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定力(7)
柯西金狐疑道:“不对啊,二十大主席团会议和分组讨论我都参加了啊,会上会下都没谈到给布哈林平反的事。
尼基塔脾气您也是懂的,他如果真想平反,一般不会忍住不说的。”
“你有所不知,这是二十大闭幕后才沟通的,结果法国人把这件事拦了下来....包括在东欧的部分回潮都是因为反响太大.…..…”"
柯西金这才知道,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秘密飞到莫斯科,专门要求赫鲁晓夫不要匆忙给布哈林平反。
之所以不要平反,不是因为法共是主张处理布哈林的黑后台,而是因为秘密报告使法共威信大降,减少了一半党员,如为布哈林平反,法共将面临解体。
当时法共还倾向于跟随苏共走的,赫鲁晓夫硬生生忍住了,打算过几年再给布哈林平反,毕竟布哈林有些调子颇得赫鲁晓夫器董,本着斯大林反对的我都要反对的精神,他也准备好了平反。
结果,土耳其战役失败,赫鲁晓夫被迫下台,翻案再难提起。
法共最终逃脱不了势力大减的下场,苏联攻打伊斯坦布尔并命名为苏维埃格勒,在法国遭到严重抗议,法共又损失了三分之―党员和支持者。
等古巴革命失败及苏联突入匈牙利开战,法共稍微有点恢复的支持率再受重创,又被拦腰砍。
二占战刚结束时,法共最高时刻在议会拥有近30%席位,妥妥第一夭党,多列士担任副总理,甚至一度有人怀疑法国也会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
匈牙利战役中戴高乐重新上台,法共席位已跌到只剩6%出头了,成为边缘化小党,勉强还保留着议会党团。
而这6%还是靠着法共召开会议,罢免前任总书记多列王并选举瓦德克·罗歇为总书记后才实行的,罗歌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痛骂苏共并划清界限,又对德国军事扩张表示反对。
靠这两点才保住了6%!
“现在怎么办呢?我们要给托派和布哈林平反么?”
柯西金迟疑不定,“苏斯洛夫对中国给托派和布哈林翻案很恼火,还打算让宣传部门反击呢!”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蠢货,你也跟着发癫?”
米高扬气得不打一处来,就差拍桌子直接骂人了,少倾压住火气,打通了谢列平的电话,和他讲这件事。
谢列平对此心烦意乱,平反托派,意味着内务部和克格勃一堆大案子要重审,这对整个闪务机关的声誉和威望非常不利;
如硬拖着不重审,如果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全平反了,全世界只有苏联不平反,那舆论压力就太大了。
他斟酌道:“米高扬同志,托派能不能先放一放,要不先说布哈林的事?他的案子只涉及到经济路线分歧,军事和政治上没那么严重,可以先释放一点压力。”
“你糊涂啊...…”
米高扬叹气道,“谢列平同志,现在打仗呢,战时啊,我们给布哈林平反有什么好下场?放弃军工去搞轻工业么?只能不打仗了,要恢复搞建设了才能顺理成章做这件事,那时候配合指导思想转变,平反水到渠成.....”
“也是,也是。”
谢列平迟疑道,“但我听您刚才的口气是不赞同苏斯洛夫发表反驳意见的。”
“叫架有什么意思?今年夏天你们想饿肚皮么?”米高扬提示道,“粮食大减产已在主席团会议上通报过了,今年进口额比去年更大,还有波兰的担子也压在我们身上。
吵架吵不过,丢人;吵架吵过了,丢粮!你选哪个?主明在北京已被打倒了,你想在莫斯科给他平反么?”
谢列平闻言愕然,少倾道:“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赞向您的观点,不管苏斯洛夫同怎本人怎么想,《真理报》、塔斯社关于这些消息一个字也不准往外蹦,谁蹦出来就是国家的敌人,我请谢米恰斯闪同志好好进行调查,看那些主编、编辑、记者有没有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的行为!”
这通电话打下来,柯西金也懂了。
布哈林可以平反,时机不成熟,目前战争需要集中精力调用重工业产能,布哈林主张均衡发展、优化配属,不利于战争状态。
苏斯洛夫想吵架、想捍卫释经权的动作米高扬是理解也赞同的,但现在时机不对,苏维埃粮食和日用消费品还被中国卡着脖子呢!
米高扬又不是钢铁同志,宁可饿肚皮、宁可死几百万人也要吵赢并压下去,那不是他的作风。
再说这也得不到乌克兰帮的支持,你说饿死俄罗斯人或许还能换他们中立,你说要通过饿死乌克兰人来换取打赢嘴炮,没准明天苏斯洛夫就被冲烂了。
苏斯洛夫的做法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是不合时宜的问题。
至于托派嘛....…开玩笑,这么多年杀了这么多,现在全翻案?要不要这么二极管?
米高扬痛心疾首:“归根到底是要打赢,打不赢什么话语权和为量都没有,现在党的领导团体和指导思想不能再分裂了......对了,前线到底怎么样?“
柯西金犹豫了下道:“好的方面是,截止1月18日,部队已向前推进了40-60公里,并准备收复波兹南;
坏的方面是,敌人似乎对此早有准备,一早就构筑了严实的冬季防御体系,妄图阻挡我军前进,伤亡和物资损失有点大.......
听国防部小道消息,人员损失已超过20万了,物资遭遇空袭绞杀,损失很多,但还得抓紧送,自前军工序列已是全天候三班倒了,产能达到了开战以来的最大限度。”
科涅夫受伤住院,三驾马车复活,重新拿起苏维埃传统的兵海战术高举高打。
135万苏波联军从北起波罗的海,南到波兰-捷克边境全线进攻,不惜代价以波浪滚动推进的方式反攻。
要不是因为战场面不够宽大,罗科索夫斯基和朱可夫甚至想用用175万大军出击。
由于德军早在之前一个月就已提前准备冬季防线和应付反扑,苏波联军的全面突击如同海浪拍打礁石—般,一波接着一波冲上去,又一波接着一波退己来。
主席团不是不知道这种打法太过损耗人命和物资,但已无路可退。
再像此前几次波兹南会战—样反复拉锯,损失40多万就浅尝辄止停战,那苏维埃的经济绝对撑不住拉锯消耗。
只能用三驾马车的战术,集中兵力,用最后一波机动力量全压上去,用窒息式打法压迫退守,推进到德波边境并解除柏林之围,否则压根无法缓解不利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短短9天战斗损失20多万就是很正常的数据了,那就是传统苏军打法。
三驾马车心理预期是用不超过70万损失反推回德波边境,然后考虑下—阶段继续作战或是谈判。
对这场至关重要,涉及前后方高达240万大军的战役来说,一举一动都牵扯人心,总书记萨布罗夫甚至带着比留佐夫和戈尔什科夫亲自丢华沙司令部观战并听取战报了。
米高扬叹了口气:“"有进展就好啊,你看看还有什么物资价格是便宜或是国内急缺的,先把东西从中国搞过来。
赢了,还钱不是问题;输了,恐怕有问题的也不仅是还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