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布局还是发生了(二) - 1926之崛起 - 深蓝2000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1926之崛起 >

第四百二十九章布局还是发生了(二)

第四百二十九章布局还是发生了(二)

不过,石友三这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暂时还离不开张学良。他知道,蒋介石对他反复脱离中央已经厌烦,甚至也看透了他永远不会真心归顺南京中央政府,早想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他没有一个蒋介石也要顾忌的靠山在,那他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可这样的靠山可不好找啊

他的好大哥韩复榘自然不会害他,可韩复榘也在蒋介石的手下,在山东的脚跟也还没有站稳,羽翼也还没有丰满,还需要看蒋介石的脸色行事,帮不上他大忙。况且他的这个大哥在蒋介石那里分量还不够,要保住他和他的部队,是有其心,无其力。

再有就是在太原的宋哲武了。只是宋哲武虽然可以保住他的命,却要夺去他的部队,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可是他的命根子啊。而且,除了冯玉祥和韩复榘,他石友三是不会甘心俯首听命与任何人的,不要说是宋哲武,就是韩复榘也不行。

就在石友三思虑着要如何脱离张学良,寻找一个足以保护他安全的强大靠山时,5月,汪精卫、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另行组织国民政府,特派李汉魂到顺德,委任石友三为中央委员委员和第五集团军总司令,要他趁蒋介石在江西刚刚打败仗的有利时机,沿津浦路南下浦口,陈济棠和李宗仁则先进击武汉,再沿江而下,和他会攻南京。

李汉魂的到来让石友三大喜过望,他虽然不会傻到仅凭汪精卫和李宗仁、陈济棠的名头,就敢再次冒着极大的风险撸蒋介石的虎须,可是石友三却对这个时机很感兴趣。

石友三对占不占南京可没什么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把张学良赶出关去,独自占领河北这块宝地,将晋、冀、鲁连成一片,和晋绥军、宋哲元、孙殿英,再加上他大哥韩复榘,甚至还可能包括宋哲武,互相依托,沉靡一气,让蒋介石拿他没有办法,甚至也是拿在华北的这些地方势力没有办法,他石友三就可以在河北安心做他的河北王了,等到羽翼丰满,再挥师南下不迟。

而现在就是一个绝好的时机,石友三自然不会相信就凭汪精卫和李宗仁、陈济棠几人,即使再加上他石友三,就可以把蒋介石从南京赶走。要知道,就是刚刚结束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再加上汪精卫和他李宗仁等一大批人,都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不过他倒是认为,蒋介石刚刚做好第三次围剿红军的准备,现在要他停止围剿红军,转而对付他石友三,那是绝无可能的。而且有汪精卫李宗仁、陈济棠这些人在广州一闹,蒋介石就是恨他石友三入骨,也没心思在这个时候来理他。

石友三很清楚,蒋介石之所以把北方交给张学良,完全是无奈之举,他就是想要集中精力和军力,去放手对付共产党。现在就是他石友三在北方闹翻了天,蒋介石也只会干瞪眼,拿他没有办法。等到蒋介石可以腾出手来的时候,他石友三已经在河北站住了脚,到那时,蒋介石大概也只好捏着鼻子默认这个事实了。

这个时候,也正是他石友三可以在北方放手施为的好机会。

虽然张学良在关内拥兵十万,可他石友三并不在乎,别人可以怕他张学良,他石友三可不怕。别看他石友三只有六万四千多人,他这些部队可都是当年西北军的绝对主力,不要说是战斗力从来就没有强过的东北军,就是十万中央军精锐,他石友三也敢和他们放对。

十万所谓的东北军精锐,石友三是绝对没有放在眼里的,他依附张学良,仅仅是想找一个保护伞,好让蒋介石不能编遣他的部队,借机削弱和吞并了。只要他大哥韩复榘、宋哲武,还有晋绥军和宋哲元的那几万西北军残部不给他添麻烦,帮助他牵制一下河南的中央军,短时间内把东北军赶出关去,他是有绝对把握的。

对于在北方的这几股势力,石友三很有把握他们都不会找自己的麻烦。因为,如果他石友三把张学良赶出关去,少了一个碍手碍脚的“婆婆”,那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

他大哥韩复榘就不必说了,宋哲武和徐永昌对于少一个在北平指手画脚的张学良,那是绝无不高兴的道理。而宋哲元、孙殿英等人和他有同门之谊,只要许给他们足够的好处,拉他们一起干也很有可能。

果然,派去晋绥军联络的藏伯风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徐永昌和杨爱源虽然表示绝不插手石友三和张学良的事情,可是在晋绥军中很有影响力的孙楚已经串联了许多晋绥军将领,答应在石友三起兵后助战,条件是赶走张学良后,河北要有晋绥军一份。另外,孙殿英也同意出兵响应。

不过,让石友三有些意外的是,宋哲武和宋哲元却都明确表示反对。

宋哲元表示,“西北军就剩下二十九军这点骨血了,他是不会让二十九军和石友三一起胡闹的,否则对不起冯老总”。宋哲元这句话,差点没把石友三的鼻子气歪了,就好像只有宋哲元的那些残兵败将是出身西北军,他石友三的部队不是出身西北军似的。

不过,生气归生气,他还不能和宋哲元翻脸,虽然宋哲元不跟他干,可也暗示不会和他为难。

少了一个二十九军,石友三倒并不在意,只要他不和自己对着干就行。

不过宋哲武的态度就让石友三很惊讶了。

宋哲武不仅当面狠狠地斥责了藏伯风,还让藏伯风转告他石友三,不要和日本人勾搭,更不要听信日本人的鼓动,否则绝没有好下场。

宋哲武这番话,可是着实吓了石友三一跳,和日本人的事情,宋哲武怎么会知道?

原来,石友三从沈阳回到顺德后,深感蒋介石不会轻易放过他,甚至张学良这个保护伞也未必牢靠,什么也比不得自己手上有支精锐大军更可靠,于是命令毕广恒带着现款去天津,暗中找在天津的外国洋行购买军火。

毕广恒在天津和日本洋行谈得很好,没有费什么周折,对方很爽快地就同意卖给他军火,双方约定第二天商谈具体数量、种类和价格。

可让毕广恒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和他见面的并不是那个日本洋行经理,而是一个自称是土肥原贤二的关东军代表,这让毕广恒很奇怪。

土肥原贤二看似很了解石友三的处境,所以并没有和毕广恒转弯抹角地兜圈子,而是开门见山地告诉毕广恒,日本关东军愿意支持石友三掌握河北,也可以免费为其提供军火,条件就是石友三必须在八月以前,在河北攻击张学良的东北军。

另外,土肥原还告诉毕广恒,要他转告石友三,“在大连的阎锡山很快就要返回山西了,石友三不要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毕广恒不知道,这个自称土肥原贤二的人,就是这是刚刚上任的关东军驻天津特务机关长,不过有人免费为他们提供军火,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不过,这件事他毕广恒可做不了主,于是急忙赶回顺德向石友三汇报。

关东军愿意提供军火帮助他和张学良开战,明显就是日本人要在东北有所图谋,不过这可不关他石友三什么事,有了日本人提供的武器弹药,他就可以扩充部队,增加实力,也正好实现他夺取河北的目的。

而且,既然还被南京政府通缉的阎锡山敢回到山西,那说明阎锡山也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持,阎锡山这是有恃无恐了,只要阎锡山一回去,那他也就有了晋绥军的支持。

想到这些,石友三立刻要毕广恒连夜赶回天津,答应土肥原贤二的所有要求,尽快商谈提供武器的时间、数量。

因为天津是在东北军的控制之下,想要从天津大规模偷运军火,不被张学良知道不太可能,为了保密,双方商定,土肥原先送给石友三步枪5000支和若干弹药,由石友三分批偷偷运回顺德,待石友三占领天津后,再大量武装石友三的部队。

可是这件事宋哲武怎么会知道呢?知道这件事的除了自己和毕广恒,再就是自己的几个心腹亲信,能是谁走漏了消息呢?

思来想去,除了毕广恒,那几个心腹可都是他一手带起来的,是在一起二十来年的老兄弟,这些人是绝不会把自己勾结日本人的消息散布出去的,唯一可疑的人只有毕广恒,石友三立刻招来毕广恒询问。

毕广恒也是长春人,是石友三在粮店当学徒时的少主,正是毕广恒看石友三激灵有为,才资助石友三到长春东关龙王庙小学读书,成为商震的学生的。也正因为石友三读过书,所以石友三也才受冯玉祥看重,很快便被冯玉祥提拔重用。

在石友三在西北军中崭露头角后,也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毕广恒,就变卖资产,前来追随石友三,一直在石友三这里做总参议。

可以说,毕广恒对石友三有大恩。只是石友三天生狐疑,只要他认为有人妨碍或危害他的利益,那就不会再管他是什么人,他都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绝不会留情。

毕广恒这些年来,以深知石友三的为人,见石友三脸色阴沉,急忙打起精神小心应对,深怕那句话触怒了这个心狠手辣的煞神。

虽然石友三不好明说,但毕广恒还是从石友三的话中听明白了,石友三这是在怀疑他把石友三和日本人有来往的事情给泄露了,不由在心里暗暗叹息一声,很后悔自己跟错了人。

他的好友藏伯风可是告诉他,藏伯风在太原见到了贾景德和赵丕廉,这两人现在都极得宋哲武信任。

据藏伯风说,贾景德现在就是宋哲武治下的文官之首,就连薛笃弼都得了一个绥远政务厅长的位子。

藏伯风这次和他们见面,贾景德到没有多说什么,可心直口快的赵丕廉直接就邀请藏伯风留在太原,甚至还要藏伯风转告他毕广恒,说石友三一旦反张,必败无疑,他受宋哲武之命,邀请毕广恒和藏伯风两人来太原做事。

这件事,藏伯风自然不敢告诉石友三,否则以石友三那狐疑的性格,恐怕找个机会就会杀了他们两人。

毕广恒不管心里怎么想,可是面上却不敢表露出丝毫的不满,小心地替自己开脱。

“总指挥,我们和日本人的事,宋哲武是绝不会知道的。如果宋哲武知道真相,恐怕他早就告诉张学良了,日本人给我们的那五千支步枪,也不会到我们手里,在天津就会被张学良扣了。我猜,这个宋哲武就是天津人,他在那里一定还有很多关系和眼线,也许是我去日本洋行被他们知道了,或者是日本洋行那里不小心把消息泄露了?他才怀疑我们和日本人有来往?”

石友三仔细想想也是,毕广恒只是中原大战前,在太原和宋哲武见过面,他怎么会和宋哲武有关系呢?还是自己有些多疑了。

石友三不禁有些后悔怀疑毕广恒,只好转换话题,又随便问了几句日本人的情况完事。

石友三虽然不再提这件事,可是毕广恒却因为这件事对石友三心灰意冷,越想越不是滋味,只好找好友藏伯风,两人借酒消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