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绞索(7)
苏共主席团并不知道中方这次在南亚战争中的最终目标,萨布罗夫现在的表态,等于对面向巴基斯坦的扩张踩了刹车,至少是暂时性刹车。
除不在场的勃列日涅夫估计不同意外,其他人都同意,甚至列席会议的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也表示赞同。
大家知道就算不刹车也没用,因为压根派不出兵力来,输送物资和装备更困难,哪怕中国不限制任何对苏物资输出,就中亚那孱弱的后勤体系也够要命。
维持8万人补给目前几乎是目前军事动员能力的极限了,而8万兵力绝对打不过解放军,印度报告说中国出动了50多万,总参谋部认为这数字绝不可能,但15-20万完全有可能。
放往常面对15-20万解放军,在有印军配合下,8万苏军说不定还敢碰━碰。
匈牙利战役后,苏军不敢如此托大,70多万一线梯队都没打过20多万解放军+匈牙利+南斯拉夫军队,谁敢说8万二线苏军能和15万解放军对阵?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国防部甚至发现20多万苏军对付40多万土军也不敢说稳操胜券、占尽上风了,双方打了半年,交换比居然差不多,说明苏军精锐经连续消耗后元气大伤,战斗力已跌到惨不忍睹的地步了。
苏军两线开战,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心里有数,90%的有战斗力部队都调往了西线,剩下10%和绝大部分不可靠的兵力才调往南线。
尤其那些前期逃脱兵役、现在被强行动员后塞进去比例偏高的部队,都尽可能往南线送。
往西线送万一就地倒戈、投奔西方怎么办?
往南线送,就地倒戈投奔土耳其人的可能性就小得多。另外往南线送的部队通常都是外高加索少数民族部队,他们未必愿意帮助库尔德人,但同样与土耳其人有新仇旧恨,忠诚度可以保证。
场面像极了卫国战争,之所以国内情绪看起来比1943好得多,是因为本土没有遭空袭和破坏,各类物资花钱就能买到,单纯论军队对敌人的压制性和战斗力,远不如1943年。
那会儿可打赢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啊!
所以,柯西金在萨布罗夫定调印度方向收缩后又提了新建议:“或许应该集中精力暂时和土耳其停战,把部队调到苏德前线去,这有可能实现么?”
不用葛罗米柯回答,大部分主席团成员都知道答案是什么。
与土耳其的秘密谈判也展开过,土方条件很干脆:原属于土耳其的库尔德区全部归还,库尔德人由苏联带走。
至于苏联带走后的库尔德人安排在哪,安卡拉也替莫斯科想好了去处:去原来的伊朗库尔德区嘛。
伊朗和苏联经过领土交换(赎买),已把近7000平方公里的库尔德区交给苏联,土耳其认为足够安置库尔德人了。
既然苏联这么喜欢库尔德人,那干脆全带走,反正土地是土耳其的,库尔德人我们一个不要。
理论来说,打仗对苏联而言目前是最不划算的策略。
一方面收钱把土库曼领土交给伊朗,一方面又大规模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打仗保护库尔德区,卖领土获得的收益还未悟热就在新一轮战争中损耗殆尽了。
但作为全球五常,核心大国,经济考虑从来都是靠后的,甚至第二位都不一定排得上。
没能拿下苏维埃格勒,苏共中央已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再把库尔德区全部交还,那说明此前两次土耳其战役白打了,资金打了水漂、官兵们也全白死了。
不考虑这个面子因素和政治报复,非说库尔德区对苏联有多么重要、多么不可动摇,显然是扯淡。
一定要和土耳其停战,那就需要获得额外补偿,勃列日涅夫以前希望把土耳其方向的兵力移到巴基斯坦,用巴基斯坦收益冲抵库尔德区亏损,这样勉强还能对上上下下交代。
大家认为这也未尝不是个好办法,就等巴基斯坦打开局面后进行调度。但解放军下场后,希望就如肥皂泡般幻灭了。
把南线20多万部队增援到阿富汗就能达成目的?
没有人敢保证,甚至大家认为情况会比匈牙利战役还糟糕。
匈牙利好歹靠近苏联核心区而处于中国的远程;巴基斯坦已远离苏联核心区而又处于中国的近程,此消彼长之下,力量对比更为麻烦。
20多万+8万阿富汗现有兵力横竖不过30万军队,万一中国增兵到20万,后续是打还是退呢?
虽然巴基斯坦深处道路不好走,中国也不可能通过帕米尔高原或者瓦罕走廊输送补给,奈何中国牢牢掌握制海权,物资往卡拉奇和瓜达尔一送,用火车往前送的话,力量就大了。
更不要说南亚除了印巴,全是中国的上约盟友,紧急时刻就地调用一些补给完全能做到。
莫斯科已见识了中国的战略空运能力,是1948年柏林危机后第二次切身体验战略空运威力,虽然苏联空军评价不如英美当时实力,但比苏联依然强太多。
没准美国又要插一脚,巴基斯坦严格来说是美国小弟,在美国不出兵的情况下,中国居然出兵,谁敢说其中没猫腻?
没猫腻能大摇大摆去北京谈《乌拉尔方案》?
没猫腻能把意大利军火库敞开给中国军队用?
五角大楼向国会汇报的消耗报告,克格勃可是搜集到很多副本呐,甚至还拍到了不少照片。
大部分物资单据都有中国签名,经辨认,很多名字甚至是现中国驻欧部队司令员秦基伟陆军上将亲自签署的,合计价值100多亿美元。
咋地,欺负我看不懂中文呐?
要想改变现状,必须等中亚铁路完全修好、团结港正式启用以及空军获得更多运输机,但这不是还不具备条件嘛。
幻想替代不了现实,停了土耳其也打不赢巴基斯坦,何苦?
眼看没人吭声,柯西金十分焦虑,继续道:“我提请各位同志注意,目前国家外汇已非常紧张,出口货物每月能带来的外汇不到400万美元,前一阶段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的外汇已基本告罄,后续如维持长时间消耗,将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苏联还能出口创汇的货物只剩下鱼子酱等寥寥无几的东西,这就是所谓每月400万美元的由来。
柯西金主持变卖了2400多万盎司黄金,回笼了近45亿美元,出售了钻石、艺术品等又回笼了5亿多美元,但合计才只有50亿。
除此之外,再加伊朗土地出售、出口犹太人给以色列等各种手段,全部外汇也不过60亿出头,甚至不及美国各德国3批贷款的零头。
这60亿外汇当中,有三分之一重点购买了英国的航空发动机和其他核心配件;剩下三分之二,问西欧购买了精密设备、核心配件、机床、各类尖端仪器和部分军需品。
没办法,虽然苏联能生产大部分工业设备和装备,但其高端设备、精密设备都高度依赖进口。
随着开始爆量,产能扩容,高端机床等都需要大规模进口,包括频频出事的化工、机械、汽车等行业都需要进口核心配件和设备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好消息是没人制裁,能大大方方买,不用琢磨走私,通过瑞士、意大利等白手套都能搞到;坏消息是手里没外汇。
尤其在中国关闭社会主义外汇花呗后,更趋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