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我要穿胡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就贴在魏申书桌的上方。
魏申越来越感到时间的迫切。
历史上此时的魏国已经从战国初期的最强国沦落为二流诸侯,战国中期独领风骚的则是经过商鞅变法后崛起的秦国。接下来国力强盛的诸侯就该轮到进行了“胡服骑射”革新后的赵国了。
齐国也是战国时期一个长期强盛的国家,为什么没有肩负起统一的中国使命呢?
这一点魏申和韩梅反复探讨过,本来齐国也是非常有希望完成这个重任的,但最后却沦为平凡,其中原因深究下来确实令人惋惜。
魏申深刻研究齐国,是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齐国最后败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的原因却是下面几个:
魏申认为齐国最大的失误就是只富国不强兵,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漫长的历史,齐国打胜了几场有名的战役,恐怕有名的就只有田忌和孙膑指挥的桂玲之战和马陵之战了。其他的战役都不值一提,我们都学过《曹刿论战》这篇古文,我们都知道,齐国和鲁国论实力那就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但是就是这么神奇,齐军在长勺之战中竟然落败了,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中的反面典型。
魏申认为齐国败亡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大多数齐王都有一种特殊的“王之自信”,有着盲目的骄傲情绪。历代齐王空有谜一般的王之自信,但是都缺乏统一天下的战略眼光。更为奇葩的是齐国不仅没有统一天下的国策,反而是今天合纵,明天连横,政策摇摆不定,想发展起来都难。
最后就是齐国不发展,而别的大国可都没有闲着。自齐桓公之后,齐国再没有遏制住其他国家的崛起。像楚国、秦国、这样的大国还有情可原,而像吴国、越国这样的小国起来争霸,你齐国一个传统强国,竟然束手无策,一点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可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既然上天给了魏申重生的机会,那么就是给了魏国崛起的机会,魏申下决心一定要抓住它。
魏国从建国就尚武,魏武卒在战国初期独领风骚,现在加上魏申后世的新军理念,在强军的路上飞奔。另外,魏申还在秘密研究多种超时代的武器,一旦出世,必将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眼前的关键还是要遏制赵国的崛起,这也是魏申支持公孙衍出兵伐赵的主要原因。
再就是人才,通过张仪、公孙衍这两个顶级人才的表现,魏申对古人智慧的认知不禁又上了一个台阶。
看看我们魏国后备人才的培养怎么样了?
魏申一边想着,一边向大梁学宫走去。
很快,魏申就到了大梁学宫,然后就在学宫祭酒孟轲的陪同下转了起来。
一边走,一边询问孟轲学宫的情况。
孟轲对魏申说道:“殿下实行的这个按学生程度分班的制度太好了,非常有利于先生授课。另外就是学宫的教材也好,有人想来学宫购买教材回去学习,殿下看怎么办?”
魏申顿时一愣,怎么忘了这样一件可以创收的事情。于是,马上对孟轲说道:“夫子,你马上在学宫开辟一间屋子,专门来出售学宫的教材,但是不得出售数学教材。还有那些经史子集等著作,都可以拿来出售。吩咐印刷厂多印一些,反正那些书的版都是雕刻好的。出售书籍得到的钱,要专人负责,计入学宫营收。”
“夫子,另外选拔二十名出色的学员,相国张仪需要一些基层官吏,让他们下月初找相国去报道,由相国来安排。”魏申又吩咐到。
“好的,殿下,这些人终于可以学以致用了,我下去马上去安排。”孟轲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可以立刻受到重用感到十分高兴。
孟子过去周游列国,拜见了许多国君,却始终不得重用,现在自己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供不应求,不免有些唏嘘。
魏申不清楚孟子的心中想什么,但是对孟子的成果还是极为满意的。这个时代,读过书识字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这样即使有好的政策,在执行起来也非常困难。加上过去读书识字的大都是贵族子弟,让他们做基层的官吏还不乐意。现在的学宫有意识的招收了一些平民子弟,大大充实了底层官吏的不足。
另外,魏申还把招生作为军功奖励,如果有人立了军功,按照贡献也可以选择让家中子弟到学宫读书,也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同时也大大刺激了一些人作战的激情。
魏申最后勉励了一番孟子后,才离开学宫。
······
“大捷,前方大捷,公孙衍将军大捷。”
一个月后的某天黎明,一队疲惫不堪却依然兴奋的魏武卒来到大梁城门下高呼。
“开城。”大梁守门军官验明来者身份后,下令开城。
城门刚刚打开一个缝隙,这队人马便挤进城门,然后纵马向王宫飞驰而去。一边跑一边高呼“大捷,前方大捷,公孙衍将军大捷。”
整个大梁都被这喊声惊醒了。
魏申亲自接见了前线回来的传令兵。
一会儿,好久没有露面的魏惠王也抱着病体出现在王宫里,这时的魏惠王,哪里还看的出一丝病态,虽然他拿着战报的手还有些颤抖。
“大王威武,将士用命,臣有幸不辱使命,连克赵国平邑、新城等地,赵军大将赵护部被击溃后逃走,俘获韩军统帅韩举等人。······”
“终于遂了父亲的心愿。”望着激动的魏惠王,魏申心中默默想着。
“重赏,自将军到士卒,所以参战将士全部重赏。”魏惠王兴奋的喊着。
······
与大梁城中的欢腾截然相反的是赵国邯郸城中,年轻的赵侯赵雍满眼通红的坐在座位上,倔强的头颅依然高高昂起,嘴中在大叫着,旁边是相国肥义在低声劝着。一会儿,赵雍渐渐安静下来了,低下了头沉默着。
“割地议和,相国拜托您了。”沉默了好久的赵雍开口说道。
“诺,君上保重身体要紧。我们先议和,再积蓄力量,传统旗鼓,报今日之仇。”相国肥义说道。
年轻的赵雍抬起头来,愤怒的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猛地拔出佩剑,斜指穹隆,铿锵有力的一字一句的说道:
“我要穿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