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抓紧(21)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571章:抓紧(21)

意大利人看问题很精准,这确实是很大的悖论。

甚至主席团自己也商量过怎么解决,米高扬/柯西金给予办法是逐步下调汇率,让双轨制顺利合拢。

但措施很显然失败了,官方牌价一下调,黑市汇率崩得更快;上调谁也没试过,估计黑市更不会买账。

意大利人提了两个建议:

其一,中苏贸易改用人民币结算;

其二,莫斯科用手里的美元去黑市回笼卢布资金,再把这批回收来的货币投入到财政缺口上去,千万不要滥印卢布,那永远不会有好处!

他们建议抬高黑市汇率,让其和官方牌价靠拢,也不用完全一样,差距在20%都可以忍受。

第一个建议直接被否了,因为莫斯科手里根本没有人民币。

对苏联而言,人民币同样是外汇,且是仅次于美元、英镑、马克的外汇,甚至比法郎还靠谱。

有人民币就可以在上约集团内畅通无阻地采购;要变成美元也不难,去新加坡、香港乃至海得拉巴、德黑兰,都有地方兑换成美元,且和官方牌价价差很小,都在10%以内。

这也是为什么克拉克让幕府持有人民币并参与结算的用意所在。单纯用美元太危险,到时候美联储一个制裁,绕都绕不过去,必须保留其他路子。

中苏贸易无法用人民币结算,用了等于让苏联放弃进口。

退一步说,苏联目前还有点心里优势就在于卢布结算这件事,依稀可见社会主义带头大哥的风采。

至于第二个路子,把好不容易得来的美元去兑换卢布在主席团内部引起极大争议,一堆人不赞同,一堆人认为可以试试看,有效果再跟进。

米高扬冷静客观地评析了有关情况,认为前期卢布存量太大,用外汇承接当然可以拉升汇率,但几千万美元配额太小,至少得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才能把历年超发的卢布吸引回来。

最关键是另一点,黑市与官方价格恢复平衡后,主席团真同意让在苏联的外资企业随意换美元出境么?

这问题让所有人面面相髻,不知如何是好。

你说不允许出境吧,那把汇率双轨制抹平也没实际意义;但说允许出境吧,似乎太那啥了,看绿油油的美元让资本家这么带走比苏维埃自己亏钱还难受,那都是我的钱啊!

柯西金其实希望让外来资本能自由进出,但光他一人支持没用。

米高扬本希望波德戈尔内以总书记身份支持一把,结果这位老兄装死,反而说起了乌克兰电子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外汇云云。

没办法的米高扬最后妥协:留一部分美元当储备,至少克格勃、外交、外贸系统出国要兑换外币,不再给卢布而直接协调外汇,其他情况下看黑市情况,太过猖獗由政府出面遏制一下。

说起来很讽刺,外汇枯竭时,苏联政府连涉外单位的外汇用款申请都不能满足,最后就发卢布,让他们自己去黑市上想办法变现,换取资金后再给国家办事。

故而黑市外汇不能深究,一深究还不知道扯出谁来,谢列平很明白,克格勃去抓,没准就抓到自己人;就算不抓到自己人,抓到外交官、外贸干部就光彩啦?

人家一口一个给国家办事,你还要不要体面了?

说到底,黑市好大部分是政府自己搞出来的。先把增量资金切断,存量资金等搞到更多外汇再说吧。

波德戈尔内谈到电子工业需要外汇也对。

华约集团电子工业基地本来在东德,德国统一后,这来源就被切断。

好在德国要赔给苏联一笔钱,苏联还有选择,要不要把东德那批配套电子产业搬过来,要搬的话,德国政府同意冲抵。

最终苏联搬走了部分自己认为最核心的产业,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也搞了点设备回去。

东德建设近20年的电子产业就这么被挖空了,西德政府重新投资,在原址新建并发展电子工业,不过这时候就不是国有企业而是私营企业了。

西门子、德律风根都到手一批,人员尽可能安置录用并转型。

东德电子产业骨干被拆走后安排到乌克兰重建。

重建哪这么简单,要么缺少配套,要么缺少干部,要么缺少必要的工艺和技术,都重建2年了,原来设想的产品还不能稳定供应,必须从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

主席团气坏了,但又没办法,德国技术人员没能跟过来,光设备有什么用?

最关键其他各部门也不爱用东德机器生产出来的蹩脚货,中国产品又便宜又好,供应还及时,哪点不比东德强?

偏偏电子产业又是快速迭代的领域,2年对机械工业而言进步不会太大,却够集成电路产业升级两次了。

德国政府为什么要把东德电子产业彻底推倒重来,就因为觉得再搞下去不会好,哪怕现在如此快马加鞭的发展,依然跟不上中美脚步。

波德戈尔内焦头烂额,最终下令重新投资建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线,东德那批让其他厂子吸收,吸收不了当废品卖给东欧。

说白了,不是东德货真完全没用,而是找不到恰当场景。

军用场景上,苏联继续坚持以米粒大小的微型管为“杀手锏”,只在不重要地方用集成电路;民用场景倒可以用集成电路而不用微型管。

这就导致新问题,军用微型管没人分担产能,成本居高不下;民用集成电路竞争不过中国产品,根本没利润,更谈不上获得军方大规模投资,造成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

苏联从中国买来昆仑一代工作站仿制,结果仿制还未成功,昆仑二代又发布了,不但性能更优越,且价格比苏联仿制的昆仑一代还便宜,你说苏联仿制品卖给谁去?

强行定高价推销只能是内部乱循环;强行定低价,卖一台亏一台,全是财政窟窿。

除此之外还有软件,苏联软件有两个流派:一是自力更生型;

二是仿制型,说白了就是反编译中国软件并改成俄语版。

自力更生型最多解决军用或政务的有无,好坏无从谈起,外人也不知道;

仿制软件问题层出不穷,反编译速度还慢,大学生还不如直接用外国版,中文看不懂,难道英文也不懂么?

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中国软件著作被苏联引进、出版呢?

这些民用产品最终都不约而同走上造不如买的道路,反正中国从不封锁苏联,最先进产品都卖,何苦自己折腾呢?

那好,军用序列的研发和制造成本就别指望再分摊了。中国已不再扩张电子管产业,专注于做精做细做深,也会外购一批电子管,这个来源就丰富了,东欧、北美、西欧乃至苏联都可以买,谁家便宜用谁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