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大国(19)
巴列维一开始没把国内局势太放在心上,认为无非是“不明真相”的人群胡乱闹一闹,有几百个警察就足以把事情摆平。
此前又不是没遇到过类似事件。
60年代初强力推进“白色革命"时就遭到以乌拉玛为代表的传统保守势力强有力的抵制和反抗。
巴列维仗着美国撑腰和公民投票胜利,对反对派采取强硬态度。
阿拉姆政府以高压手段镇压了压1963年6月乌拉玛领导的集体抗议运动,大肆逮捕和驱逐教俗反对派领导人,为国家改革铺平道路。
包括当时宗教反对派精神领袖霍梅尼也被流放到土耳其,后来又去法国、沙特、伊拉克乃至叙利亚、利比亚等,行踪不定。
几天后就发现不对劲了,在外流浪7年多的霍梅尼秘密回来了,据情报部门判断是从利比亚飞里海抵达库尔德后悄然回归伊朗的。
考虑到利比亚实际控制掌握在美国手中(也是美国在北非唯一的据点和军事基地),说明美国已全面介入。
更让巴列维震惊的是,以往一直站在他这边、赞同世俗化改革的美国媒体也大规模唱起了反调。
伊朗国内看不见,但以美国媒体不但开始揭露伊朗政府镇压异见人士的历史,还各种披露伊朗皇室奢侈挥霍的场景,抗议人群中也活跃着美国记者。
这些报道是假的么?
当然不是,但很多显然有所夸大。
很多情况存在由来已久,并非最近才发生,忽然爆出来明显就让人感觉不对劲。
更麻烦的是,这次攻击矛头重点指向两个:
一是巴列维推动的授予伊朗妇女选举权决定
二是土地改革法案。
巴列维土改得到95%以上的赞同,对封建地主和贵族产生了政治影响,破天荒第一次使他们处于崩溃边缘。
几年内,占伊朗可耕地四分之一的分配了下
但农民们发现,巴列维要求实行农商组织形式,农民们必须把刚领到的地契换成股票,在新的集约农业企业中成为领薪水的职工和小股东。
说到底和苏联的集体农场、中国历史上的人民公社是差不多的产物。
巴列维当然听别人讲过苏联集体农场并不好,但他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分割后的小块土地经营者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必须依靠“完善的组织"才能抗衡。
想法确实没错,小农经济在集约化管理上确实不见得理想,但这种宏大理想显然超越了农民的理解,依靠赎买获得直接土地的幻想破灭了。
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伊朗农民来说,土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股票却仅是一张纸片。
被拉进政↑府合作社的农民大多灰心丧气,他们象征性在里面搞一搞,很多人纷纷离开村庄,流入城市寻找工作。
虽然国家对农业社控制力度增强了,但农业产量并未如巴列维预期得那样取得长足进展。
寄希望于工业化快速突破并能反哺农业、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愿望也没那么顺利。
基建搞了一大堆,城市漂亮和先进了不少,好大喜功的项目更不少,浪费严重。
巴列维寄予厚望的工业化依然遥遥无期,进城农民很多不符合工业化要求,也受不了约束,依然以打零工或搞点小商小贩为主。
就算被视为样板的某些工业化项目,深究下去也没有表面上那么好。
比如,伊朗不仅从西方国家大量进口汽车和零部件,还与法国标致、英国罗孚、美国通用等知名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大力兴办汽车工业。
伊朗汽车工业比中国足足早30来年,后来又大规模兴旺,但到1969年,虽然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得到显著提升,但主要还以进口散件组装和不重要的国内配件生产为主,距独立生产汽车还差得很远。
巴列维十分苦恼,赶不上中国也罢了,外面还有人挖苦伊朗工业化水平不如朝鲜和印度,也远不如韩国发展出色、高效,让他十分破防。
林冠华知道这些评价并不离谱,朝鲜可是日本当年苦心经营的工业基地,水平和底蕴当然不是伊朗能比的。
若非金日成当初瞎搞一气再加朝鲜战争伤了元气,朝鲜现在至少高出伊朗2个段位。
韩国同样如此,韩国工业基础不如伊朗,起步时间也略晚,但韩国人可比伊朗人吃苦耐劳多了,领导层虽也有腐败和挥霍,但比起伊朗来简直不值得一提。
更重要的是白朴政权比巴列维务实得多,同样是由国家出面组织赎买的土改,韩国始终保持小块土地耕种制度,不去折腾什么合作社、集约化、公司体制。
结果,不及伊朗10%耕地(韩国耕地近3000万亩,伊朗实际耕地3亿多)的韩国,粮食总产能却能达到伊朗的四分之一,效能足足高一倍多。
现在攻击巴列维的要点,并不是农业公社这种组织好不好,而直接认为土改全是假的,是巴列维狗腿子和既得利益者把控着农业社然后继续压榨农民。
表面上上分田到户,实际除了张纸片,啥啥都没有,税收一点都不能少。
巴列维也去海得拉巴考察过,贾赫讲了海得拉巴是怎么搞“土改”和特色社会主义的。
但巴列维坚持认为伊朗搞项目要比海得拉巴更高、更现代化、更时髦也更符合未来要求,坚持不改。
这种顽固想法和坚持“人民公社好”的套路几乎一模一样,唯一区别是,巴列维依靠的基层官僚比人民公社的共产党干部更不可靠。
除不放亩产万斤粮的“人造卫星”,其他演化都差不多,贪污和舞弊更多。
伊朗唯一比较有利的优势在于丰富的石油资源,1968年伊朗石油产能为2.75亿吨,在全球位居苏联、美国、沙特之后排第四,而伊朗人口不到2800万,相当于人均可分摊10吨原油。
作为对比,苏联人均不足2吨,美国人均不到3吨,中国原油产能位居全球TOP10,但人均别说用吨了,按桶算下来都只有1桶多,不到2桶。
唯独沙特是异数,人口只有伊朗五分之一,原油产能比伊朗多一半,人均高达72吨!
放眼全球,能比沙特人均还高的,大概只剩下科威特了。
面对游行抗议等愈演愈烈的趋势和行动口号的变迁,巴列维认为,这次霍梅尼闹事,矛头不再简单对准改革措施,而冲着着皇室和自己来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赶下台。
为最大限度争取其他力量,霍梅尼没直接反对很多改革措施,只拼命攻击皇室。
美国立场也非常可疑,几乎半公开站在反对派一边,想把自己搞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