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平壤之春(9,10月300票加更)
不轻易出动军队去抓捕或围剿,还有用意是充分观察各部队、各地方政权的情况,为下一步“拨乱反正”奠定基础。
虽然白天各地效忠或宣布服从团结委员会的电报如雪片般飞来,但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不会单凭一封电报就给予无条件信任。
真正判断是不是服从和忠于中央,要看有没有履行有关指令。
中方派遣飞机在朝鲜上空巡逻,一方面确实在监视有无不明飞行器起飞,另一方面也留意地面是否有大规模军事调度,如果有的话,就考虑如何应对。
从实际巡逻情况来看,除上午美苏飞机那点岔子,其他方面都比较平静。
金日成的队伍忽然失去踪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天晚上9点,直到团结委员会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之际,依然没发现其行踪,元山方面也表示没
看见人。
唯一能确认的就是跟随他的人并不多,最开始有大半个警卫师,后来人群陆陆续续分散。
有些是无意中分散,有些明显是有意分散用来吸引平壤方面注意力的,包括李乙雪事件也不排除打草惊蛇的可能。
陈赓让大家稍安勿躁,论游击战,小金子那几下还是从抗联偷的拳头呢。
团结委员会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于讨论第12号命令:经济体制改革。
“同志们,1957年春播前我们完成了农村集体化改造,到目前为止已整整3年了,总的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南日道,“根据我掌握的资料,除1957年勉强还可以外,1958年和1959年产量都急速下降,前年下降了17%,去年在前年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了
11%,合计差不多减少了30%。
农村出现普遍性饥荒,公粮征购任务有增无减,群众大量逃荒。
虽然歉收有天气原因,但我们可对比一下,1951-1952年同样遭遇了洪灾,但粮食收成比现在要高不少……
我认为,如不如调整这一套机制,没准今年、明年还得挨饿。”
崔庸健也叹气道:“是啊,他说农业集体化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分田到户是小农经济,是修正主义,单干风是资本主义复辟,但我们搞了集体农业后,情
况比较糟糕……
他片面将歉收归咎于天灾,归咎于阶级敌人破坏,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镇压逃荒群众,令人难以容忍。
我赞同南日同志意见,必须到了改变的地步。”
崔昌益补充道:“苏联集体农场和中国东北国营农场我都去考察过,那种机械化大耕种需要前提条件--连片土地和高度机械化,朝鲜这地形特征决定了
不可能有大片连续农田,机械化力量也很不充足,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及化肥、油料等物资都不够。
1955年启动集体化改造前,我提过反对意见,他非但不肯倾听,反而说我是保守派、妄图复辟资本主义道路…..
现在重新回过头来审视,集体农场体系除他的亲信可掌握权力并肆意安排粮食优先供应部分军队外,其他还有什么好处?
当然,他要面子,平壤城供应比较充足,但仅此而已。
甚至为保障平壤的供应而加重了对其他地方的压力,农村十室九空,百姓掘草根、啃树皮,万般无奈之下才逃荒,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跨过分界线的防空距。
塔体系。
若能好好生活,他们至于这样么?”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大体持有相同意见。
很快,南日总结道:“为全面挽救朝鲜经济,我提议,土地制度除保留极少数情况特别好的国营农场外,取消整体集体化,把土地重新再还给农民,并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土地再分配;
除此之外,我建议,在经济、政治领域全面向中国同志学习,建设有朝鲜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并把该指令当成正式议案提交给即将召开的三届七中全
会审议..”
众人愣了下,随后纷纷鼓掌表示通过。
陈赓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南日,微微颔首,对方也朝他点点头。
围绕苏联飞机事件,苏联大使单独找南日聊了好一会,陈赓敏锐地认为其中不光是飞机的事,肯定还有其他更多、更大的意见,说不定苏联还想方设法
拉下南日。
具体内容不方便打听,总理走前也说过,可让朝鲜自己决定走什么道路、秉承什么发展路线。
高级干部们都能理解,在政治上提不提“特色社会主义”,搞不搞“分田到户”,是中苏两种社会主义最大的分歧。
虽然都叫社会主义阵营,但东欧四国已明确采纳中国的大部分意见,匈牙利恨不得全盘照搬,这就使波、捷、匈、罗与苏联、东德、保加利亚拉开了差
朝鲜虽靠近中国,但经济体制更接近于苏联,南日现在这番表态的个中意味深长!
都当上团结委主席了,表忠心就太低级了,容易被对方看不起,重要的是怎么走而不是看怎么说。
虽然中方并不排斥走苏联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与东德、保加利亚之间关系也正常,但就朝鲜今天这局面而言,走什么路、打什么旗,显然有非同
一般的意义。南日作为外相,理解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