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勾兑 (19)
"娘希匹,娘希匹,我早知道美国人靠不..…菲克特勒该死,克拉克该杀!前面原子弹都投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狠话都说了,现在居然要和谈了?!"
第三次国情咨交表决一直拖到很晚,各路议员都上台秀存在感,虽然免不了有脑残人士坚决要求打到底,来核战争、世界大战在所不惜,但大部分还保持理智,表示三和路线可以接受。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了有关搁置世界大战、与中国、苏联进行正式和谈,并要求尽快签署《核不扩散条约》、《海军军备控制条约》等保卫世界和平的协议。
理论上克拉克作为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在投票结果揭晓后,他表示自己会尽可能去实践。
决议并未正式放弃世界大战设想,而用"搁置"这样的词语,菲克特勒有关2000亿扩军设想也没闯关通过。议员们认为继续大规模扩军有诱发中苏误判可能,这种局势下大规模扩军不合时宜。
考虑到军队确实损失较大,目前前线还在作战,并未真正停战,万一中苏要价太高谈不成呢?
作为安抚,又挤出67亿美元特别军费,即便这样也不肯爽爽快快地拨付,而是说这是1958年财政预算中的一部分,先行给予而已。这让菲克特勒很恼火,但他并未发作,67亿就67亿,至少先让机器和订单首付款们跑起来,这件事不会一蹴而成。
北美时间18日深夜通过,在远东就是19日上午,新闻正式播报则在下午。
西贡股神常凯申一听到这消息就有点慌神,本能感觉到大事不好,咒骂连连。中美、美苏冲突乃至于核战争,黄金才如此疯涨,如果他们谈和,必然下跌。
宋美龄也规劝常凯申赶紧见好就收,资产都快1000万了,落袋为安要紧。
常凯申虽然觉得和谈不容易达成,但被接二连三打来的咨询电话搅和得心神不宁,也答应下来。
双十节庆典后,国党遗老遗少很多跟着去西贡开户炒黄金,一开始小心翼翼,只拿着常凯申给的1000美元当本钱,觉得损失了也无所谓。杠杆交易这东西有效放大了人性贪婪,5倍杠杆波动4个点就是2成利润,更何况前几天涨势何止4个点,敢下注的都发了财。
少则200美元,多则上千美元。
上海滩熟练工人一年不吃不喝拿到手的工资也就200美元,来钱如此之快,党国元老们都享受惯了,那还忍得住?无不都把棺材本押注进去,变成最后一波接盘的韭菜。华盛顿关门打狗宣布要和谈,他们一个个不知所措,只能来请教常凯申。
常凯申让他们放宽心,和谈哪这么容易?李宗仁搞和谈成功了么?
美国人还是没放弃对共产党的幻想。
在他心神不宁时,主席、老总率领的中共代表团乘坐专列离开北京,准备去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庆典40周年和世界53国共产党大会。
历史上这次盛会有64国共产党代表参加,但因苏联在中东和土耳其的战事,使西欧等地对莫斯科意见很大,很多共产党不想再来捧场,比历史上足足少了11国。历史上苏方为迎接中国代表团特意派出Tu-104专机,一方面表示对主席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显摆。
其实1957年时的Tu-1040还很不成熟,故障频发,虽没出恶性事故,但作为大国领袖的出行工具显得过于急躁。
这时空,中国已有了C-909,虽然彗星事故频发的印象不会随着换名而马上消失,但C-909和彗星外观已极大不同,再加王稼祥乘坐的909外交专机频频在国外飞行,一直安然无恙,不少人的信心又恢复了些,前来咨询这款飞机。
说来说去,目前大航程喷气机太少,波音707、道格拉斯DC-8还处于试生产阶段,尚未大规模铺开,也未受到严峻考验。
彗星事故多是因为前面商业化航班很多。
相比之下,T-104虽然号称喷气民航客机,但毕竟脱胎于Tu-16轰炸机,无论实用性还是内部装饰、空间,都略逊一筹,布尔加宁专门发了指示要求尽快改进,将Tt-104提高到C-909水平。大家很清楚,东欧阵营很快要采购新一批客机了。
在上一批客机采购中,苏联只有伊尔-14可以提供,中国拿出子爵。
虽然子爵比伊尔-14贵些,虽然因莫斯科的无形压力,除捷克采购了一架子爵外,其他各国都被迫选伊尔-14。中方也没抱怨,只要了政策补偿:允许中国国航在东欧开设航空公司并以子爵执飞,盈亏自负。
既然莫斯科等大城市都有中国城,既然英法比荷都接受中国航班,那中国民航走出去在东欧开设航线非常合理,各国都表示同意。2年对比飞行下来,抛开服务水平不谈,明显子爵更好,不但东欧高级干部这么认为,甚至连苏联干部也承认。
计划经济条件下,航班定价完全一样,同航线在子爵/伊尔-14均可选时,前者的票很容易出售而后者很难卖得动。比如周一子爵、周五伊尔-14,大家宁可等周一的子爵,也不愿意选周五的伊尔-14。
要知道,中国航班除更好、更舒适外,还有大量紧俏商品可供出售,人称愉班特购”,有时是中国产品,有时是英美法国产品,不管怎么说,相当精致,符合高端人士品味,不用外汇,不用票证,本国货币即可购买。
作为对比,苏联航班上可免费提供《真理报》。
最后苏联也发现不对劲了,发函给各国要求调整航线,同航线不要用不同飞机,最起码不要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东欧各国照办了,调整后,飞往西欧的航班全是子爵,飞往莫斯科的换伊尔-14。
东欧也不傻对不对?
飞西欧可以搞到外汇,中国民航收了外汇会按规矩交给东欧各国,政府就可以购买所需产品,如是苏联航空,最后结算必然是卢布那官方汇率坑得不要不要的,能避开都尽可能避开,飞莫斯科航线反正捞不到外汇,正好给伊尔-14。
匈牙利事件后纳吉上台,直接下单2架子爵,一架充当政府高层专机,一架民航用,理由是他在中国各地考察时坐惯了子爵,换其他飞机不习惯。懂的都懂,这其实是纳吉"全盘中化的一部分,莫斯科对此也没辙,再加伊尔-14确实落伍了,迅速启动伊尔-18/Tu-104予以抗衡。
听说要搞社会主义自由贸易,东欧各国喜上眉梢,很多人都琢磨着莫斯科会议期间再和中国代表团沟通沟通,看有什么生意可以落地。布尔加宁上台后说要改革、给予更多自主权的风声,也一定程度上在为匈牙利、波兰等国新路线背书。
这些事,英法包括美国都知道,密特朗回国一说,南方航空立马派人来中国谈快帆飞机在华落地问题,西德利公司也在憧憬三叉戟下一步在中国落地生产后,能在东歌、东南亚、南亚展开大规模销售。
波音、道格拉斯也希望有一天能向东欧推销自己的707或DC-8。
苏联或许会坚持发展本国民航产业,但东欧绝不可能单独搞民航,本来唯一有指望的东德,在巴德-152项目被莫斯科搅黄、容克斯人员近乎全部流失到中国后失去了一切可能。马林科夫做梦也没想到,当时作为本国自留地的东欧,内心想的全是购买中国、英国、法国甚至美国的飞机。
外国飞机、外国汽车又不是不好,无非东欧手头没外汇罢了,一旦中国肯担保解决社会主义阵营外汇问题,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这一点,林冠华认为莫斯科压根没考虑清楚,他们那套经济框架和管理体系绝不是小修小补就能解决问题的,哪怕4个不变前提下,还得做大手术。20日傍晚,专列在库伦车站缓缓进站,乌兰夫等主要领导已在附近等候迎接。
与第一次前往莫斯科相比,这次主席专列根据林冠华的要求进行重大重组,前后两个美国引进的大功率内燃火车头,一共16个车皮,主席所在的车厢用坦克装甲钢进行强化,远距离上,40mm反坦克炮还击穿不了。
还有一节专属柴油发电车组,用于供给全套电力,以防车头受损情况下丧失能源供应。
贴着主席、要员车厢外的2节车厢伪装为普通卧铺,实际他们的顶棚和四周仅挡都可以紧急卸载,一节装载的是红旗8防空导弹,还有节是雷达指挥的4mm博福斯高平两用自动火炮,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主席曾抱怨专列武装过头、浪费,少奇同志不咸不淡回了句:“我看还是要有,万一哪个小兔蕙子狼子野心搞571工程呢,多少还能应急。"这番话说得主席很是皱眉,但并未出声反驳,因为确实是事实。
老一代勉强还有敬畏,下一代有时候真是无法无天。
乌兰夫汇报内外蒙古合并后的主要工作,谈到了开矿和铁路建设,说形势非常好,各方面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快速发展、物价稳定、内部干部群众团结,主席给予了充分肯定。末了问他有什么困难或问题时,乌兰夫犹豫了下,表示外蒙回归后,蒙古族依然不断流失,很多人移民去了苏联。
既有主动报名,也有苏联那边写信、电报或派人来招揽的,他希望中央能采取措施予以遏制,最起码不要用高额补贴鼓励移民了。整个蒙古范围内,包含原内蒙人口在内,蒙古族已不到75万,其他民族却有近150万,与民族自治区的政治地位感觉不太搭调。主席对此表示理解,但未直接表态,转头问林冠华:“你觉得这件事怎么看?”
林冠华斟酌道:"群众向往更好生活,自愿去苏联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是中苏两国的友好共识,也是党和政府优待少数民族的重要体现。与其拦着蒙古族不准移民,我反而觉得,发展蒙古经济,吸引更多蒙古族前来定居更重要。
毕竟,河北、北京、天津还有很多蒙古族,他们来边疆也可享受移民补贴,但为什么不肯来呢?说明还是生活条件不够好乌兰夫一下被噎住了。
北京城有不少蒙古族,他们为什么不来蒙古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