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全局(20)
“第二,要抓好各项基建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实现民工民/农民工收入增加与农村过剩劳动力有序转移……
中国目前有近9亿人口,其中4.7亿还是农民,当初大致测算,认为有5000万人口从事纯粹农业工作足够了。
目前全国耕地还在持续开发中,别说没到50亿亩,就是40亿亩也没有,最多只有30多亿,很多还只能归入荒地、低产出耕地一类,核心熟地恐怕只有25亿亩。
人均50亩就能覆盖,就算真有50亿亩,人均100亩也完全覆盖。
农业系统同志去美国、加拿大考察后应该能充分理解,人均100亩并不是很高的水平,距北美中小农场人均劳效差得很远,和国营大型农场比更是云泥之别。
农民是当前社会中工龄最长的职业,很多人14岁甚至12岁就开始做农活,劳作到70岁都停不下来,7000万人口中大概5000万可按劳动力算。
暂时按5000万估,意味着去住7000万人口还要转移4亿。
转移过程中,中国人口还在不断新增,实际可能7-8亿也打不住。
这是从总原则上来考虑。
在实践中,大量省份农村人均耕地还只有1-2亩、宽裕点也只有3-5亩,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就算把地里庄稼全变了现,不算公粮、种子、肥料、农药等投入,那点收成都支撑不起富裕生活。
总体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需要把他们工业化。
工业化并不意味着直接使用行政命令把人从土地上强行剥离出来,只能根据循序渐进的方针妥善处理。
农民、农村因眼界、视野、文化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变革和新思维。
保守当然是缺点,但不能完全说没有好处,如果人人都急着跳出农门,急着到城镇去生活,压力就给到了我们,毕竟国家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城市就业岗位。
我向来主张用经济手段促进农民跳出农门成为产业工人,但经济手段应该在确保农村生活水平稳中有升的前提下,用更高、更好的其他生活方式吸引他们,而不是把小农挤兑到破产兼并,或者用剪刀差,逼迫到经济破产、走投无路去做工。
应该是他们主动寻求更好的生活、积极向上,而不是被迫背井离乡……
整体遵循既定方针,农村人口先安排基建民工、再农民工,等有经验、组织和纪律意识了,再循序渐进发展为城市产业工人。
如果不愿意遵照这个发展思路,宁愿顽固守着30亩地,搞老婆孩子热炕头那一套,也不要心急火燎地替群众包办,先针对容易的群做工作、容易被吸引的人口先转换出来。
过去实践告诉我们,穷则思变,最苦的一批人或许更容易接受调整。”
林冠华顿了顿道,“目前基建民工普通收入大概是多少?”
“根据地区不同,普遍是1.3-1.6元/天,包中饭和晚饭,偏远地区、条件和工作环境恶劣的地区,酌情在最高标准上增加15-30%的差异化补贴……”
林冠华点点头:“考虑到收入5年翻番的内控指标,我建议,支付给基建民工的工资要适当再提高。
基建项目应该整体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但在中国,基建主要由政府主导,就是在座各位父母官和国家预算操心的,作为市场唯一雇佣主体,我们有完全的议价权,所以更要通盘考虑。
我已和陈云同志沟通并向常委会做了汇报,本届两会后,机关干部、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军队等工作人员加工资,普调幅度在5-8%不等。
基建民工收入标准希望大家因地制宜,普调8-10%的水平,做进有关预算中去。
要确保这些收入能实打实发到老百姓手上,避免任何截留、侵占或克扣,审计署、纪委的同志要加强监督,该打靶还是要打靶,手软不得……”
根据内控指标,到1970年,一线城市熟练工人平均工资(扣除社保的实际收入)要达到100元人民币,全年1200元,按现行汇率折合下来等于600美元。
这数字大大超过历史同期,但在国际上依然偏低。
同为熟练工人,美国收入是1.2万美元,该收入水平哪怕在人民币汇率已上涨到2后,依然只有行政1级才能达到。
苏联多次货币改革、价格闯关后,中苏收入差距极大缩小,苏联工人平均收入从过去相当于中国12-15倍跌落到只有6-7倍,如果中国如期实现600美元,那苏联就连6-7倍都保不住,最多只有4倍,再加苏联可比物价高于中国30%以上,等于最多只有3倍优势了。
林冠华收入倍增计划并非只有1期,还准备搞第2、3期,意思到1975年,收入再翻一倍,到1980年,再翻一番。
以上翻番都是名义增长,不剔除CPI指数,考虑到CPI指数继续会锁定在年均3%左右,效果相当可观。
常委会对这件事比较谨慎,但陈云坚定站在林冠华这边。
斯小林说得对,搞世界革命、当冤大头援助没钱,给干部职工发钱涨工资还是有的;去外面打仗搂地盘弄好处,这钱也可以搞。
把对外援助那500多亿发下去,老百姓哪会那么苦?如果再把大跃进、打砸抢、停课闹革命的损失变现也发下去,老百姓日子完全能更好过。
虽然主席认为勒紧裤腰带支援世界革命、剪刀差发展工业化是“大仁政”,但再大仁政也抵挡不了生活水平低下的实际感受,以至于一改革开放,宣传30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水深火热”教条轰然倒塌。
再好的公有制、集体经济、公社理论优越性,都挡不住为能吃饱饭而包干到户、分田到户的决心。
指望基层老百姓饿肚子来理解远大理想与目标完全不可能。
林冠华对工业化的思路,对移民边疆并巩固新领地的宣传,从来不是单调宣讲国家强盛、合理布局、产业链优化等高端内核,那不是讲给老百姓听的。
他灌输给老百姓的观念,就是做工比种田能赚更多钱、更能发达起来、早些过上好日子;去边疆移民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好处,能迅速脱贫致富。
不光文件、报纸、广播、电视这么讲,还让人现身说法、传帮带进行基层教育,让老百姓信服。
除“大小仁政论”、“不当冤大头”外,斯小林还从经济角度论证了内需拉动的必要性,并多次预判对苏出口会趋于下降。
这次战争输送给解放军的前线物资,很多其实原来准备出口给苏联、英美的,结果英美制裁,苏联购买力不足,如果没国家财政买单并消费,大概第一次社会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就已出现了。
主席在这些领域算不过斯小林,也不想替未知风险和持保留意见的项目背锅,干脆准备退休了。
通过清算有关军费开支和投入方向,他已完全明白,斯小林手里不是真的没钱,他宁可花大钱给前线送坚果香烟蜜饯咖啡也不愿意节约开支支援世界革命。
更麻烦的是,身边没多少人支持自己,就算军内老同志乃至林、聂、粟各帅都认为这样极好;王震、洪学智、黄克诚等军队出身、现任封疆都认为总书记办得对。
新中国只是政治上让人民当家做主了,经济上还没完全解放,解放全人类的宏伟目标当然不错,但要解放全人类,不能不先在物质上解放中国老百姓,那才有强大的依靠力量,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生动体现。
再说林老师也没忘了阶级兄弟,这不还出钱出力完成了非洲殖民地解放?
少奇同志对该现象有生动概括:斯小林的经济路线目前如此成功,以至于主席想再上井冈山都恐怕没人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