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开阔(7)
众人对“跨江发展、开发浦东"的设想既感到新奇又觉得顺理成章。
目前黄浦江上没有桥(松浦大桥太靠郊区),故两岸往来全靠渡轮。
1935年是.上海轮渡在解放前的最高峰,当年客运量为129.90万人次,货运量47.53万件。
解放后,上海轮渡事业突飞猛进,1958年黄浦江两岸轮渡码头一口气增加到14个,每天往返人员超过10万人次。
尤其江南造船厂扩建后,轮渡生意愈见繁忙。
历史上轮渡在80年代达到顶峰,每天要运送100多万人来往于浦西浦东,最高时有110万一天,统称“百万市民过浦江”,中心城区对江航线平均间隔1.4公里就有一个轮渡码头,年最高客运量3.7亿人次,堪称全世界最繁忙的轮渡。
这其实是种病态忙碌,好比当年南京、武汉火车轮渡的繁忙一样,说明基础设施完全落后了。
就算每天10万人往返也需要隧道或桥梁。
林冠华开的方案很简单:争取用4-5年完成发展规划设想并修成隧道,下一步向浦东全线渗透。
开发浦东是长期工程,不代表一朝一夕就能办成。打浦路隧道也不代表是联通两岸的唯一手段,后续可建设更多隧道、架设更大桥梁。
”鉴于这条隧道属于国内首创、技术难度不低,项目经费可尽快向发改委申报并走国家重点项目口径,我认为基本上有保障...
当然,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伸手化缘总不太好,我也和曾山同志商量,考虑让中房集团在上海多拿几块地,加速新建保障房,这笔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专款专用,安顿在跨江隧道建设费上,不够部分由国家建委再弥补一些。
众人纷纷热烈鼓掌。
这几句话解决了两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第一,跨江隧道很快就能启动,且经费有保障;
第二,中房也会帮上海建设一批安置房,补上前两年进度滞后的损失。
"关于经济发展,上海要重点抓好进出口贸易这个牛鼻子,尤其全面自由贸易体系缔结后,市场进一步开拓、发展,以前不能做的生意能做了,不能去的地方能去了,要抓紧并分层对待....
欧美的高端市场;苏东的次高端市场;东南亚、南亚的中端、中低端市场与国内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为更好应对下一步发展和建设,中央对地方项目进行调整,决定把重置资本低于1000万的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各省管理,上海涉及比较多,我看了下共有22个,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在做好宝钢案清理、其他项目整顿后,拟定承接计划并予以落实。
具体外贸领域的工作由方毅同志和大家讲,他比较专业...."
红军时担任过总供给部部长的叶季壮和主席同年,1958年已年满65周岁,按正常干部轮替流程,去年应退休了,他本人早在57年年末就进行了汇报。
由于自由贸易体系刚启动,尤其涉及复杂的对美商务与贸易领域大老虎处理,中央希望能再坚持下。
坚持工作这件事是把双刃剑,退休制度已正式建立,高级干部要按规矩到龄退休,叶季壮的行政级别无法破格提到行政3级,65周岁退休是硬杠杠。
补充建议是还在任期内的同志可把任期干完结束,叶季壮作为人代会选举任命的国务委员,意思可干到二届人大换届为止。
但叶季壮本人不愿意破例,尤其因对外贸易、经济往来愈发突出,贸易部已拟定改组方案,准备改组为外经贸部,吸收合并国务院外经贸工作小组和对外经济合作总局的职能,并把内贸监督管理移交给商业部,更强烈表示希望自己到龄退休,给其他同志做个榜样。
总理做了协调,原则上按年纪到龄退休,但任期未满的同志可任职到任期届满为止。
鉴于叶季壮的实际情况,留任贸易部长到6月中旬,随后部门改组,安排现任贸易部常务副部长、对外经济合作总局局长方毅接任第一任外经贸部部长。
相当于这次叶季壮下基层巡视是他最后一次以部长身份和各方面道别;方毅作为即将上任的外经贸部部长提前和各方面见面。
上海干部对方毅并不陌生,1952年后者在.上海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并兼任市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书记、市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管全市财政经济和综合计划等工作。
“苏东、西欧市场开发与建设,过去几年已阐述得比较多了,北美市场新近打开,不但范围更广,且利润相对优渥,根据初步调研,确定以下五个重点产业....
方毅娓娓道来,“纺织业,尤其是成品服装、鞋帽、箱包和床上用品;
玩具业,尤其是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类;
家具类,主要为木制品家具,竹制品相对不适合外销;
五金类,主要为家庭简易工具和常见已用工具类;
陶瓷业....
对外部市场要做好需求分析,切忌以本土思维揣摩对方习惯
比如原来江西同志一说起陶瓷就想起餐具和花盆,这固然没错,但其实陶瓷产品大头集中在卫浴和厨房产品领域,抽水马桶、洗脸盆的销售金额比餐具类大得多!
林林总总的沟通、调研持续了数日,晚上是否,林冠华闲聊时问随同而来的李成栋:“你对上海问题怎么看?”
“应该说,上海大多数同志工作是好的,知识水平高、见多识广、反应敏捷...."
李成栋斟酌道,“但不知是我的错觉还是误会,我总感觉,有一小部分干部,可能级别还不低,对有关安排并不服气,甚至还不一定是柯庆施案当事人,将来幺蛾子事件可能还会有。”
林冠华点点头:“你的感觉完全正确,知道问题出在哪么?”
李成栋挠挠头皮:“这就不太好说,您说过的,尽量不要给别人扣帽子,要不然就是小资产阶级特性残余。”
“这种态度既和南下干部与当地干部的冲突有关,也和财税分账体系有关...
林冠华笑道,“上海还算不错喽,广东当初闹得更僵呢。
南下干部的优点在于党性强、政治观念突出;缺点是不熟悉当地情况,不熟悉经济工作和城市管理;
当地干部的优点在于做事比较灵活,毕竟,不灵活的已被国民党反动派给教育了,缺点是对中央指令要打折扣,且容易抱团。
别看你现在抱怨上海不服气,如果把你放在上海搞经济工作,估计你也得骂娘....
上海财政收入上缴中央比例全国最高,超过85%;再把在沪央企直接通过利税上缴的部分核计进入,比例在90%甚至更多。”
李成栋的脸迅速垮了下来:“妈呀,居然上缴这么多么?那确实有点受不了。换以前在根据地,如执行这么高的上缴比例,估计也一堆同志闹腾呢。
不对啊,最初那次财经会议我旁听了的,不是说各地收入全部上缴中央,然后统收统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