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优化(9)
10月19日,八届七中全会落下帷幕并发布公报,决定于明年10月召开党的九大。
随后又发布部分人事调整:
-免去邓拓《人民日报》社社长职务,任命为南洋工委副书记兼南洋大学(筹)党委书记,吴冷西兼任社长;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夏衍调任中央,担任文化部部长,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沈雁冰不再兼任文化部部长;
-同意吴玉章(年已81岁)退休,担任人大名誉校长,中央候补委员、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继任;
-同意陈垣(年已79岁)退休,担任北师大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长、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的侯外庐继任;
-同意马寅初(年已77岁)退休,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党校历史系主任,曾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吕振羽接任;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现代作家廖沫沙调任汉洲工委副主任,分管科教文卫有关工作。
干部退休制度常态化后,在党政领域推进显著,教育界相对而言动作缓一步,一方面是为确保教育体系稳定,另一方面也考虑承接能力。
具体而言,从工作角度出发,中央认为各大学校长不宜超过75岁。
当然,超过75岁只说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只要本人仍有意愿,原则上继续聘请为教授/研究生导师,个人生活待遇不变。
毕竟,中国很缺乏各类专家及知识分子,只要政治立场没太大问题,都可任用。
新任命发布后,除邓拓职务调整让大家稍感意外,其他都比较正常,无论新老交替人选还是继任者本身的政治、学术地位与职务而言都比较匹配,甚至廖沫沙的任命,大家也觉得从市政协副主席到汉洲工委副主任获得了实权。
与中共顺利推进有关组织调整不同,在北京热议一阵的苏联军事调整,果然如米高扬预计得那样,遇到极大困难。
面对米高扬抛出的军备优化升级、深化改革论,大小军头不管内心是什么想法,至少表面上都赞同。
不赞同也不行啊,莫斯科面临的困境大家一清二楚。
卢布为什么会持续性贬值?
不就因为土耳其战争损耗太大,财政巨额亏空,逼得财政部和计委只能用印刷卢布填平么?
不但赤字全靠增发货币进行弥补,就连新移民进入苏联,手中持有的那部分外汇兑换到的卢布也是直接开动印钞机印出来的。
米高扬和柯西金都反对停止接收中国移民,尤其南美、西洋等地来苏联的移民,因平时和中国接触少,为确保信誉,安家费都用美元等外汇现钞支付,苏联除能拿中国给予落地安置补偿外,回收新移民手里的外汇并置换为卢布也是一大外汇收入来源。
亚洲部分移民虽不持有美元,但至少也拿人民币移民到苏联,这块同样可当外汇使用,外部购买力很强,最起码倒爷们来华采购就不需要费劲折腾各类批文了。
毕竟时间就是效益,倒一次货前后起码4-5周,你不敢保证上次给你行方便的官僚下次还能继续在那位置上,可不得抓紧时间尽快产生效益么?
就算实在不想买,还可去香港或新加坡黑市换成人民币,官方汇率2.5:1,两处外汇黑市最多就是2.75:1,一旦偏离该基准价太多,基本就会有人抛售美元回笼人民币。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中国政府对外汇黑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米高扬很清楚,2.75是北京能容忍的上限,超过比例后来回笼的没准就是人民银行外围渠道的资金。
他认为这是非常高明的管控做法,黑市并不可怕,只要黑市价不偏离官方价太多,就说明货币是稳定的,信誉是可靠的,持有人民币的主体就不会急着去换美元。
为什么卢布黑市压力有增无减?
就因为大家都清楚今天是这个价,明天会变成另一个价,价值只跌不涨,那可不就得赶紧脱手么?
像人民币这样虽维持双轨制,但价差不过10%的货币,完全可用准硬通货来形容了,法郎做不到,英镑有时候也有这么大的变动幅度。
问题是中国有外汇可以不断回收外溢的人民币,苏联没有啊,可不就得任由黑市卢布不断贬值么?
米高扬和柯西金都舍不得放弃通过移民获得外汇的渠道,奈何大部分主席团成员包括大量中央委员已被嫉妒蒙蔽了眼睛,再也不愿意帮中国承接了,要不是粮食进口和贸易逆差实在没办法,今年就想停掉。
米高扬不能和大多数人作对,只能尽可能拖延、迟缓。
对莫斯科这种脑回路,很多中央高层看不懂,明明你我都有利的事,为什么非要阻挠呢?
苏联获得了劳动力补充还有稳定外汇来源,中国削减了人口和不稳定因素,这不彼此受益么?
林冠华一语道破天机:就斯拉夫人的性格,看你得利,比他亏钱还难受。
哪怕拼着自己获益不要,也得把你的事给搅黄。他们哪是放着现成外汇不要?莫斯科是因为自身人口太多不想要么?明明是看不得中国在汉洲、在西洋、在西洲跑马圈地!
主席对此颇为无奈,但强扭的瓜不甜,莫斯科说不接就不接吧!
林冠华让他放心,这批配额用完后,后续有的是经济手段让莫斯科继续接!
3000万赴苏移民一定会实现。
主席等人对此也很好奇,不知道林冠华会用什么办法,只有老总和陈大掌柜笑而不语:还能有什么手段,继续施加经济压力喽。
拉农产品价格反向收割剪刀差是一个思路;
打压石油价格是第二个思路;
为第三世界成套设备输出提供便利和中转服务,巧妙窒息苏联市场输出余地是第三个思路;
甚至开放Z-59坦克给苏联高层参观,不经意间透露部分高性能也是补充思路。
我有新坦克了,你跟不跟?不跟,那你的钢铁洪流就没有优势;跟了,那就继续烧钱吧!
不跟是不行的,美帝和欧洲看了中国阅兵式后会上新坦克,故林冠华才说米高扬该会为那上万的T-54/55升级而头疼。
莫斯科高层顾不上争吵移民,先为“军事改革”吵了整整一周多。
最后,在米高扬适当让步、同意"有步骤、分领域、陆续改革”,并暗示退下来的军官们不是去波罗的海三国当官就是可以去"做生意"后,军头们才勉强让步,同意"主动裁军并维护世界和平”。
10月20日,塔斯社发表声明,表示苏军将裁军40万并优化军队组织架构,维护世界和平。
既然是多方争吵、妥协的结果,那改革力度就不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