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绞杀(8)
与李梅的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利诺夫斯基,他在前线跳着脚骂人,把一堆人骂得狗血淋头。
即便这样也挽回不了3万多吨物资的损失。
表面看,3万多吨物资只是4天的补给量,实际上物资每天都在消耗,3万多吨是从后勤序列中想方设法扣下来的,可远远不止4天。
更要命的是,美军空袭摧毁了不少技术装备,还得从头补充,这又要占用极大吨位和国内产能。
下面人也找到了理由:美军介入!阵地上发现了F-4战斗机残,这是苏联此前从未接触过的型号,虽只是一架残骸,但一看就知道是全新的,残余的航电设备看了让人眼花乱。
有两点令苏军格外吃惊:其一,美国不但输送物资,还直接派人上手了。
虽然飞机涂了匈牙利空军标识,似乎敌我识别信号也是匈牙利的,但阵亡的飞行员却是如假包换的美国人;其二,美帝新的F-4居然没机炮!一开始大家以为残骸落地时机炮被摧毁了,后来再仔细检查,发现机头部分近乎完整的,从上面看就没看到机炮机的影子,从驾驶舱操作手柄和按钮来看,也找不到机炮!马利诺夫斯基道:“让人把这个宝贵的残送回国内去究,再给主席团发电报算了,我写封信用飞机给布尔加宁同志吧,让他注意到中美勾结,匈牙利投靠帝国主义的风险,我们教训纳吉政权完全合理的,铁一样的事实已证明了………巴巴费尼扬皱眉道:“那现在?”“让主席团进一步提高预算,增加后勤系统供应和兵力吧…”马利诺夫斯基道,“兵力部署已调整好了,包括Su-203火力营也陆续到位了,但进攻不能没有物资、不能没有空军掩护,前线需要进一步支援·消息传回莫斯科,整个主席团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应对。
撤军吧,都已到这份上了,美国也介入了,实在走不了,走了面子彻底掉光了;进攻吧,物资不足,马利诺夫斯基也没资格选择浪战;继续在匈牙利也耗不了多久,从4月上旬开始,匈牙利将进入翻浆期,除了铺装路面,野外泥泞不堪,对苏军装甲部队行动非常不利。
马利诺夫斯基本来希望2月底发起全面进攻,争取在翻浆期前取得决定性成果,就算匈牙利人要反扑,也受制于该因素而不能有所作为,昨夜这一炸使进攻时间再次被迫推迟。
戈尔什科夫拿出了解决预案:一再砍掉5个架子师,人员补充前线与后勤体系;一从防空军抽调3万兵力,加强对后勤体系的防空保护;-3月5日前尽可能达到1.5万吨/日的补给量,加速补给;一从白俄罗斯、伏尔加、列宁格勒、中亚等地再抽调8个航空师投入一线,确保本方制空权。
按此手法,特别军事行动人员已稳稳突破60万人,大大超过预期,但没办法,美帝都下场了,中国第三批增援也到了南斯拉夫,不增援肯定不行。
戈尔什科夫还根据马利诺夫斯基的建议,希望能“局部动员”,毕竟美帝下场了,局部动员也不算丢人了。
这意见在主席团没通过,米高扬柯西金、萨布罗夫联手又给国防部批复了70亿卢布预算,但坚决不同意局部动员。
最起码,你们在把架子师砍光前不要和我来说什么局部动员、总动员之类的事。
戈尔什科夫欲哭无泪:目前还剩下50来个架子师,如果全砍了,他都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打自己黑枪。
激烈争论后最终达成妥协:目前乌克兰-匈牙利附近已实现了军事化管理,内务部部队和边防军可全部让开兵力投放到其他边境地带,置换当地苏军补给前线。
布尔加宁也指出,目前问题并不是军队不足,而是后勤补给线无法畅通与其进一步堆砌兵力、加剧消耗,还不如思考如何强化后勤。
戈尔什科夫只能接受这个要求,并再次抽调1万辆卡车、400个火车头和3000节车皮,准备进一步提高补给规模!局部动员办不到,有了预算,军工体三班倒还是没问题,人员也有地方搞。
当苏联为应对绞杀战术而绞尽脑汁时,中方也对到手的F-4实物和图纸进行全面研究,中方已有J-4原型机验证基础,再对照F-4实物,很多事一点即通。
没航炮这点肯定不会和美国人学的,中方J-4老老实实内置了2门30mm转膛炮,在计算机主控、雷达等方面也有自己的想法。
更重要的是,J-4的发动机配置与F-4不同。
美帝送过来的F-4第二个版本:B型,安装两台J79-GE-8引擎,单台加力推力最大为75.7KN。
美帝手里有更新的C型,但还没大规模装备,包括昨夜投入打击的机型也是B型。
在成熟稳定的F-4/E问世前,各种各样的毛病都不可避免,中国一测就知道。
理论上说,与J79同级别的发动机是埃汶,目前中国手里拿到了RA.34R,与J79数据差不多,重量稍轻、推力稍大,性能更稳定些,但基本可认定为同档次的东西,非说优势,那就是埃汶长度更短,便于飞机布局,被确定为J-7的动力。
但在J-4上,中国没选择埃汶,而选了布里斯托的奥林匹斯发动机。
听上去非常不可思议,因为这玩意放牛牛那边给勇士轰炸机使用,怎能用来武装战斗机?仔细分析数据就会发现两者差异并没想象得那么大。
J-79重量1.78吨,奥林匹斯1.95吨,重了170公斤,差不多提高了9%的重量;J-79直径1米,奥林匹斯直径1.13米,粗13厘米。
但J-79长度高达5.3米,而奥林四斯只有3.3米,哪怕算上尾喷管也不到4.6米,比J-79短一大截。
换而言之,J-79所谓的小直径优势其实用拉长布局实现的,反过来影响了机头布局。
奥林匹斯推力要大得多,在重量多9%前提下,推力可达89KN,增长率17.57%,推重比更具优势,J-4机动性更好。
J-79还能成长,推重比还能提升,到F-4/E时,发动机重量几乎没怎么增加,推力可达80KN。
奥林匹斯同样也能成长,突破100KN毫无悬念,最高甚至能达136.2KN,足以实现1.5马赫超音速巡航,哪怕用在四代机上都能顶一阵。
达到该配备时,发动机重量肯定会进一步上升,但推重比提高毫无悬念。
奥林匹斯目前性能是为照顾成本,用钢制结构形成,假设学美帝不惜工本,和J-79一样在核心部位用钛合金重量控制容易预期。
不管怎么说,和轰炸机混用核心发动机并非稀奇事,B-58和F-4用的全是J79。
林冠华之所以推荐J-4项目用奥林匹斯,也不是瞎折腾,一方面罗罗的埃汶忙不过来,供应量有瓶颈,全是进口埃汶中方也很难议价。
奥林匹斯就不一样了,产能还有富裕,同时也国产化了。
更重要的是牛牛在开发2倍音速超级攻击机TSR-2,动力也采用奥林匹斯:这款发动机未来再发展下去就会成为协和式动力。
总体前景比较光明。
至于TSR-2能不能成功,林冠华完全不看好,那玩意和B-58一样,贵就一个字。
3倍于中国GDP的美帝能用得起B-58,还有钱搞XB-70,英法加起来的总和都不如中国GDP,想养2倍音速的重型攻击群异常困难。
不管怎么说,奥林匹斯发动机推力非常有优势,使J-4更具成长空间,专家组打算用4个月参考完F-4的技术成果并逐步运用到J-4原型机中去。
争取在明年拿出更好的第二阶段原型机,不但要远超第一阶段原型机,也要压过美帝给的F-4/B。
在J-4量产前可能遭遇的F-4危机,专家组推荐J-3/J-7组合与F-4较量,并特别推荐J-5/J-9与F-4贴身肉搏,就F-4没机炮且机动力不咋样的水平,J-5/J-9足够磨死他。
关于J-4仿制,林冠华只参加了一次会,后续全交给聂帅等人负责,他的工作重心还在于解决河南问题。
之所以重点挑焦裕禄出来举例,有特殊原因。
严格意义上说,焦裕禄不是传统农业或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干部,他恰恰是工业系统代表。
1952年参加了洛阳矿山机械厂的筹建并兼任共青团郑州市委第二书记,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
这样一个工业系统出身的干部,林冠华出于尊重历史惯性才安排到河南兰考任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