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北非(9)
一声长长的汽笛,一缕奔腾而起的白烟,一列满载着2400吨白糖的列车又呼啸着驶入库尔德加盟共和国。
随着中/英美在北非进入对峙,苏联最终忍不住对叙利亚下手。
一方面跑马圈地,把叙利亚库尔德区通过"全民公投"方式并入库尔德共和国,另一方面,扶持支持"民族自决"的叙利亚共产党成为叙利亚执政党和新政府骨干。
为获得北京支持与谅解,中苏间重新勾兑。
-北京承认莫斯科在叙利亚战后秩序重建中的主导权,相当于默认叙利亚库尔德区并入库尔德共和国及叙利亚共产党上台;
-莫斯科承认中国在除叙利亚、土耳其以外的其他中东地区的主导权和解放事业,相当于承认中国此前在中东的攻城略地;
-莫斯科承诺打击复兴党恐怖分子(无论是叙利亚复兴党还是伊拉克复兴党),北京承诺伊拉克和约旦会严防恐怖分子越境;
-由于从叙利亚又获得了近3万平方公里土地,苏联同意归还近1万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传统土地并迁走库尔德人(上面确实有库尔德人,但占比不到20%,绝大部分是伊拉克人);
-伊拉克同意库尔德级其他苏联原油、天然气可通过原输油管道向巴士拉方向输出并装船,有关费用与中苏原油管道、中国-伊朗-苏联原油管道标准持平;
-苏联赞赏中国在非洲民族解放中的努力,并承诺支持这些新独立国家在适当时候加入联合国,中国认可这些国家与苏联发展正常经贸关系;
-原伊拉克铁路继续按原有联运模式运作,过境伊拉克但不在伊拉克销售的苏联进出口商品按3%优惠标准支付过境税。
对伊拉一世而言,最重要是再次收回了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进一步巩固并提升了他的威望;对中方而言的重大收获是伊拉克铁路公司、南部油田49%的份额及巴士拉港口主要使用权。
这些股份都是花钱买的,无非价格怎么定而已。
伊拉一世国有化所有英国资产后,评估基本价格并卖给中国一半股份,日常由中方负责运营,中方也不用掏现钱,用军火、物资、粮食等东西供应即可。
军火是现成缴获的英国武器,其他都是国内本来应该出口英美的商品,现在转移到伊拉克出口,算灵活补偿。
伊拉一世接受中国顾问意见,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变相大饼政策也分派下去。
由于伊拉克经济水平比埃及好不少,优惠政策囊括范围更大,涵盖粮食、肉类、糖料、衣服等最基本衣食内容,全部实行人头票券分派。
每个伊拉克国民都可依靠这批低价票券换回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资,价格只相当于市价2成,其他8成由政府财政补贴,算全民共享""国有化"成果。
这一政策出台,除最上层部分人士抱怨“把白花花的银子分给穷人,作孽啊”外,受到其他各阶层踊跃欢迎,原本还算受欢迎的复兴党理念在此冲击下,生存土壤荡然无存。
毕竟,复兴党上台后除了嚷嚷几声人民当家做主,反抗封建政权外,生活并不如以前,还丢掉了库尔德区。
伊拉亲王上台后,一方面尽可能收复失地,一方面给了民众好处,迅速扭转了人心。
有此地位在手,再加中国军队鼎力支持,伊拉果断举起砍刀,对不配合的世家大族以“通匪”、“通恐怖分子"为名进行大清洗,进一步巩固王国政府权力基础,并极力宣扬走具有伊拉克特色的穆斯林王朝社会主义路线。
正巧复兴党和萨达特等人厮混在一起,而纳赛尔-萨达特又是此前公认的“恐怖分子",干脆搭上了反恐这条快车道。
对莫斯科而言,获得中方承认且英美无力干涉后,终于可腾出手来消化整个叙利亚。
为快速解决问题,莫斯科从法国平定阿尔及利亚事件中获得灵感,大范围、高强度使用云爆弹,国内军工体开足马力生产并持续投放,
对抵抗组织而言,北极熊最恐怖的进攻模式就是Tu-22低空突防后甩下2颗云爆弹覆盖攻击。
对中美这样有大量防空导弹和战斗机拦截的国家而言,如此投放云爆弹是找死。
可惜抵抗组织啥也没有,只有零星装备的、从英美获得的单兵防空导弹,这些东西用来打打直升机、运输机等慢速目标还成,对付最后阶段已实现超音速突防的Tu-22简直痴心妄想!
由于Tu-22的有效性大幅度超过原来法国人使用的堪培拉和3V轰炸机,也比法国自研的幻影4战略轰炸机成本低,虽然苏联云爆弹生产成本还高于法国,但综合使用成本已基本和法国持平。
幻影4高成本是因为装备数量不足导致的,即便这样,法国手里装备的幻影4也相当于历史时空的3倍,毕竟现在法兰西可是本土高达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
论面积,五常中排第4,全球排第5,在欧洲则是第二;论人口,大力引进安南、高棉、马达加斯加人口后,拥有6400多万,已超过牛牛,在欧洲仅次于苏联和德国,在全球位居前十。
对苏联而言,跑马圈地带来的并不全是利益,还有重大的机会成本。
前几年苏联为确保粮食供应,把所有农业产出都点在主粮上,结果经济作物大范围进口。
柯西金认为这样也不妥,又折腾着换比例。
折腾结果是经济作物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粮食作物又撑不住了。
特别是移民恢复和库尔德共和国成立,使苏联人口快速膨胀,对基础粮食需求又带动起来,吃掉了他苦心操持下来的增量。
到1967年,苏联人口(含移民、阿富汗、库尔德)已达2.6亿,若按斯大林时代人均450公斤标准,粮产量需达1.17亿吨;
如按中国标准(人均470公斤),需到1.22亿吨;
如按苏联本国口径(人均620公斤),需超过1.6亿吨。而苏联年份最好、全用于产粮情况下,粮食产量都没到1.4亿吨,阿富汗、普什图、库尔德全是缺粮区,偏偏粮食产能较高的摩尔达维亚、哈萨克一带又已全部归还,农业矛盾非常突出。
为维护自身地位并确保社会主义中级阶段优越性,在前面35亿美元物资诈骗中,苏联买了一大堆粮食,眼看再也弄不到北美粮食了,又转头向中国购买。
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虽是林冠华主导的理论成果,但因他把莫斯科摆在中级,把北京摆在初级,苏联上下比较满意,并不太忌讳这个提法,包括主导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也认为属于“合理探索”,愿意让下面适当宣传一二。
你看,连中国都承认我们比他强,社会发展更好。
拿了中级阶段的大旗,生活水平不能下降,这也变相把主席团给架在了上面。
这次柯西金西等人学乖了,没让人万里迢迢送到西欧,再通过苏联那弱不禁风的体系送到远东和中亚,而直接把远东、中亚的粮食全部就地使用,不够部分再从中国进口,至于其他所需经济作物尽可能进口并就地分发。
走伊拉克道路的,主要补给外高加索和库尔德;走团结港铁路的,主要补给阿富汗和中亚等国。
至于苏联净出口粮食,都不知道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虽然勉强补上了窟窿,但严重削弱了计委—盘棋作用,奈何肚子问题大过天,这些货陆续安排给私营公司(合作社)去操办,通过计委批文落实。
懂的都懂,能在苏联搞私营公司的无不都是背景通天的人物,各种二代条子批得飞起,很多人靠转手批文发了大财,尤其库尔德、阿富汗这些保留大量“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残余"的地方,更是夸张。
这里出什么事都不要紧,勃勃用自己的威望把场面保了下来,形成事实上的特殊政策,理由很明显:新公投归附的国家可不得给些倾斜照顾么?中央没钱大规模投入,那至少要给优惠政策吧?
米高扬和柯西金也赞同扩大私营经济试点,反正都在外围,问题不大,不会动摇社会主义根本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