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风向 (10)
作为对比,虽然苏联也采购了2台10万次/秒机器,试图用于破译美军密码,结果无功而返。
后来国防部决定把2台机器拨付给研究院并让下面考虑仿制,结果层层申报、汇报、分析,等中国12万次都开始公开发售了,莫斯科连仿制单位还未确定,就连西德进度都比他快。
不是没人知道大型机的价值,而是苏联研究机构早就确定了其他发展计划,直接仿制会破坏并占用其他计划的资源,在没表现出非同一般的价值前,很难被人接受
后来莫斯科也就不继续跟随采购了,而捣鼓自己整。
在美国人不遗余力刺激下,SG-201推出时不好遮掩太多,按16万次/秒亮相,虽然绝对速度低于SW-105/F系列,但如综合考虑输入、连续运作等,明显曙光系列效费比更高。
肖克利和菲林对曙光系列的面世非常震尤其亲眼目睹那一长串集成电路后更觉震撼
元时空第一款集成电路要到1958年才面世,因林冠华着力推动,1955年肖克利公司就研发成功,但集成度很低
肖克利实验室里有4个、8个、16个乃至32个晶体管集成的线路,像中国这样,上来就拿出128个晶体管集成的手笔还没看到过,甚至他觉得可能短期内都造不出来
没想到居然能在中国亲眼目睹
IBM、德州仪器、西方电气、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尝试过集成电路,不过大多数人用更容易些的锗晶体管尝试。
很可惜效果非常不好,尤其锗晶体管不耐高温特别要命。环境温度超过80度后,锗晶体管就会扛不住出现损害,温度越高,损毁概率越大。
汽车商也不是没问德州仪器订过成本更低的车载晶体管收音机,但后来客户投诉很多尤其炎热的夏天,密闭车厢里温度很容易突破80度,谁敢保证自己的爱车一辈子不晒太阳呢?
质量问题最后只能按缺陷件收回并放弃车载锗收音机计划。
这也是吴福成宣布硅晶体管更“高级”的理论依据,美国国防体系大量使用晶体管产品,但无一例外都要求能耐受200度高温,光这条就直接淘汰了锗管。
肖克利公司内部,大家公认集成电路短期赚大钱可能性不大,但必然是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储备研发,先集中精力搞半导体收音机和晶体管电视机,毕竟这才是公司现金奶牛,在冲击上市的当口必须谨慎从事
这些产品无一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价格稍高就可能导致滞销。
动辄几千美元天价的集成电路是目前普通消费者承担不起的,一辆高级轿车才2000多美元而已。
真正能出大钱的是军工体,但肖克利公司一直走民用路线,和军工序列很少交集。
晶体管发明后,美国仅有4家公司从事商业化晶体管生产,到1956年,全美晶体管生产企业已超过50家
在军工体内占据重要位置的依然是传统电子真空管企业,TOP3是通用GE、美国无线电RCA和希尔凡尼亚(Sylvania),他们垄断了美国电子真空管市场75%的份额。
其他诸如雷神、飞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Tug-Sol和西屋电气等一共8家紧随其后号称美国军工八大家
不是没人建议让肖克利公司跻身军工体成员谋求更大市场,但他本人都不愿意。
自上次因“通共”被调查过后,肖克利伴儿对这些机构都敬而远之,一旦申报加入军工体非得先被查个底朝天为止。
除此之外,肖克利公司的人员结构也不适合冲击军工体
CEO吴福成是不折不扣的华裔,合并王安的存储器公司后,王安成为公司COO,且他和吴福成都是第一代华裔,甚至大学教育都在中国完成,夫人邱文霭也是华裔。
这绝对通不过忠诚法案审查,属绝对的高危人群。
包括投资基金和承销机构都认为,肖克利公司之所以有目前地位,固然基于肖克利的学术研究,更与吴福成的商业才能密不可分,没他主持公司,就肖克利那臭脾气,早把公司弄倒闭了。
只有吴福成坐镇公司,肖克利才能一边满世界乱蜜并讲课,一边享受蒸蒸日上的股价:反过来换肖克利坐镇公司,吴福成在外面巡回演出估计马上一片混乱。
投资者们也不赞同肖克利公司削尖脑袋进入军工体序列。
退一步说,哪怕肖克利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出面担保并“豁免”吴福成、王安等“经营人,其他方面也存在障碍
有吴福成、王安等华裔身居高位,公司氛围比较友好,有意无意的歧视不可能存在,毕竟歧视华裔就等于歧视CEO,歧视首席运营官和人力资源总监。
把这几个关键位置都得罪完了,在肖克利公司的职业生涯也基本可以画句号了
不少从事半导体研究的华裔工程师因忠诚法案从其他公司离职后,暂时又不便回国,便想方设法加入肖克利公司搞民用研究
这么多工程师全按“忠诚法案”要求清退或转入非核心领域,公司必然元气大伤。为避免任何有可能的麻烦,肖克利一直标榜只生产民用消费品,无任何军工业务,对战争不感兴趣,始终追求和平事业。
即便偶尔有些原料、器材被军工体选用也不能视为军工业,否则为战斗机公司生产配套电缆也能当成军工体了
RCA与中方打通关系后,三者采取了颇为滑稽的交叉合作。
作;
民用序列产品,中国与肖克利公司直接合
军用序列或可能用于军用序列的产品,由中国CC与RCA彼此合作,再由RCA通过委托和OEM模式,拆分给让肖克利公司承接
要不然,光王安发明的磁芯存储器大家都用不上,因为那玩意90%由中国代工。
现在大家都混得这么熟,菲林也不转弯抹角,直接问中方究竟怎么造出来
李强笑容满面:“和你们一样,光刻啊!无奈良品率低了点,这里每片都是百里挑一的幸运者,故而这次新机器发售价格才这么贵,需要299万美元/台
当然,你们都是长期合作伙伴,如需我们代工,可给予优惠,我们按以往比例,8折怎样?”
肖克利和菲林互相点头,不疑有他
1955年,贝尔实验室的朱尔斯·安德鲁斯和沃尔特·邦德将制造印刷电路的光刻技术用于硅片加工。
具体方法是在二氧化硅的氧化膜上均匀涂抹一层“光致抗蚀剂”(光刻胶),随即通过光学掩模方式将窗口图形暴露在这一图层上,形成精准的窗口区域
通过化学蚀刻将窗口形成,除去未曝光的光致抗蚀剂,再将所需杂质通过这些“窗口”扩散到下面的硅衬底中,形成半导体器件所需要的P型和N型后,构成更精准、更复杂的半导体器件
最早一批光刻集成电路并不是像后世那样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直接拿整片1英寸硅片生
每多切割一刀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方法听上去很直观,玩过印刷电路的人都能懂,但肖克利亲手尝试过,单一片子上集成越多,成功率就越低,只要一个晶体管因不到位报废,整个片子就全用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