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公孙衍归魏 - 大魏世家 - 箕山之志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魏世家 >

第62章公孙衍归魏

魏申进行军队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魏国又迎来了一个重要人物的回归。

公孙衍在秦国此时的官职是左庶长,爵位为大良造。

先说公孙衍的爵位,这个爵位等级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奖励军功,而就是这一具有鲜明秦国特色的军功爵位制度,成为了秦军战斗力主要来源,在作战中使得秦军士气高昂,所向披靡。

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一共分为二十级,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的官和爵是不分的,大概第十六级大上造(或称为大良造)以下,既是爵位名称又是官职名称。

公孙衍凭借军功一路升到大良造的爵位,后来秦王也学习其他诸侯设置相位,公孙衍就想呀。这个相国之位怎么样也该是自己的。

但是秦王却任命了樛游来担任秦国的第一位相国,公孙衍看了看,人家樛游在秦国的资历却是不是自己所能相比的,于是也只好按下这个心思。

公元前328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十年,相国樛游因病去世,秦国相国之位再一次出现空缺,公孙衍又眼巴巴的看着,但是,公孙衍又一次与相国之位擦肩而过。

原本的历史秦国第一任相国是樛游,樛游去世后是张仪,张仪之后则是乐池。

现在由于魏申的乱入,导致张仪没有能够仕秦,同时乐池也因为魏申的缘故留在了中山国,等候时机秘密谋划。

但是,就是这样秦王仍然没有拜公孙衍为相国,而是拜来自齐国的纵横家陈轸做了相国,这个陈轸还真不是个简单人物,特别喜欢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化解困局,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成语都是出自陈轸的言谈。

看着后来的陈轸做了相国,满怀希望的公孙衍内心顿时不通达了。

不通达怎么办?公孙衍愤而离开秦国,回到自己的祖国魏国,来看看有没有机会。

听说公孙衍回来了,魏申的心里马上开始回忆公孙衍与张仪的斗争。

人们都认为苏秦张仪是同一时代的人,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就是为了防止强国的兼并,把弱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张仪则推行连横,就是一个强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简单说就是侍奉一个强国作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但是真实情况却是苏秦比张仪要小上二十多岁,那么在战国舞台上和张仪斗智斗勇的人物是哪一个呢?

没错,就是公孙衍,战国时代一个同样杰出的纵横家。

历史上的张仪和公孙衍都同时在秦国共事国,结果是秦王更看重张仪,公孙衍被排挤出走。

魏申担心张仪和公孙衍两人在魏国如果同样相争,损失哪一个人才都会是大的损失。

魏申于是找张仪到府中议事,并且对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部落首领叫阿豺,他有二十个儿子,都非常勇武。一天,阿豺把他们召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当他的儿子们把箭拿来后,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

又过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阿延说:“你也拿一支箭把它折断。”他的弟弟拿起箭来,毫不费力地就把箭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这下子阿利竭尽全力,弄得脸红脖子粗,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这才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

张仪笑了起来:“太子殿下请放心,您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

魏申也笑了:“相国看着安排。”

张仪接着说:“太子殿下,要是放在以前,也许我会担心公孙衍会影响我的地位。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上次和太子殿下谈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相国请讲。”魏申说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张仪的神色有些庄重起来,“我的目光早已不局限于诸侯相争,我要协助殿下一起去征服星辰大海。恐怕公孙衍的眼光和以前的我一样吧。”

······

第二天,张仪上朝,向魏惠王举荐公孙衍为魏国大将军,总领魏国军务,负责魏武卒的训练和国土防御。

公孙衍在秦国的爵位已经做到最高,本来心里就担心在魏国如果得不到重用,就去韩国碰碰运气。现在到了魏国一看,相国张仪亲自举荐自己做大将军。还有就是魏惠王本来已经退居二线,国事靠给太子魏申监国,但是仍然上朝接见自己,并当堂任命职位,心中不仅大定,决心留在魏国,做一番成就。

看到公孙衍愉快的接下大将军的任命,魏申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又一个顶级人才留在魏国了。

说起来魏国在战国首先推行变法,是第一个崛起的诸侯。同时产生了战国时期人们公认的最多的顶级人才,要是这些人才都留在魏国,还真的不会再有秦国什么事。

作为第一个称霸战国的诸侯,魏文侯因为礼贤下士从而招揽了大批人才。但是到了魏武侯当政后,选拔人才的策略政策发生了改变,魏武侯比较注重门第,结果就是贵族出身的人才在魏国占了上风,其结果就是导致大量平民出身的人才很难有出头之日,同时也使得外来人才难以站得住脚。

到了魏惠王的时候,注重门第的人才政策并没有改变,导致最后魏国竟然成了其他诸侯国,尤其是秦国的人才培养基地。

史上魏国流失的顶级人才,让魏申最痛心的就有九位之多:一人奔楚,一人入齐,一人赴燕,六人入秦。

第一个就是吴起,魏武侯吴起受到排挤弃魏奔楚,对魏国就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魏申经常想,如果让吴起多在魏国呆几年,说不定早把秦国揍趴下了。

再就是孙膑入齐,造成了齐魏桂玲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的惨败。

乐毅赴燕,在以后的伐齐之战中连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而最不可饶恕的就是历史上六个进入秦国的人才。

他们分别是商鞅、张仪、公孙衍、魏章、范雎、尉缭。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国的衰败竟然和它流失的这些人才有莫大的关系。

过去的已然过去,成为不可逆的昨天。

魏申决心抓住未来,让剩下的这些人一定留在魏国,今后为魏国的崛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