委直管就不好意思,水利建设、重大工程和城市改造都要建材,如何满足容易相互掐架

林冠华负责发改委后,已就各工业部门边界进行了一轮梳理和平衡。

到目前为止,缝纫机、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已不能算尖端工业了,都从机械部划给轻工业部管理;

水泥、玻璃、陶瓷等都划给建材工业部。

大体上进行平衡,防止机械工业部摊子太大。

国务院总共47个部委,林冠华一人管着17个,足足占了三分之一,场面太过庞大,为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坚持拉陈大掌柜当工业委主任,但下面都明白,陈大掌柜不但在工业委上完全放手,甚至在金融委上还反过来要征求林冠华的建议,说是负责,最多算分管。

无他,论花样搞钱、搞装备搞设备这件事,实在无人能出林冠华之右。

“我们和英国的友好协作条约大体框架已基本确定,如不出意外,等下周艾德礼首相访华就能签署。

当然,双方总理都签署不等于立即生效,还要两国最高权力机关审核通过、用印,但问题不大。

陈云解释道,“工党目前占有英国上下两院64%的多数席位,是绝对多数派;南非或其他代议制议会也会具体审核,但这些议会不通过不影响完整效力。

《中英友好协作条约》核心内容一共5条:

英国向中方提供一揽子发展贷款,总计240亿美元,6年内分期拨付,专项用于采购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产业产出,及经英国政府审核同意,虽分布在其他国家,但由英国资本实际控制的产业产出;

-贷款年利息2.5%,1976年前只付息不还本;1976开始,分20年还本付息,以美元记账,以美元或英国认可的其他有价证券偿还;

英国将香港全部主权和政府产业于1976年交还中国,中方承诺保障香港所有私人产业;中英两国自1976开始全面对等开放,无条件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

中国开放范围为全部领土,英国为全部本土、海外领土及殖民地(南非及建立代议制的当地政府可参照引用),嗣后如中国组建东南亚、南亚共同市场,双方再行洽谈英联邦范围内对等开放;

其中,条约正式生效之日起.双方民用船舶、航空器可在遵循对方行政机构管理要求前提下,直接对等享受国民待遇,自由出入彼此口岸及使用领海、领空;军事用途事先报中英联合工作小组备案后参照行使;

-条约签署之日起至对等开放之日为过渡期;过渡期内,中国逐步介入、参与香港事务管理,确保香港繁荣稳定。

设置管理过渡期是中方提出的建议,尤其香港方面如何保持稳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

最简单的可能就是过渡期内港府把香港土地尽可能出售,竭泽而渔,到时候一交接,中国承认产权不动,岂不是什么调整余地都没有?

如过渡期内就需要中国同意才能出售土售地,也会让港府行政受到掣肘,不利于香港商业开发,最终约定每年出售的资产总额不能超过近三年平均值的110%

尊重香港经济产权和社会生活方式后,其他情况基本差不多,既不涉及保持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也不用刻意强调“马照跑、舞照,毕竟此时香港与内地差距尚跳”未完全拉开,中英在政治、经济上也差异很小,各方面都能接受

工党内阁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同意1976年完整交还香港,作为妥协,中国也做了部分让步。

最显著的让步就是提前对等开放船舶和航空器享受国民待遇,英国在这点上是有优势的,但中国也在大力发展;

其次是原定贷款额度从200亿增加到240亿,并要求生效后在6年内用尽,相当于英方锁定每年至少40亿的设备出口。

英国人很迫切地希望发放贷争取市场、占领制高点。

很多产业和技术不可能无限制膨胀,英国获得先机后,配套产业就会跟着这个指挥棒走,其他国家想进入就要付出更大代价

英国人盘算过,1976年中国至少会有9亿人口,这种分布在单一政体下的共同市场,别说达到东德、苏联的水平,哪怕达到罗马尼亚水准都是不得了的存在。

除此之外,依照中国目前的强势,南亚、东南亚这里至少还可影响4-5亿人口,通过中国这桥头堡能再渗透苏东3亿人口,加起来至少是15-18亿的大市场,明确给予无条件最惠国待遇绝对不会吃亏。

最后就是南非和建立代议体制的殖民地保留了单独审议权,决定是否参照执行总理强调道:“条约正式签署前希望大家对条款内容保密,今天常务会议和大家初步沟通艾德礼首相访华的有关工作。

目前正式协议还有少量细节问题需要沟通、敲定、落实,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抓紧审议,做到条款内容万无一失。

各部门要认真审视涉及本部门的文本内容,不要等将来签字落笔,你们再提这个不行那个不对.那是严重的政治事故,会损害国家信誉与形象。

对英方要求中存在的问题,你们也可提出来,办公厅、外交部、经贸与工业系统难免挂一漏万,比不过专业部委的细致与专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