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对撼 (17)
由于基数抬高,1957的3.1%肯定比1956年的2.9%放更多水,差额绝不止0.2个百分点,不过这只是技术细节,不算原则问题。
对常委们而言,只需知道CPI逐年递增、陆续放水即可。
哪怕从2.9%掉成1.9%,也不意味着物价下降,只是说增长没那么快
有件事我比较好奇
少奇同志道,“照理说苏联工业比我们发达、经济规模体量更大,同样也在打仗,为什么就感觉他经济不太行呢?
为什么他就不能转为生产-消费循环呢?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是很多同志的体会。
苏联问题很多,整个循环中跑冒滴漏,且这些问题还不一定是赫鲁晓夫造成的,很多是历史问题,当然现实问题更多。99
首先是三年歉收。
三年粮食短缺折磨得苏联很难受,靠着反向剪刀差才硬顶过去,至少内部经济结构和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根据历史资料,1956年丰收后,随着推广玉米种植,1957年马上又要进入歉收序列。
且1957歉收比历史上更厉害,田亩比历史上减少很多、人口又比历史上增加不少,人粮矛盾愈发突出。
其次就是领土归还破坏了工业体系完整
表面看苏联归还领土都处于相对偏远地带,经济并不太发达,问题就算这里也安排了不少工业项目。
领土移交后,中国接管起来困难重重,苏联也因缺乏必要的零配件厂商或原料供应基地而十分头疼。
本来如果衔接得好,完全可让中方先生产再出口给苏联的,但一来中方顾不上批量生产,二来中苏贸易更是复杂问题,计委本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原则,直接重组流程和供应链
问题苏联一直在归还领土,一直有工厂脱离初始供应链,重组成了难度很大的工作,不亚于当年战争时期厂子搬迁。
中国试图把这些企业纳入本国工业体系也很麻烦,但一个做加法、一个做减法,后果不同。
中国接管厂子后最坏的结果无非生产不了东西或产能浪费,不会妨碍原工业体系:而苏联缺乏关键零件后,要么耽误总装,要么降低质量或产能。
再次是苏联军工体系滞后于现代化战争需求,造成循环不畅。
苏联军工最强的是坦克、火炮、步兵武器、如血拼这个,其产能占有极大优势。
但在土耳其战场,北约介入后拼的主要是导弹、飞机、雷达和电子对抗,二战传统的火炮和坦克并非主角,苏联军工体系很难适应,转型需要时间。
更令人尴尬的是,由于计委统筹一切,要考虑这些工厂的生存,哪怕明知前线可能用不上,还得硬着头皮继续生产,顶多少扩容一些而已
而苏军急需的运输船队、运输机等,因跟不上需求而导致前线供应时断时续。
中国就大不一样
建国后基本就没怎么生产过普通步兵武器,全靠缴获,用完一批还有一批,火炮、坦克产能很小,大头也来源于缴获或购买。
中国军工的技能点都点在导弹、飞机和快艇上,按该标准来衡量是不折不扣的军工大国,如用坦克、火炮的新增产能来衡量,充其量就是个比利时、瑞典水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金融与物价体系混乱得一塌糊涂,极大干扰了经济循环。
是人都知道卢布与美元、与人民币包括与各东欧国家货币间的汇率绝对不正常,在这种不正常体系中,再加计委不正常的计划定价而不是市场定价模式,就更不正常。
同样的卢布,有实物卢布、记账卢布、贸易卢布、内部核算卢布及一般人根本见不到,但实际还有理论生命力的金卢布、外汇卢布的区分。
反观中国,就只有人民币和外汇券,且在中英、中法双边协议签署后,外汇券已逐步缩减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外资、外商相信了人民币的含金量和稳定性,再加国库外汇储备增加,已不太再需要外汇券转手了。
甚至红美元发行量也大规模削减:都能直接通过贸易获得欧洲的低息特种贷款,何苦还发5%的高息美元国债?
在需求端,两者情况完全不一样
中国是商品很多,老百姓支付能力偏低,需求不足,通过政府拉动内需可行
苏联老百姓手持大量货币买不到东西,是严重的供应不足,政府再通过战争挤占消费品只会更加剧市场紧张,同时为突出政治正确,还不允许货品涨价来填补供需缺口,那就会有更大的短缺
在这种情况下,层出不穷的倒爷、代购、团购、黑市更加重了经济困难
同样一件事,反映在中国是战争景气,各种民用商品生产出来被国家买走去置换土地,或者供应内附后的广大地区,大家喜滋滋扩大再生产,
反映在苏联是战争扭曲,有门道、有路子的人才能搞到东西,普通老百姓永远是排不完的队。
英国外交官给国内的秘密报告写得很清楚:莫斯科到处都在打听怎么从黑市上搞东西,以及那些该死的卢布怎样才能花出去,中国基本看不到黑市,所有产品都正常出售,老百姓在考虑如何努力工作多挣钱,为更好生活而努力。
林冠华总结道:“照理说,苏联应该在三年粮食歉收、北海道战役失利后好好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就像我们建国后想方设法把朝鲜战争推迟到1952年,争取3年宝贵的恢复时间...
结果主席团一门心思往外扩张,打完北海道又打库尔德,打完库尔德又打东色雷斯,连喘气的时间也没有。
不要只看表面上我们也打很久的仗,其实我们都断断续续、停停打打,像苏联这样连轴转的时间可不长。99
众人一听也对
朝战第一阶段,打了几周就停战,然后做生意交换;
第二阶段也打了没几个月,中途依然停停打打,时间虽然看着持续一年多,如扣除休战阶段,并不比北海道之战长多少。
关岛和菲律宾战役也就一个来月
真正长时间消耗战是在南太平洋战场上尤其莱城、所罗门两处牵制了极大力量,总算靠着战前储备丰厚再加技术优势,硬生生抗住了.
最近西澳、北澳看着占领地盘很大,真正交火也就没几天,强度远不能和伊斯坦布尔血战相提并论
至于美国的工业和战争经济循环肯定比苏联顺畅,打起来后,美国经国济处于较高景气度区间,至少在供需平衡方面比苏联要强。
美国的麻烦在于虚热和赤字,中国多印钞票大不了CPI高点,美元却和黄金挂钩的,且固定兑换比例,多印钞票会冲击金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