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北非(⑵)
林冠华选择的策略很简单,阻挠英美在北非反攻的顺利展开。
一方面为北非战区调度力量、整合埃及方向对应部署争取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南非战区攻略施加更大压力,迫使英美加大对南非方向的力量投放。
毕竟,对中国而言,从云南和滨海出发,送到南北非两个战区的路程和难度基本差不多,但对英美而言,后勤距离和控制能力完全不同,对北非的控制力度要强得多,且地中海基本是单向可用。
虽然中国不介意在北非和英美打,但如果能在南非方向多打打,那也是极好的。
于是,他问了钟伟一个措手不及的问题:如何在确信英美登陆成功前提下,以非硬碰硬阻击的方式,最大限度迟滞、破坏对方进攻计划?
“这个嘛....…”
钟伟顿时有些卡壳,把话筒递给王宝,“你点子多,对非洲又熟悉,有啥好办法?”
“硬碰硬肯定不行,我们在利比亚兵力不足;利比亚这沙漠和滨海地形,游击战术也不好使.....”
王宝沉吟道,“要不还是学匈牙利当初的战术,持续骚扰、破坏其后勤线?
我了解到的消息是,从的黎波里到托布鲁克只能走滨海公路与滨海铁路,且距离长达1300公里以上,由于道路条件很不好,正常来说两天两夜都走不完,中途有大把下手机会。
从的黎波里到班加西之间,虽然还有苏尔特这个中间港,但其港口吞吐量无法与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相提并论,就算是从苏尔特上岸,到班加西还得一天多.......
很可能在苏尔特设置一个中间基地,作为物资中转站和收容站。
但我个人觉得英美不会这么打,这看起来费事费力、非常傻,换我是英美,在的黎波里站稳脚跟后,如后勤线遇到袭扰,立即强攻班加西,把物资安排在班加西上岸,不就能缩短这1300公里了么?
他们归根到底是要重新打回埃及、控制运河区,不是在利比亚和我们打消耗战与拉锯战..…”
聂帅笑笑:“你的想法很好,但不过我们的思路就是让敌人上不了班加西,或者说,他得付出巨大代价才可能上班加西,不会那么轻松,这种损失可能比跨越1300公里从的黎波里运过去的损失都大。”
“上不了是吧......上不了.......嗯...…”
钟伟和王宝等人盯着地图看来看去,一致认为,虽然不知道总前委有什么神机妙算让对手登不上班加西,但如果真让英美每一颗子弹、每―袋面粉都从的黎波里运过来,他们觉得有很从容的破交余地。
“大家还要反向思考,如果英美用你们的办法破交怎么办?“
林冠华道,“目前我军的后勤物资集散地是亚历山大港,可让货轮通过苏伊士运河直接在亚历山大港卸货然后送到前线,也可在苏伊士港卸货并通过苏伊士-开罗-亚历山大港卸货。
从方案来说,后勤系统更愿意选前一种,但也要考虑敌人对亚历山大港的封锁与破坏。
但不管走哪条路,从亚历山大到托布鲁克,还有600多公里,相当于英美从大不列颠到班加西的一半,这过程中如何反破交,你们也要考虑。”
钟伟和王宝深深地皱起眉头:渗透破交倒是很爽,爽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反破交就吃力了,你得掩护车队把物资送到前线,无论是被人烧了、抢了、炸了还是拦截了,都是任务失败,必须坚持到底。
但这件事交给快反部队来执行又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其他部队更缺乏这种特种作战能力。
林彪道:“大型战斗还没打响,你们一方面继续巩固托布鲁克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也考虑沙漠里破袭与反破袭战的战术;的黎波里方向的后续应变也交给你们了,密切跟踪、保持监视,等候下一步指令。
北非战区的重点,还是要确保亚历山大港、塞得港、运河区、开罗和西奈半岛的安全。归根到底吧,不能让敌人打进尼罗河三角区..…”
“明白!”
中断与前方连线后,邱会作补充道:“如果这样,还得考惠加派船队,比如用快艇编队直接往的黎波里方向输送!
傍晚装满货物从亚历山大出发、黎明进港,打快速战争,一旦遇到敌人海军封锁或拦截,用反舰导弹揍他丫的!不过白天不行,空中威胁太大....…”
张爱萍嘿嘿一笑:“S-8631S-532甚至S-352编队的同志们,很快就要到红海了,甚至最时髦的S-985也来了,准备给美国人最新的飞马座一点颜色看看....…”
中、苏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快速导弹艇群。
苏联导弹艇的特点是个头普遍不大但变形挺非常多,反应了苏联在此前10年中逐步放弃大型水面舰艇建造的衰落过程;
中国导弹艇特点是个头越造越大、但强调综合作战能力,除覆盖近海和海岸线外,还强调覆盖中距离海域,并在绝对国防圈承担大规模作战使命。
这两种不同发展路线很难说谁对谁错,毕竟各自面临的作战环境不同。
苏联要在澡盆海域作战,不是黑海就是波罗的海,面积很小,造太大没必要,且对手海军实力都比较强,小巧点容易生存。
中国绝对国防圈就大得多,南海面积350万平方公里,汉海(西起爪哇与汉洲之间的喇叭口海域,东到托雷斯海峡)面积250平方公里,前者相当于一个半地中海,后者相当于完整的地中海,必须要高速、自持力长的大型导弹艇乃至护卫艇。
形象地说,一个叫脸盆海军,一个叫浴缸海军......
对美国而言,最贴近的海域当然就是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这块面积和南海基本差不多。
问题中国在西洲没有很强的海军实力,其他国家更没有能威胁到美国的,所以美国对导弹艇的应对还是有些漫不经心,总认为这玩意只能用于家门口防御,只搞了很少的一点。
后来林冠华明白了,导弹艇这玩意吨位太小,美帝海军不好骗预算,且很可能配给海岸警卫队用。
美帝还是偏向远洋海军型,顶多多搞几艘孔茨级、李海级凑数,毕竟美帝要造什么船,大家都是一清二楚。
相比历史上,美国海军也不是什么事也没办,,提前通过北约发布了“代号60"项目书,重点发展全浸式水翼导弹艇,以抗衡中苏导弹艇威胁。
这种导弹艇采用非传统设计,其水翼采用平直型水翼或者下反角水翼设计,无论再停泊状态还是航行状态中,其水翼都在水面之下,抗风浪性能更好。
对北约各国海军来说,飞马座水翼导弹艇的预期作战海域都是近海海域,140吨的排水量是最佳排水量。
但对美国海军来说,预期作战海域更大、海况也更复杂,所以美国海军要求提升到230吨的水平。水翼导弹艇的水翼控制结构和艇身通用,而艇载设备和武器系统则由参与研制的各国自行选择。
以美国在北约中的强势地位,美国最终获得胜利,飞马座被强行定为230吨。
虽然美国海军最终得偿所愿,但这种过于强硬的做法也导致了其他国家纷纷选择退出,只有德国和意大利选择留下来。
但德意当初只是为骗扶持,真到要开花结果的时候,德意又双双退出了。
意大利去搞140吨的快艇,德国则考虑发展MEKO造船法,决定把军舰由单一体系拆分成船体、动力、装备等多个模块进行组合以便最大限度提高速度、降低成本。
MEKO造船最快的应用就是S-985,船体是德国布洛姆船厂设计的,动力采用和旅大级通用的、2台最新的1.5万马力奥林匹斯TM1B燃气轮机;舰炮用的是意大利奥托公司的76mm速射炮,导弹、雷达全部是中国最新的产品。
在高达3万马力燃气轮机加持下,S-985最高可飙到44节,如果强制紧急动力(强行提升超额功率)甚至可达4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