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辩论(20)
“总理……总理获奖啦!”
奥运会闭幕式当天,瑞典揭晓了1964年诺贝尔奖各奖项得主。
总理因主持召开日内瓦五大国会议、居中调解欧洲各国纠纷、避免发生核战争并落实战术核武器废弃、销毁工作,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该奖项另一个有力竞争者是推动民权法案的马丁·路德·金,由于民权法案还在美国国会进行二读,虽然通过可能性很大,但大选结束前是不可能真正颁布实施的,所以组委会评议后考虑等《平权法案》正式通过后再说。
换言之,马丁·路德·金可以展望1965年的和平奖。毕竟,民权法案不过是美国内部斗争,避免核战争却是有利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大事,没中国居中调停与强力施压,鬼知道战争最后会发展到哪一步,故而总理获奖实至名归。
除和平奖外,中国学者汤飞凡因发现衣原体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这是中国连续第二年斩获医学奖,突出反映中国在有关药品、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优势。
至于液晶序列成就,因欧美还在大规模投资,尽管很重要,还得再等一等才有获奖希望。
另一则重大新闻是法国思想家让·保罗·萨特在得知自己获得本年度文学奖后,公开宣布拒领。
瑞典人态度很明确的,文学奖就是萨特的,就算不来也不会重新颁布。
这件事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大注和好奇,包括中国在内,萨特很多作品被翻译为本国文字而上架销售,成绩斐然。
目前中国的思想高度活跃而进取,相比10年前宽容了很多,大量欧美作品被陆续翻译、上架并公开销售。
10年前林冠华推荐萨缪尔逊等人作品时,仅仅被列入行政9级以上或专业讲师以上的参考书;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被列入内部教材,不公开发售;等到第二个五年计划进入最后一年时,有关作品已可以全面公开发售并用做大学教材了。
高校里形成了所谓的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流派,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关于数量和实务分析的西方经济学明显多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
一方面因为两次政治理论大讨论后,前者教材不断解禁、思路开始铺开;
另一方面也因为苏联经济的窘迫被国内不断认知,从而产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动摇,最起码列宁、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部分的论断、分析乃至实践成果被大规模质疑。
质疑人群最开始是德国来的专家,质疑角度是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曲解;随后是留学归来甚至留苏归来的人群认为苏联经济情况没有说的那么好,很多问题很严重。
既然中央未定调在理论上批评列宁和斯大林,这些质疑都以“完善”、“探索”、“分析”的口吻出现,但不可否认,拿着《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等有关著作进行逐字逐句的真理般引用行为大幅度减少。
学者们已不再满足于咀嚼俄国人嚼过的二道贩子作品,直接从英文版甚至德文版《马恩选集》、《资本论》中寻找依据。
总的说来,共产主义宗师作品毕竟有限,再挖掘也不可能大规模生产新的,也不能苛求他们回答100年后遇到的新问题,故而学者们又把常委们的有关论调,包括“四个有利于”、“五个始终”及林冠华在不同场合做出的有关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的论调慢慢结合进去。
他们倒愿意多引用些主席的理论作品,但主席关于经济事务和工业化建设的定性文章有一些,却不多;定量分析的文章基本没有。
看来看去,全党高层就只有林冠华关于经济建设的作品与论述最多,这也符合他工业化总操盘手的身份定位
这些暂时不能写到教材中去,往往大学授课时的讨论议题和口述教材,包括林冠华在美国演讲的金融创新,也被西方经济学教授引用而传给了中国的大学生们。
林冠华治国理政的套路从15年前第一次被提出来时,就有人说要翻车。
“翻车论”喊了15年,中国经济非但没翻车,反而不断蓬勃向上、快速发展,与苏联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熟悉情况的高层而言,目前苏联经济除人均还大幅度高于中国外,其他方面已乏善可陈,没什么吸引力,经济上言必称“苏联经验”的干部一个都抓不出来了,苏联甚至还得反过来学习“中国经验”。
房产开路、特种卢布压阵的苏联房改轰轰烈烈启动后,还真搞了一堆房地产,钱暂时没见到多少,但至少架势是拉开了。
为尽快推广,苏共主席团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于10月中旬进行第二轮城市扩容:塔什干、哈尔科夫、高尔基、喀山、敖德萨和里加等6座大城市也被纳入。
扩容后,里加因人口结构主要是外来移民的缘故,掀起了购买房改房的热潮,给主席团以极大鼓舞;
奥运会期间,新任法国总统富尔访问莫斯科,随行的法国建筑公司勇敢地吃了螃蟹:以相当于市价三分之一的价格拿下了敖德萨地皮,准备进行度假村开发,用于接待来黑海观光旅游的顾客。
懂的都懂,这实际上是法苏相互接近的展现。
至于豁免的三分之二土地出让费,某种程度上就冲抵了当年的法国债务,当然操作细则比较有意思:有人在英法收购那些沙俄时期发行、完全无人承兑的垃圾债券,交易价格只是面额的0.4%-0.7%。
这等于视同还款,毕竟债券都回收了,债券持有人不能再以此依据来索要欠款吧?
这件事中国此前也办了不少,林冠华委托离岸公司秘密安排资金,在英法交易所悄无声息地回购善后大借款的有关债券。
这件事他特意解释过,除美国支援中国抗日的租借法案贷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债务,新中国基本不承认。
善后大借款有其特殊性,其他贷款是帝国主义和中国打仗或施加外交压力,凭借特权攫取的不平等利益,唯独善后大借款是北洋政府主动提议借款渡过财政危机并谋求各国承认的贷款。
其贷款机构也不是各国政府,而是各国银行帮助中国在海外市场发行债券安排民众认购。
换言之,中国即便不还钱也伤不了各国政府一根毫毛,吃亏的都是各国投资者。
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扣除各种手续费、欠款等等,实际到手998万,实际归还了3600万,利润相当高,但考虑到47年的还款周期,其实还有部分没还完。
历史上中英谈判香港交还问题时,中国额外赔付了2000多万英镑,这笔钱就包括了善后大借款的英国部分及解放后没收的在华英国资产。
既然这样,能以低到0.3-0.5%面值的价格回购,了却—桩算一桩,但在公开场合,中苏都不承认还款,内中道理一样。
为能招商引资,苏联只能彻底豁出去了,就这其他国家都不敢上门,怕被关门打狗。
这次房产交易是富尔再三出面拜托国内大资本家,并隐晦表示万一没收,政府在其他地方安排补偿才办妥的,其他各国哪有心思去琢磨莫斯科会不会赖账?
法国也实在没办法,德国给的压力太大了,德国东部复兴建设已慢慢进入高潮,士气高涨的场面让法国高层坐立不安,生怕东德意志建设好后,德国又会打过来。
虽然已有了层中国保险,考虑到中德间密切的关系,一层保险远远不够,法国有识之士都认为要继承传统:联俄。
法苏间这次签署的友好合作条约被形象地称之为“再保险条约”。
莫斯科虽然豁免了三分之二,但这不还是拿到了三分之一增量么?那就赶紧拿去造房子、铺设管道、填平财政缺口。
再过2个月又要结算中苏贸易差额了,哪怕年初有德国的大笔赔款差额打底,此刻也早就消耗完了,必须拿出更多东西才能拉平。
工业品暂时没什么能大规模扩大出口,粮食和工业设备中国又不需要,苏联新增出口的最大宗物资居然变成牲畜:奶牛、山羊、绵羊、肉牛大批出口,顺带把某些账目加速平掉。
唯一令主席团稍感欣慰的是运输“损耗率”终于从三分之一以上降低到了25%左右,虽然依然高得吓人,但纵向比起以前近半的损失率,岂不说明水分已减少了很多?
对于这些,美国民众都不感兴趣,他们的关注焦点始终在于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