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增兵(14)
南美战区实际情况和沃金斯预计得差不多,巴西、阿根廷虽然根据西约指令,招募了更多兵力,但从整体而言,基本都不合格。
炮兵、通信、装甲、工兵等等,全都指望不上,唯一能有用的就是组成混乱的散兵线向前推进,拿着AK乱放一气,然后宣布哪里哪里占领;要不然就是把枪口对准平民。
搜刮物资、金钱、家当,争夺地盘可比去和神出鬼没的敌军周旋带劲多了。
哪怕原来就是两国的人口,现在照抢不误,谁让你"从贼”"呢?
这下搞得占领区怨声载道,投奔游击队的人数开始增加。
沃金斯还发现其他端倪,最近3个月来,有关后勤补给基地与物资仓库遭到袭击、焚毁、轰炸的情况更多,他本能察觉出其中不对劲。
这不一定是对面游击战水平有多高,可能是双向奔赴的“平账"过程。
阿根廷、巴西等军头悄悄把物资拿出并抛售—部分,引诱对面来袭击,战后全部湮灭,事情不就过去了么?账目不就清爽了么?
否则,很难解释封锁很久,对面武器弹药、各类物资保障充分的场面。
威斯特摩兰为这件事深感头疼,他的做法是把美军更多地押上一线,而不是简单支援作战,这就极大导致了减员。
减员到一定程度就必须用新兵力轮替,轮替部分恰恰又是新标准兵员逐步增加的过程,他们智商更低,更难应付复杂局面,损失开始螺旋式上升。
美军直接压上一线,好处是稳住了战线,减少了袭击损失;坏处是自身伤亡不断递增,尤其越往内陆、越往偏僻、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就越明显。
威斯特摩兰有种近乎偏执的观念,认为累西腓幕府小朝廷不断给西洲输入物资导致一直压不倒对方,坚决要求封锁“克拉克小道”".....
这当然有人在给他提供有关“证据”,沃金斯相信存在这些情况,但他更相信,这种“举报"与其说是为了揭发,不如说是为掩盖前线战损的真相。
两人在交流中谈到了有关问题,沃金斯劝对方慎重,不要随意去动克大帅的势力,别说威斯特摩兰了,就是李奇微、泰勒在,也不敢公然与三个五星上将叫板。
威斯特摩兰对此不以为然,坚决要求遏制,反过来抱怨海军纵容美泰,很多事他听说与美泰也密不可分。
谁也无法说服谁,基本处于自说自话的阶段。
经过这段时间闹腾,东德、捷克、匈牙利三国的苏械已率先出清;现在发卖到前线的,是属于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甚至西波兰、土耳其的库存/缴获,老式美械也有,但相对来说,不具备压倒性优势。
这批物资没走西约军费,走的全是德国的欠款清偿。
但西约军费依然在加速消耗,北非、南非战场所有的物资都要西约提供,加剧了损耗。
肯尼迪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韩国、日本持续用产品偿还贷款,韩国欠款金额少,已基本还清,开始转入净收益;日本还在努力偿还。
为避免向韩国支付太多现金,压住越来越难看的赤字,麦克纳马拉执行转换操作:把韩国收益用德国欠债抵偿,意思让韩/德两家互相清算。
白善烨满口答应,毕竟德国工业设备韩国也还是需要的,正好拿来冲抵,就算不需要,进口后交给中国换取其他普通民用物资。
韩国接受如此条件后,肯尼迪又下令进口更多的韩国物资,帮助国内平抑有关物价。
不但第二批西约经费的240亿只剩下了不到80亿,就连德国欠债也已掉入1000亿内。
虽然在账目上,这些费用都用南非政府欠款作为平衡,但高层心里清楚,和澳大利亚坏账一样,只要南非战役打输,这些烂账就永远不可能收回来,甚至,连找后台老板追责的机会都没有。
账目还是要尽可能罗列,否则平衡不了。
南非当局现在顾不得这么多了,跟英美走还有一席之地,如果单独和中国与其他5国媾和,只怕死无葬身之地。
8月3日,视察完战区情况的沃金斯在返程路上给肯尼迪、腊斯克、麦克纳马拉和麦克唐纳4人拍发电报,阐述他对开辟第二、三战场的顾虑,认为美军不应直接进攻中国的有关领土,而要采取迂回路线。
在南美大动作前,首先要稳住北非、南非,那里比南美更为重要,更具决定性意义。
只有在最后的文字中才指出,如必须执行更严密的封锁和作战命令,建议考虑恢复自由军团。
对他不经事先请示就去累西腓,肯尼迪确实很不舒服,但有这层逻辑在,再加腊斯克、麦克纳马拉乃至麦克唐纳也赞同,情况相对而言又好些,至少有个体面交代,
陆军方面也通过其他渠道对威斯特摩兰施加压力,后者勉强退了一步,不反对恢复自由军团,也不反对在封锁边境线的同时给克拉克势力带去利益。
威斯特摩兰唯一的要求是,恢复自由军团后,希望纳入战区统一指挥与调度,而不要自行其是。
恢复自由军团成为一项议案而被提上日程并进入参联会,根据议程,参联会审议通过后才能提交政府和国会。
当参联会为自由军团进行沟通时,利斯上将针对托布鲁克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已经发起。
由于空中攻击群无法压住地面防空火力,所以被迫启用传统的装甲+火炮战术,试图在坚固的防御体系上凿出一个缺口来。
夜间时分,8个装备长脚汤姆的远程炮兵团开始怒吼,扫荡解放军外围防线。
联军火炮阵地不敢部署得太靠前,3座防空塔顶部的装甲炮塔构成了很大威胁,屡屡派遣无人机、空对地导弹试图加以摧毁并复制运河奇迹,但始终做不到,除了损兵折将毫无办法。
只能用传统的先克服外围,再向纵深推进的方式来进行。
今天他们遇到了新对手。
当英美联军炮火发难后,部署在防空塔体系的雷达车很快捕获到目标,最新上阵的反炮兵雷达迅速解算出诸元,通过数据链,交给司令部直属的远程火箭炮团。
苏德战争中,德国凭借中德联合研发的卡车火箭炮屡屡发威,压住苏军的传统火炮,甚至让苏联火箭炮喘不过气起来。
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使用的40管122mm、24管180mm并不是火箭炮威力的全部,几年后又联手拿出了18管240mm的龙卷风火箭炮系统。
这系统执行团-营编制,全团配属24台发射车、6台装填车和3台指挥装甲车,发射车主要任务是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目标。
由于全套体系重达40多吨,再加进行必要改造,已近50吨,为充分保障机动性和越野性,中国使用美帝马克(Mack)M123重型卡车平台,这平台也是中国坦克牵引车的构成主力,Z59/69们就依靠其强大实力进行机动。
与美帝普遍使用286匹马力汽油或300匹马力的V8康明斯柴油机不同,中国拿到的Mack在发动机上专门改良,改用底特律大陆公司柴油机,拥有450匹左右马力!
因长出一截造成车头突出,被人形象称呼为长鼻子马克。
无论产业还是发动机都是克拉克时代输出的,麦克纳马拉甚至参与过部分商务谈判。
与M123卡车同时投入批量生产的还有以其为基础研制的M125压载牵引车,该车并未安装半挂车鞍座,而安装了4.3米长的全金属货厢,专为牵引重达16吨的武器装备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