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尖锐(18) - 时空电商:1949 - 帝国狂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时空电商:1949 >

第38章:尖锐(18)

“三位五星上将一位也没来?”

看着那姓名座位牌与空空荡荡的场面,预定今天主持会议的蒙巴顿元帅惊呆了,“怎么回事?没通知到位?”

“通知了....…”

国防部副部长哈金斯上将尴尬道,“不过,前第一夫人日前在累西腓去世,克拉克上将要为她举行葬礼,另外两位一方面需要参加莫琳·多兰女士的葬礼,另一方面身体也不太好,所以.…”

“原来如此,深感遗憾、深表哀悼...…"蒙巴顿交代副官,“马上用我的名义前去吊唁。”

哈金斯的话只说了一半,别说3个五星上将了,就是那批四星上将也以自己已退役、要参加葬礼等等理由推辞不来。

不过,这些话不能和肯尼迪讲透,反正他也派心腹去吊唁了,发回来的消息都是"几位五星上将已年老、身体健康一般、保健医生强烈反对远行"。

前第一夫人去世当然是真的,这没法造假,但不来开会是克大帅的抉择。

因为目前这当口,他说什么都不好。你说妥协吧,罗马帝国咋整?

你说开战吧,万一打输了又咋整?最好还是不发言。

为能不去,他召集身边人想办法,最终采纳了远在曼谷的蚁美厚发来的策略:高平陵事变。

听完汉学家前前后前后诠释,克大帅如获至宝:司马懿当年70岁,今年我也正好70岁,这策略硬是要得,小克拉克也觉得挺有道理。

—想到这谋略都1700多年了,那时欧洲依然是罗马时代,克拉克就觉得像是昭昭天命。

前第一夫人去世给了很好的推辞借口,还扫清了继弦障碍,小克拉克本人也同意:这和爱情无关,纯粹是桩政治婚姻。

即便是政治婚姻,也还要考虑到本人意愿。在中介撮合下,卡尔一世的长女、奥托·冯·哈布斯堡的妹妹,奥匈帝国现任长公主阿德莱德放弃了这想法,转而推荐自己的妹妹,丧偶2年的奥地利女大公夏洛特。

后者在菲克特勒等人运作下,已从曼哈顿东哈莱姆区迁移到累西腓并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两人甚至还在“偶然"中邂逅,45岁的夏洛特女大公风韵犹存且知书达理,克大帅对此相当满意,一来一去便有了共同语言。

虽然克大帅已70岁,但个人魅力不减当年,小克拉克都觉得老头子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

在肯尼迪的心腹面前,三个五星上将都是一副风烛残年、静候天命的样子。

这插曲持续不到2分钟就结束了,形势紧迫,英美各方也无暇关注五星上将们来不了的问题。

“根据最新卫星侦查情况,我们发现中国已向西印度洋派遣了2个航母编队,每个编队应该都以3艘改埃塞克斯级航母为核心.....

第一批抵达的称之为编队A,目前在阿曼外海,马斯喀特附近,从照片看,准备转运我军被迫投降的战俘并返航;

第二批抵达的称之为编队B,目前位置在马尔代夫以西200海里处.......

对其后续去向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很快将折向西北,去沙特或科威特登陆,增援北线中共军队,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第二种,沃金斯上将认为这支舰队将去东非作战,目标是攻略东非各处,至于为什么不去阿拉伯半岛,是因为南线战役结束后,中国在南线兵力可以迅速北调,短期内欠缺的不是兵力、而是作战物资....…"

几句话一出,蒙巴顿脸色大变,甚至比肯尼迪脸色更黑。

懂的都懂,南线6万余英美联军或死或降后,中东南线战场其实已宣告结束了。

英美既没办法救援被困部队,也没能力强行越过苏伊士运河发起反攻。

唯一思路是击穿约旦防线进入沙特,这是威斯特摩兰考虑的方案,但被参联会坚决否决了。

否决原因并不是做不到,而是毫无必要。

因为美军完全可从伊拉克南部迂回进攻北线解放军,之所以成效缓慢,不就因为打不过对手,必须不断增兵么?

既然横竖打不过,多条通道又有什么用?

南线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制空权,就算击穿约旦防线,制空权依然无法夺取,又何苦来着?

“巴列维还不同意我们补充空军力量么?”

“他不同意,甚至以安全为名,把我们剩余人员全部拉走,也不允许任何工程力量去抢修在伊朗的空军基地...…”

事发之前,巴列维就收到中国多次警告,意思你们那美军基地只要不乱动,我不会碰;他们一旦乱动,挨揍是必然下场。

巴列维满口答应,还一再和华盛顿交涉,希望尊重伊朗的中立地位,不要使用基地攻击中方。

肯尼迪不想搭理,急火攻心的威斯特摩兰哪听得进去,强令空军出动。

空军确实出动了,很快基地就被砸了个稀巴烂。

看着那一片狼藉的瘫痪场面,巴列维慌了,再要不听话,中国巡航导弹没准下一步就打到德黑兰。

在确信南线英美军队已完全崩溃后,巴列维觉得英美的水平也就那样了,出动伊朗军队强行把美国空军基地剩余人员全带走送去陆军基地,并派人封锁现场,不准美方恢复,也不准美军再使用伊朗自己的空军基地。

没办法,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太深刻了,他花了大钱才把被俘军队赎回来,后续好不容易才改善了对华关系,可不敢再瞎整。

他心里憋了一肚子对肯尼迪和威斯特摩兰的火气,你们两个也太目中无人了!

肯尼迪转向腊斯克,语气不善:“大使应该向他强调,这是美伊军事安全合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应该....…”

“说了....…”

腊斯克面无表情,“巴列维已明确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并表示,如果我们非要强迫德黑兰继续与北京为敌,他只能被迫解除美伊军事同盟机制并把所有官兵礼送出境。”

肯尼迪狠狠一拍桌子:“他这么快就忘了苏联人的入侵?”

李梅在旁边阴阳怪气:“现在不怕啦,大不了让中国人驻军呗,苏联莫非还敢去打中国人不成?”

这番话虽然刺耳,却接近问题真相。

巴列维并不情愿与美国翻脸,如果仅仅是因为苏联,完全可以找中国协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