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落幕 (22)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51章:落幕 (22)

布尔加宁意犹未尽地抨击:“最诡异的是,一方面说赞同中苏全面自由贸易,允许英法乃至欧洲援引有关条文原则上予以加入;

另一方面又要动英法的地盘,这是对待自由贸易的诚意?

他怎么不说趁中国在澳大利亚打仗,从蒙古进攻直捣北京呢?那不是更得美国人的欢心?还能不花钱搞到更多粮食。

甚至进攻巴基斯坦,打通印度洋都更干脆些……”

米高扬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很显然,进攻蒙古、直捣北京只是句笑话,别说苏维埃目前根本没这个能力和兵力,就算勉强调度过去,面对西伯利亚铁路已被中国管制一半的格局,也完全是白瞎。

真正的要害是全面自由贸易,这可是米高杨相当看重的东西。

在他眼里,苏维埃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帝国主义封锁。

所谓封锁当然不是派兵包围,而是经济上制裁、贸易上管制、航道上封锁。

每次莫斯科要求处理这件事时,华盛顿总说,如果你觉得我们这是在制裁你,你也可以制裁我们。

不卖东西给美国,不进入美国金融市场,不允许美国使用卢布购物。

但这话有意思么?

帝国主义又不缺苏维埃那点产出。

自由贸易好就好在了打破封锁,凭借中国这座桥梁可比较容易获取原来获取不到、从英法美等国流出的技术和装备。

虽然自由贸易肯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米高扬认为,相对于获益,问题、困难、挑战都可以克服,只要制度设计时把握住即可。

最大的有利点就是苏维埃可通过向中国出售大量产品换取由中国担保的支付能力。

所以米高扬才认为中国要索取澳新高额赔款,答应签署各类条约,甚至不惜和美国签订《中美新约》,有这些赔款和贷款,中国才能有资金付账。

帝国主义确实不是什么都不肯卖,只要能掏得起外汇和黄金,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英法愿意干,问题是这些玩意苏维埃也不想轻易拿出来啊。

恶化与英法的关系,再加极其不靠谱的美国,岂不是又把打破封锁的路子给堵死了?

到时候贸易交换不到东西,板子又打在他米高扬身上:办事不力!无能!

你也不看看目前是个什么场面。

眼看米高扬陷入沉思,布尔加宁就知道问题找对了。

如果用政治上“更进一步”来诱惑米高扬,他多半不会上钩,如这么容易说服,上次主席团排位次他就不会自愿排在伏罗希洛夫之后了。

打动伏罗希洛夫的办法也差不多,你说我们推倒赫鲁晓夫,让你伏罗希洛夫当一把手,后者估计也不会答应。

但把各种军工建设需求和赫鲁晓夫想一出是一出的冲动摆在伏罗希洛夫之前,伏罗希洛夫就有点吃不住劲。

他很清楚苏维埃目前如此虚弱的经济和财政根本无法支撑这种庞大的建设,至于赫鲁晓夫那满不在乎地认为“中国能,我也能”,完全是两码事。

中国有从日本获得的、美国代偿的200多亿赔款,苏联没有;

中国有英法给予的贸易融通额度,据说金额已超过了200亿美元,苏联也没有;

中国还陆陆续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搞到了便宜军火,用技术交换了军舰,苏联更没有;

中国获取并完整掌握了东南亚,上面富集的、价值几百亿的华人财富都可充分调动,苏维埃同样没有。

单纯论底蕴,苏维埃当然超过中国,但基于这些因素完全就比不过了。

其他不说,中国能维持本土到澳洲漫长的物资补给线,而苏维埃却连近在咫尺的土耳其都维持不了。

一旦作战深入,补给线向叙利亚、伊拉克甚至波斯湾延伸,困难将变得越大,到时候办妥不了,伏罗希洛夫的责任首当其冲。

三人聊了一晚上,发了一大通牢骚,最后什么协议也没达成,就这样分头散去

布尔加宁并未失望,反而隐隐约约有种兴奋,他相信,米高扬和伏罗希洛夫不反对自己“断然”办事,到时候只要形成大势,他们大概就会顺水推舟,指望他们为你两肋插刀,那完全想多了。

但凡他们是这样的人,早在大清洗时代不知道死多少次了,他们就是靠着观望、圆滑、手腕才留存下来的,论资历,论过往地位,哪个不比他布尔加宁强?

伏罗希洛夫是老资格的元帅,红白内战时的英雄;米高扬虽和布尔加宁同岁,但早在20年代就已崭露头角。

1935年,布尔加宁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时,米高扬就已是政治局委员了,差了不知道多少。

真正和布尔加宁铁杆结盟的是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一个是计委主席,一个是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苏联的政治体制很奇怪,明面上别尔乌辛的第一副总理比米高扬的副总理兼贸易部长职务要高,但只有身在高层,才明白米高扬排名远比别尔乌辛靠前。

活动几天,布尔加宁、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算结成了同盟,米高扬、伏罗希洛夫和苏斯洛夫表达了不反对或者默许态度,这样已6票在手,主席团还剩下赫鲁晓夫本人、基里琴科和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和他的亲密战友,同样出身于乌克兰的基里琴科肯定不用征求意见,问了也是白问,布尔加宁最后征求勃列日涅夫的意见。

相当于模棱两可的其他人,勃列日涅夫是小字辈,不过布尔加宁并未因此而轻视他。

相反,作为实力派以及苏维埃还算有点成绩的地方派,勃列日涅夫算一个风向标。

他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告诉大家:在加盟共和国好好干,哪怕不是最显赫的共和国,也有机会进主席团。

论资历他比很多人都浅,就因为在阿富汗抓住机会搞了一下子而上来了。

勃列日涅夫倒没模棱两可,充分表达了担忧:克格勃和军队怎么办?

军队里,朱可夫控制着大权;

克格勃里,谢洛夫掌握着局面。

这两个要害部门都是要人命的地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