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新思维 (18)
“水开了,下锅啦,下锅啦..。。。。
一起煮,一起吃,热热闹闹再过一次年来了就是咱们安西人!
“来来来,酱醋蒜葱辣子自己取咯,每桌花生瓜子青豆管够,酱牛肉一盘,烤羊腿一只下水拼盘5斤,酒2瓶!
听到这介绍,再看到一板一板的饺子拉出去下锅,一车又一车东西拉过来分发,大人们洋溢着高兴的面容,几个半大不小的小子和姑娘已感觉连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二青哥,你们每天都吃这么好么?”一个小姑娘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羊腿肉,一边看着没怎么积极动筷子的孔二青含糊不清地问。
“呃,咋说呢......
孔二青尴尬道,“刚来时也和你们一样,顿顿想吃肉,觉得这才叫日子,但后来就不想了,因为肉吃太多了,吃新鲜蔬菜水果才难呐。
信不信大冬天冰天雪地如果能搞一捆新鲜韭菜来,都能有人愿意拿5斤猪下水跟你换!
小姑娘眼瞪得大大的,一脸难以置信
猪下水她知道啊,虽然这两年农村好过了不少,但也不是经常能吃到,得过年杀年猪吃杀猪饭才能分到一点,5斤猪下水换一捆韭菜咋可能呢?
非菜那东西我又不是没见过!
“你看,我说了不信是吧?
二青道,“我去年秋天第一批来的,来的时候那叫一个乱,整个城市像给日本鬼子洗劫过一般,到处都是垃圾,地里还有没收完的庄稼。我们连着干了一个月,总算把场面全搞完
这时候还啥都有,有啥吃啥,大家没特别放心上,觉得这天天大鱼大肉的才是神仙日子。
没过多久就降温了,且降得很快,这时就出事了,你们来的那条河叫额尔齐斯河,12月份就结冰,冰不厚时,小火轮还能勉强开一开,到12月下旬,那绝对开不动了。
没外界输入,所有东西全靠库存,粮食肉啊什么不容易坏,屯了很多。
想吃菜就遭老罪了,除了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剩下就只有咸菜
再往后连大白菜和萝卜都吃完了,只有胡萝卜还能保证供应,但也得按标准来,每人每天只允许干1个
这回连苏联也没啥蔬菜,只有泡菜、酱菜还能买得到,但价格也死贵死贵的不瞒你们说,我吃了2个月胡萝卜配猪肉面条,想吃一口新鲜韭菜都快想疯了。
因为不吃蔬菜,很多人都上火,还有人嘴角都快烂了,上级想办法用飞机给我们空运。运啥呢?当然不可能是新鲜蔬菜,运的是维生素药片和脱水蔬菜
另外,我家老汉闲不住,刚搬来时每天去城外面转悠,在林子里捡了不少蘑菇,回头晒干了存着。
靠着这脱水蔬菜和蘑菇,算把场面给熬过来了
脱水蔬菜你们可能没见过,就是用高科技把蔬菜水分抽干,回头泡水后又重新发开,感觉像新鲜蔬菜
当然这玩意不可能很大,听首长说用在方便面里,为了我们,国家特意专门生产了一批大料包。
样子和香菇干似的,吸水就发开,我家老汉的蘑菇干也是这套路为搞新鲜蔬菜,大家各显神通,有人在家里用花盆种青菜,白天晒晒太阳,晚上得请进屋用暖气孵,跟养娃娃似的金贵......辛辛苦苦养3星期,两筷子下去就没了。
万一有一天忘了搬进来,那估计就被冻坏,零下20多度呐.
最幸福的是我们厂技术员,他老家东北的,有冬储经验,趁还没封冻弄了几十斤大葱。
放在太阳下边晾晒一天,把大葱一半埋士里,上边找个桶盖着,他说保存两三个月都没问题,随吃随拿。
有人实在熬不住就去他家吃大葱,不管好吃不好吃,至少是个绿的呀,对吧?吃人嘴短,我们就留下帮他干活灌香肠、做腊肉啥的。
满桌子人哄堂大笑,虽然陕北过冬菜也不最起码没遇到过这种事多,
以前以为挨饿是没得吃,哪晓得没绿色菜也够要人命
领导也强调了,开春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蔬菜水果地整好,还请了专家、配了设备、弄了郊区最好的地,说要搞大棚蔬菜种植,哪怕再冷也不能断档。
政府扩建了地窖,要求今年务必多储备些,免得再这么尴尬。
咱们家家户户阳台上用破脸盆、罐子或其他东西装上土,重点栽培小葱、蒜苗啥的,还有人在家里发豆芽
对了,小区绿化带里的植物可不许铲了种菜那是公家地方,被发现要罚款还要当众检讨!要吃菜自己去城外菜地里搞。
你们现在来算赶上好时候,4月份样样都有,所以我说,趁现在能吃得下肉,赶紧多吃点。
今天这顿欢迎宴,尽可能按你们口味来要换我们这批老同志,肯定得问,菜呢?你好歹搞2盘炒青菜啊,实在没有炒豆芽也行啊,你尽把肉摆上来是什么意思?
满桌人笑得前俯后仰
其实安西州猪下水便宜另有渊源,苏联人不吃猪下水,屠宰场里杀完猪、牛、羊的下水都是经过处理后重新变成饲料
中方早就想折腾了,奈何路程太远、人手不够,不太好办。
毕竟就西伯利亚铁路这运能,好好的东西送到国内就该发臭了
新归附领土收容进来后,所有铁路虽还是宽轨,但毕竟中国铁道部自己管了,王世泰高岗等人既然把工厂路子给打通,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很快就联系上各类国有屠宰场。
给卢布不太行,因为这事比较敏感,且苏联人拿了卢布也没地方花不是。但这不是有其他消费品么?
高岗又拿出当初在东北搞易货贸易的老本行,开始倒腾。
在东北那会被苏联计委牵着鼻子走,定价权全部人家说了算,但在天山省,这种生意横跨俄罗斯和哈萨克两个加盟国,又是私下贸易,已不管啥计委不计委了
再说各国营厂子、国营农场也要给下面人谋福利,大量中国日用消费品通过这口子消散出去。
既然是易货,不涉及卢布,也就不用和米高扬同志报备,两边觉得彼此合适就可以来
对这样的前后反差,高岗深有感触
当初在东北要啥没啥,只能想方设法弄粮食、鸡蛋、煤炭去和苏联人换各类工业品
7年后,经过林冠华在国内拼命引进设备搞生产,中国各类消费品完全称得上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苏联反而这个没那个缺,得眼巴巴盯着中国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