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总攻(5)
吴瑞林下意识挠了挠头,一下子不知该怎么说,林总目光如炬,一眼就看穿了对方的小心思。
前面联军进攻时,吴瑞林就知道英国人不经打,要不是为执行诱敌深入策略并进一步拉长敌军阵线,甚至连班加西都不想放弃。
正如上级指示得那样,放弃班加西乃至贝伦并进一步退却后,很多事就变成了好事。
牛牛兵力不足,被迫换上了战斗力差得多的英印军;哈桑政权下面那些良莠不齐、忠诚度堪忧的民间武装在中方连连退守后实现了分化,很多人有奶便是娘,转头又投奔了英国人,然后被清理出哈桑政权拥护者行列,等待下一顿爆锤;
英国补给线和阵型被大幅度拉开,便于各个击破;
中方退守托布鲁克麻痹了利斯上将,使他摆出了持续攻击阵型,没功夫做好防御体系,或者说,就算已命令下去巩固阵地,下面各部队也没有太当回事,草草了事、勉强应付下就交差了。
最简单例子就是贝伦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当初解放军撤离时,为麻痹对手没部署雷区;到牛牛手中还是没进行任何部署,包括面向托布鲁克一面的防御工事,也修筑得相当草率。
等解放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压过来时再想起临时布设地雷、挖掘防御工事,已完全来不及了。
装甲兵、火箭炮赶到一个猛烈冲锋就把人打跑了,利斯固化防御体系的命令远远抵不过逃命的本能。
吴瑞林并未太把40多万联军放在眼里,真有机会,完全不介意一口吞下去打个包围战。
这不光是他的心思,也是很多刚抵达战区部队的想法。不少部队已打了半年,多点少点功劳无所谓,新到部队好不容易捞到仗打,为能抢先锋任务,几个师长、参谋长吵得非常凶。
被林总点破后,吴瑞林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打仗不能光图爽快,不能光图局部舒服,还要考虑如何达成整体战略目标。
总前委指示很明确,持续消耗对手、夺取对方补给并壮大自己。
把人从班加西赶走才是王道,全被围困在班加西,敌人就地利用补给负隅顽抗,反而会增加不必要伤亡、付出更大代价。
这又不是国内哪个城市必须占领或守住,这都是利比亚领土,难不成中国还想占下来不走么?
聂帅也交代道:“瑞林同志,南非全面总攻马上就要打响,物资耗费更加浩大,目前后勤系统只能优先保障南非战区并兼顾你们,故而你们夺取敌人的补给物资用于壮大自己至关重要,决定了下一阶段作战能否顺利展开。
你们要采用更灵活的战术,确保优先级高的目标加速实现,尽可能减少自身损失和伤亡。
这不是说总前委就不管你们了,你们目前的补给优先级还是比中东、西非战区高的,战场太大,军队在整个非洲大陆作战,越往前线输送,补给任务就越重,对下面也要传导、灌输有关概念。
制约前线的不是钱和物资,而是运输,你要妥善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我们确实要打回的黎波里,彻底清理英美势力,但时间段会安排在南非战役之后....…”
吴瑞林连连点头称是。
北非战区建立后,后勤任务一天比一天重,很多人—开始把问题想简单了,认为依靠纳吉布政权或哈桑政权帮助,很容易让埃及人、利比亚人承担后勤输送工作。
解放军肯定不能白让老百姓干活,钱会照付,也算给战区老乡带去些实惠。
这是相当朴素的想法,是把友好政权当根据地民众一样看待的同理心。
实际完全不一样,从朝鲜战争就可以看出来:友好国家后勤系统并不堪用,更难以与解放军配合。
朝鲜的后勤水平虽然比不上中国,但相对于埃及、利比亚依然要强很多,即便这样,抗美援朝前先拿了铁路调运权。
实际现场才发现根本不行,别说对时间和安全性有很高要求的军需了,就连中国给埃及的民生物资调度,都存在很多问题。
吴瑞林详细询问了德国顾问,你们当初如何解决军需输送与当地配合?
对方耸耸肩,除向导外,基本没使用过属地配合,一部分是自己掌握的,还有部分是意大利人提供的,说了一堆意大利人是如何不靠谱的话。
至于英国人可能会雇佣埃及人,但德国人认为中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管理殖民地的经验。
不信看英印军就知道了,英国人掌权,好歹还能把英印军拉起来,换中国人去试试看?非气死不可!
“你们如果有那么多物资和管理人员,为什么不自己干而要假手于人呢?”
吴瑞林深以为然,他也听秦基伟讲过训练南亚各国部队的事。
海得拉巴近卫军已属于训练度最好、服从心最佳、包括技战术也能掌握一些的部队的,但奇葩还是层出不穷,可以讲上三天三夜。
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王朝伊斯兰社会主义这种东西,后来终于认识到林冠华那一系列决策的高明。
有些国家只能如此。所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那真不是一句空话。
最终,中国靠从国内抽调大量支前民工,再加阿斯旺大坝的中方劳动力才组建了后勤运输团队。
好在这时候各国也没有什么保护本国就业岗位的念头,毕竟战争很危险,埃及人和利比亚人同样不想白白送死,支前民工持续涌入、征发。
英国情报人员之所以评估中国有百万之众,就把支前民工也算入进去。
军委更高层面也更好理解了克大帅为什么在土耳其战役中要用日本人充当支援部队负责后勤输送,依靠土耳其和希腊那水平为北约提供补给肯定要拉稀,依靠美国自己,成本又高到受不了
好用又相对廉价的日本人就成为了支援军团主力,片面评价克大帅亲日不恰当,克大帅不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但对其他细节门清。
观念都是一点点改变,依靠根据地基层政权支前、正规军只管打仗现在完全不行了,完全依靠军队自己负责经营后勤,整个作战体系又会庞大到受不了。
只有让骨干军官、后备役、预备役、民兵结合支前民工并加速实现机械化,才是恰当的远距离战区投放与后勤保障思路。
林冠华也故意采取这种方式加速完成对滨海整合。
滨海本身与军需体系衔接性很差,所需物资基本需要国内辗转运输,那就意味着大量人口涌入。
蚁美厚把当地原住民抽走去充当自由军团,或安排移民去苏联,内地不断填充移民,持续下来就在不知不觉完成人口结构置换。
为什么要拖延甚至故意拉长战事,也为能有更多时间折腾内部并有效整合。
单纯军事胜利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错误。
非洲那么多国家独立,没足够时间消化、吸收并建立稳固政权,很容易被人反攻倒算;当初南洋靠澳新战役移民充实了一批,这次滨海方向同样如此。
为什么用滨海、云南作为军需和大军的驻屯出发地而不是山南,就是为如此目标。
某种意义上也是种转移支付,林冠华印钱后要交给老百姓才能把资金投入社会运作,但怎么投需要技巧,用这种方式花出去计入日常交易就显得非常自然,不会造成常见放水时资产价格的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