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新体系(11)
“大型机的性能、小型机的价格,昆仑工作站让计算机不再专属于大公司,你值得拥有!”
“全新的CNIX操作系统,强大的SPSS、Mathwork系列软件,无论工程数学处理还是数据分析,都让人得心应手!”
“您还在低头弯腰手工绘制蓝图么?您还在为画错一条线报销整张图纸而悔恨连连么?来吧,CAD带给你全新的计算机制图体验……”
1964年全美计算机展上,中国同时推出面向银行等高阶用户的曙光新系列大型机和面向一般商业用户的昆仑工作站,但舆论焦点和商业热情都聚焦到昆仑工作站上。
拥有6488高性能芯片、256K运算内存、两部1.2M软驱和14英寸黑白显示器的第一代昆仑工作站标准版(Workstation),运算性能与5年前发售的大型机基本一致,但当时售价高达160多万美元,现在只需花费79999美元即可。
昆仑工作站并非单纯裸机,上面集成了多用户操作系统CNIX。
依托CNlX环境,还预装了SPss.CAD、Mathwork(Matlab)、DBS等众多商业软件并自如运转,负担更轻的文字处理系统更不在话下。
只要购买新机器,软件统统白送。后续升级就从支持商店买个升级软盘,回去后就能实现。
至于免费拷贝,中方也无所谓,这些软件除CNIX系统和COS系统,其他都运作不了,你都有CNIX和COS了,那就说明是中国计算机体系的忠实用户,免费享用完全应该。
免费不等于没有版权保护,如果有哪个大聪明试图反向编译、移植到其他平台上去,那律师们一定会让他知道侵犯专利需要付出的代价。
再说,软件开发业有不成文默契,坏了行规人人喊打,欧美乃至日本并不是没人依托COS等系统开发游戏软件,中国都按规矩实施了专利分成和利益共享。
中国带头遵守,大家都依靠这生态赚钱,一起把盘子做大不好么?你为什么非要吃饭砸锅当害群之马?
以前大型机与绝大多数商业用户无缘,现在都有不到8万美元的工作站了,小公司还不尝尝鲜?
甚至个别专家教授在试用软件的强大功能后,也想购买一台,甚至还有人问再搭配一台50M硬盘要加多少钱,得到9999美元的价格后,毫不犹豫一并买下来。
160多万的大型机太大、太远,家里用起来不划算,9万美元的工作站可以考虑,毕竟很多名教授的年薪都超过15万美元,学校出点、实验室或系科出一点,个人付2-3万美元就能带回家了。
昆仑工作站—发布,CC系收到的订单瞬间超过了300份,2周展览下来,居然突破1000个订单。
昆仑热销就必然有人受到打击,影响最大的不是亦步亦趋的雷明顿,而是正在快速崛起的DEC。
DEC瞄准市场差异化定位,推出了PDP系列机器,到1964年已准备推出经典作品PDP-8了,虽然售价不到2万美元,但性能比起昆仑来落后了太多,也缺乏各种商业软件支持,只能运行编译后的F语言和C语言。
而昆仑的综合性能不折不扣媲美5年前的大型机。
计算机行业有大致规律,每16-18个月,性能增强一倍,价格减少一半,假设5年前卖160万美元,那在水平差不多情况下,经过3个周期升级,应该是20万美元左右才对。
结果中国一口气将其打到8万,配硬盘也不过9万,还附送—堆新软件,性价比瞬间凸显出来。
本来被很多人看好的PDP-8一下子就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倒是李强没过于轻视,让人花钱买了一台研究,看看能不能有所借鉴。
林冠华部署的下一阶段任务是准备推出个人电脑(PC),为信息高速公路而准备。
就普及而言,8万美元的工作站还是太贵,哪怕改为人民币标价也太贵,林冠华希望尽快推出不超过1万美元的PC,加上网络环境陆续普及,至少军队、行政、教育、科研系统可以全行业运用了,包括银行、证券等系统也可尝试推广普及。
如果能在美国推出1万价格以内、具有多种功能的PC,他觉得能横扫整个市场。
这块市场太大,一家独吞会引发美帝不满,到时找几个授权公司合作就好,就像中国和摩托罗拉合作得不亦乐乎,简直指哪打哪。
排名第1的摩托罗拉股价也因此而节节攀升,市值已相当于德州仪器(第2)、艾默生电子(第3)、惠普(第6)三家高科技公司总和了,如再加上排第4的肖克利半导体、排第5的雷明顿和排第7的博登电子,构成了美帝高科技战国7强。
相比之下,AT&T不断被人狙击,在通信、电子、计算机等领域局势都不好,哪个热点都没抓到;没抓到不说,还得不断给贝尔实验室提供经费防止更快速掉队。
这对AT&T并非完全是坏事,这样加重了负担,就使美国司法部不会再特意关注其的垄断而试图加以拆分一样,能再苟延残喘一阵子。
通过深入研究美国商业环境,李强也进一步认识到林冠华在CC系初具规模后加以分拆的考虑:—方面是鼓励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为防止欧美反垄断法。
就像这次硬件和软件来自不同的中国公司,体现了各自的商业旗号。
至于全是中国国资委控股的国有企业是不是一个超大型垄断或托拉斯集团,这在中美自由贸易协定中就写死了:股权穿透后归属于国有资产的不同公司,不认为是同一所有人,更不认为是所有制混同。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废话,却是美国必须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要不然来一个你们所有股东都是国家,所有集团、企业都是国资委分身,那还咋搞国有企业?
既然都认为是独立产权体了,那自然也不该享受超国民待遇,除李强这种明确有政府兼职的企业管理层,其他都视为独立高级管理人员而非国家工作人员,也不应拥有外交护照。
拥有人大、政协等头衔也不视为国家公务员,就和美国企业家担任州议员、联邦议员一样,完全可以兼容。
国务卿菲克特勒也在现场,满心欢喜地让人新购了几台大型机用于补充外交事务学院的算力,至于昆仑工作站倒没看出多少影响力来,反而觉得只是一高级产品的简易版,为的是让更多人能用,属于商业范畴。
虽然美国动不动从中国进口计算机软硬件和外设让人担忧,较真起来说,其实总金额也不大,每年连12亿美元都没到,哪怕加上通信市场也不到20亿美元,远远不如中国出口的各类纺织品和日用品,甚至也不如中国对美出口的药品专利、中间体、原料药和成品。
美国依据2.5%的工业复兴贷款利率,—年就能从中国收20亿美元的利息,相当于整个计算机+通信产品都白给美国。
本金若干年后可以慢慢分期分还,利息必须当年清算,这么一想华盛顿就舒服了很多。
德国贷款也一样,美国不但把落后军事装备都出清了,还能再从德国每年回收30亿美元利息,让德国必须把小汽车等工业品送到美国来抵偿。
出口给美国的很多中、德商品,究其内涵好多是在德、在华的美资企业投资开办的,缴纳税款后,利润都是美国资本,这也是比较舒服的地方。
虽然德国搞火炬游行、老兵示威等一度让华盛顿感觉紧张,但听说阿登纳和新继任的艾哈德都同意美国资本去德国参与东部地区重建、收购某些产业,华盛顿大人物们大大松了口气。
辛辛苦苦把第四帝国支棱起来,不就为了能有这一天嘛,至于犹太人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
艾哈德已通过私下渠道保证过了,德国不会排犹,更不会有民族歧视政策,德国连从苏联回归、不太会说德语的伏尔加德意志人都接纳并包容了,为什么非和犹太人过不去?
犹太人内心不安纯粹是坏事干多后的心虚,反正现在犹太人也有以色列家园,德国还向以色列提供了廉价武器,想移民就移民呗。
谁家还没几个移民呐,德意志人移民来美国更多,难不成说犹太人排德么?笑话!
退一万步说,德意志对波兰人的仇恨不更大?
现在也接纳并容忍了西波兰,甚至还帮流亡政府打下了那么大一片领土,说明德意志说话算话、真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阿登纳都说把历史从1933年的错误扳回来了,明确承认第三帝国是个错误,裁军也有条不紊推进,这都已压到80万内了,邻居们也不能老用有色眼镜看我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