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探索(20)
“您也别太担心德国人知道我们这样操作而不高兴。都是政治人物,应该相互理解……”
克拉克解释道,“战争时间延长,才能让德国紧急状态延长,让阿登纳的独裁权力延长,你觉得他舍得这么快结束独束裁而恢复到必须受议会牵制的状态么?”
“好像也是。”
“除此外,德国的经济和工业体系也不想这么快结束总动员和战争……”
克拉克道,“施佩尔在悄悄恢复某些军工业,虽然做得很巧妙,但我还是能知道,但就算知道,我也不打算反对或干涉。因为让德国恢复部分军工产业本就是牵制英法、分化西欧计划的一部分。
这话不能公开说出来,甚至明面上还得表示不同意,至于他们悄悄做了,那做了也就做了吧。
当然,您下次去德国可以适当敲打。”
菲克特勒回答道:“施佩尔知道我们知道,也划出过红线,不允许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主要核心装备需要和我们保持统一,但可以从美国引进技术;其他方面,尤其日常消耗部分,德国也应有相应储备,这还能为北约分担压力,避免在欧洲方向过于依靠英法。”
“那样就好。”
克拉克踌躇满志道,“先让苏德再打打,最起码先打完这个冬天吧?
明年如果莫斯科的钱还是不够,再帮主席团协调下,比如比萨拉比亚那地方也可以考虑让罗马尼亚人掏钱回购,斯大林从罗马尼亚抢走这片领土还没满20年吧?
钱不够就借给罗马尼亚好了,中国也可以参与,想必北京也极愿意把手中用不掉的卢布余额变现,莫斯科没准就可以熬到夏天,大家再找点其他乐子,我就能给阿登纳发第4笔贷款……”
菲克特勒闻言愕然,少倾又觉得颇有道理:罗马尼亚和齐奥塞斯库肯定不反对嘛!中国也不见得会反对。
为这件事他特意问过艾哈德,开战后德国能不能从中国买到需要的物资,艾哈德老老实实承认都可以买,甚至不一定收现钱,机床、工业设备、小汽车、卡车、公交车等只要价格合适,什么都可以冲抵。
这事没办法瞒也不该瞒,再说中国连通信卫星设备都卖了,卖点其他物资又算什么?
故而克拉克判断很正确:对苏德战事进一步延长,中美乃至英法都乐见其成,只要不发展为核战争就好。
“还有种极小的可能性,中国觉得罗马尼亚还不上钱,或者觉得这样就无法让布加勒斯特和莫斯科继续对立,不愿意借卢布给他用于赎买土地。”
克拉克微笑道,“那就更好,我愿意借钱给齐奥塞斯库。”
菲克特勒也笑了,那不是顺便离间了中罗关系,再往东欧打入新楔子了么。
笑了会后沉声道:“有件事我一直想请教,照理来说,目前中国已超越苏联成为最大威胁,应该联合弱小打倒最大敌人,但您为什么始终更愿意联华而不是联俄呢?”
克拉克没直接回答,而是岔开话题问道:“您儿子小菲克特勒怎样?将来能接班从政当总统、国务卿么?”
菲克特勒摇头:“他不行,还差得远,别说总统、国务卿了,过几年能当上将军我就非常满意了…….
您儿子小克拉克倒颇有政治天赋,他将来很有机会也当总统,如果他能当总统,小菲克特勒很愿意给小克拉克先生当国务卿、副国务卿哪怕助理国务卿呢。”
克拉克哈哈大笑:“如果真有机会,那必须的。
我说个有意思的假设……假如……假如中国接受了乌拉尔方案,在理查德的任期内完成了对东西俄分割。
再过20年,也就是到90年代,我们的儿子辈当总统、国务卿时,他是不是面临着这样一个整体局面:中美对峙。
美国和西欧、北美盟友控制着西俄,中国和亚洲、东欧盟友控制着东俄。
双方在乌拉尔山维持一条分界线,没准还有条新时代的防空塔防线……
在一次戏剧性冲突后,西俄如今天的西德一般发起俄罗斯统一战争,你觉得中国会亲自下场干预么?”
菲克特勒沉吟道:“那肯定会,东俄虽然面积大,但人口太少,经济不发达,真按乌拉尔方案分割,,绝对西俄实力强,东西俄差距甚至比东西德更大….”
“你是否觉得场面进入异常熟悉的轨道?我们出钱、出物资维持西俄去进攻,去和中国人厮杀,打一次消耗战……不管输赢,都有利。”
“这确实是非常有意思的场景。”
“退—步来说,乌拉尔方案没成功,那中苏因此相互猜忌,也不可能回到背靠背的场景。”
克拉克笑道,“先把苏联狠狠揍一顿,消耗他的经济、人口乃至战争潜力,当他奄奄一息、极度虚弱时,你说中国能忍住不下口么?”
“这很难说,有一定可能,但可能性不高。”
“那个阶段只有三种可能:第一,中国协同我们下手;第二,中国单独下手;第三,中国不下手。”
克拉克分析道,“第一种演变下去就是乌拉尔方案;第二种,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联合苏联,给他输血,让他和中国人拼消耗;稍微麻烦点的是第三种。”
“对,第三种怎么办呢?”
“当我们削弱苏联,并扶持一个强大德国时,意味着苏联如有任何异动,都可以叫德国去管制……”
克拉克颇有把握道,“这时候可以联合其他盟友对中国下手,您觉得这时候苏联会反过来支援中国么?”
“不太可能,顶多和现在的中国一样,卖东西给中国……”
“那不就结了,就把今天场景再反过来在中国身上演化一遍。
没钱支付苏联商品购买款?没关系,卖土地给莫斯科就可以回血,中国和周边国家也有领土纠纷,还有很多海外领土都可以慢慢卖……”
克拉克自信满满,“我充分研究过中国古代历史,在王朝初期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领土也扩容到最大值,且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实现,给人锐不可当的感觉。
但2-3代领袖谢幕后,国家就慢慢衰弱,领土也陆续缩水。
一个朝代通常是200-300年历史,但最伟大的王朝,其繁荣期都没超过100年。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或许算少许例外,他在1644年开始统治中国后,到1758年才最终消灭准噶尔,将目前中国的新疆、天山地区完整纳入版图,达到极盛,跨度超过100年,但也没超越太多,也就是114年。
后来历史你就知道了,中国丢失的领土,全是该王朝后期被英国人击败后发生的,以香港被英国夺取为标志,又差不多80多年……
换言之,清王朝用100多年达到版图最大值,维持了80多年,再快速衰弱下去。
大国历史就是个300年为周期的循环,前100年上升,中间100年维持,最后100年快速衰弱乃至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