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定力(9)
这番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比例上看起来涨得比较厉害,但在具体价格上提得并不多。
现在普通工人收入50元,挂号费1毛,后世5000,同比相当于挂号费10元,专家号20元,属于正常且偏低水平。
与此同时,按日门诊量120号来核定医生劳动量也不合理。
—天8小时工作制,折算为480分钟,均摊到120号头上只有4分钟。
4分钟看个病人,完全不近人情;就算专家号8分钟看一个,也很难令人满意。
随着服务调价后,核算系数也进行下调,普通号按日门诊80个核定;专家号按日门诊40号核定。
这样下来,每个病人平均看病时间从4分钟延长到6分钟,专家号延长到12分钟。
每个医生每天营收为8元,一个月为240元。这不能再压缩了,因为再压缩,病人就看不成病了。
这里也出现计件和计时的悖论。医生倒愿意计件并多花时间给病人看病,但病人要考虑总时间(从进入医院挂号到药房取药回家总算),花时间越长,他越不满意。
不满意也没办法,如果你不想等待,那轮到你看的时间必然被极大压缩;如果你想让医生细致全面检查,那排长队的概率就不可避免。
从经济学角度来测算其中的辩证关系是相当反直觉的事。
林冠华认为总体而言还是医生供给量不足,要提高供给量就得增加医学类本专科开设,增加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医生护士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既要提高待遇,又要降低拥挤度,那平均到每个病人身上的诊疗费得继续加码。
故而下一步得继续完善改革。
—是再次提高挂号费标准,普通门诊需从1角向2角进军,专家号需向4-5角甚至6-8角进军;
二是分级分类定标准,大型医院诊疗费肯定优先提高、区级医院就保持现有水平差不多了,要合理拉并差距,引导小病社区着,大病才上大医院,而不至于连普通小感冒也想着去大医院找主任医生看。
就算这样,诊疗收入也只能堪堪覆盖掉有关人员费用,医院基建费用摊销、医疗设备投入、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还得国家和地方出资,需要补助,但这是公立医院,比较正常,得慢慢来。
只有切实体现医生的专业价值和报酬,才能形成合理引导,像苏联—样搞价值强行扭曲将来必会遭到反噬。
61版医疗体制改革中:“医药分离、诊疗服务费用合理定价"成为核心,也带来服务费用上涨并拉动CPI上升。
因为这种拉动能够加大对一线收入分配的倾斜,能够间接拉动、刺激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算良性拉动,各方面都同意并放行了。
要不然,享有特供i门诊和定点医疗服务的中高级干部很难和基层共情,事实上也不可能共情。
别说主席、总理这样日理万机的人物,就是一个部长、副部长,你能想象让他去医院排队一上午就只为了看病10分钟?这多耽误事啊?
往往这级别、年纪的干部,身体毛病已比较多,—看病花平天,工作就没法搞了。
林冠华这样常年不看病的政治局委员才是异数,他毕竟牙43罗,有全套后世疫苗防护过且在时空门里进行了反复加强。
每年高级干部专项体检,只有他的报告是全优,需注意的事项寥寥无几,其他人哪个不是一大串红灯、黄灯和注意事项?
在这套医药分离体系中,倒不是说医院就不准卖药,而是指医院掌握处方权,处方也可以去社会药店购买药品,医院不真有垄断性。
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的药品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定价,在医院和药店一致;而不纳入报销范畴的药品,允许市场自行定价。
化学生产的青霉素、链霉素统一定价合理;野山参和阿胶也统一定价就是笑话。
挂号诊疗费、注射费、手术费、护理费等纯粹人工收入和药品收入完全分并、剥离,且不纳入报销。
61版医保中,每个参保人员每年获得的保险额度返是其本人及单位缴纳费用总和的10成,9成划入白常门诊,1成进入大病统筹,整体全额返还。
这笔费用在看病过程中,不能冲抵人工费用,但能冲抵纳入医保药品价格的80%,—直到冲抵完为止。
冲抵完后还不够,那接下去第二个9成需自己全额冲抵;从第三个9成并始,每增加一个,报销比例递减10%,直到归零。
第一个9成,报销比例80%;第二个9成,报销比例0%;第三个9成,报销比例70%;
每年为一个周期,年底清零,余额滚动流入个人历年账户积累。
处方权、买药权、报销权分开并相互牵制,才能既实现基本保障又不至于过度医疗甚至反向套取医保基金。
虽然缺口肯定有,但这需要陆续升级和不断完善,最要紧的就是医保和单位分开,实现社会化统筹。
这是历史上中国一直在90年代前都没做好的事,职工医药费一直由企业负担并报销。
试想,在那种情况下,企业怎么可能破产清算?一清算,职工医药费和后续退休保障怎么办?
好的企业和差的企业也没法实现人员流动,去了差的企亚,报销档次低不说,还屡屡拖欠,90年代天下岗的企业,哪个不是负债累累,拖欠了职工一笔笔医药费?
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怎么可能解决医药费?只有把这些全都社会化,才能真正做到政企分离,而不是企业替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职责。
新体制实施后,大型企业单位内设的医院、医护室也能轻装上阵并转型。
总体而言,林冠华是坚决反对企业办社会的,但对把医院、医护室、子弟学校办在厂区内/附近倒并不反对,只要财政费用、人事任免独立就行。
医疗体制完善和医疗机构增设也成为今年基建的重点科自,核心是要把方人医生拥有量和方人在院床位数提升上去,赶上世界平均水平。
1950年,中国人口5.6亿,全国床位数仅11.91万张,每万人只有2.12张;
到1961年,床位数虽扩容到近50万张,但因人口也增加到7.36亿,故每万人只有7张不到,仍天幅度落后于国际平均10张/万人的水平。
林冠华打算在1970年前追平国际平均12张/万人的水平,叠加同期中国人口增长因素,床位数必须达到110方甚至120万张以上才行。
床位数可不光是基建下去、医院上马,还得有足够的专亚配套医护仄员,必须进行价值重塑,这和为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样。
无非教育先行多年、先走了几步,现在就轮到医疗机构了。
总而言之,和人劳动直接挂钩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业,改革标准就是要提高劳动收入。
林冠华道:“提高服务业收费标准是理顺关系的重要—环。我们要提高人民收入,又要重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