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城里求学的日子(2)
第9章城里求学的日子(2)
周一早上,我把日记本交了上去。第一二节课是数学老师的,第三节课便是语文课。芭比老师一进来就黑着一张脸:“楚门子升,你给我站起来!”我鼓起勇气偷瞄了一眼“芭比”。她正恶狠狠地盯着我。我的身体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随后低下头,等待暴风雨的到来。“芭比”很快冲到我身旁,手指着我耷拉着的脑袋:“你今天就回家,叫你家长给你转学。你对我有这么大的意见,怎么不自己转到其他班啊?你对老师有这么高的要求,我可不敢教啊。辛辛苦苦地教你们,你还敢有这么多意见!忘恩负义!白眼狼!”
惨了,要是请家长,肯定又是一顿打骂。我父亲的原则是:老师一定是没有错的,错的一定是我。我一下子被吓哭了,辩解道:“是你让我们写对你的意见,我才写的嘛,呜呜呜……”
“哭,哭,又哭。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平时次次压堂,连课间10分钟都舍不得的芭比老师,把这一节课全放在了对我的批判上。这40分钟,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一段深深的阴影。我站着哭了整整一节课,生怕她又让我请家长,转学。
回到家里,我一个字也不敢对父亲说。因为按父亲的逻辑,这一定是我错了。因为老师是像神一样光辉伟大且完美的人。
从此以后,我的厄运接连不断。芭比老师对我的声讨如家常便饭。我偶尔小心翼翼地试过几次,想把这些事情告诉父亲,试探性地说,芭比老师又怎么样,打哪个学生了。可刚说不了几句,就会被父亲给堵上:“老师肯定是为你们好。这样做是恨铁不成钢。不要一天到晚把心思放在这些事情上,好好学习才是你的事。”
小小的年纪,我就承受了老师、父母两方的压力,在夹缝中求生存,找不到人说话,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我的童年就是这样的孤独和苦闷,并且痛苦是没有止境的。在这个年纪,我常常对着作文书发呆。在书里,篇篇文章都是描写了金色的童年,可以和家人亲密无间地去玩耍,庆祝生日,又能轻轻松松地做游戏。书里的一切离我都很远,我甚至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我好累!
“为什么我的童年是黑色的?”我常常问自己。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试着用小刀刺向自己的肚子。很疼,很疼,嘣的一声,刀掉在地上。我哭了,趴在地上,痛哭了。可是没有人关心我,安慰我。
同样,我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心里的焦虑,更不敢把这些事告诉父母。因为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不会是安慰与同情,只会是无情的永恒的强力压制。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皮肉上的伤很快就能好,可划在心底的伤,却可能一生都好不了。
5.4童年及健康心理形成
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便是童年。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没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处在一个时刻制造焦虑的环境中,让人感到孤立和无助,那么,这样的人成年后,往往内心是胆怯、自卑的。为了掩盖这种内心世界,他们有三种方式:
1.接近人群
他们以一种展示自己的无助与不幸的方式,来求得同情与帮助。让他人帮助自己承担责任。在得到帮助与同情后,可以从焦虑和不安中暂时解脱出来。但这种帮助却是单方面的。从内心中,他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弱者,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他应该得到帮助。
人际关系的长期稳定建立在双方互惠的基础上。这大概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需要长期帮助的人却得不到这种稳定的帮助,而一些报纸上出现的新闻中的弱者,却可以得到很多的救援。
新闻是时效性的,在短时间内,给予帮助,这是大部分人能做到的。但那种长期单方向的索取,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2.反对人群
第一种是靠近人群,以此来得到帮助。而第二种方式,则恰恰与第一种相反。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里感到焦虑和不安,渐渐地发现用敌意的方式和攻击可以让自己的不安全感和不适得到补偿。
在他们的心里,认为每个人对他们都是恶意的。他们信奉强势原则,坚持先下手为强。身边的人对这种人的评价就是:不好相处,神经质,始终怀有恶意。这种人的内心实际是孤独、痛苦与彷徨的。
3.离开人群
第三种,不同于前两种。他们不会故意示弱去讨好他人,也不会敌意地去攻击他人,而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焦虑。
渐渐地,他会发现,哪怕在自己的这个小空间里,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与不安。一个人过分地追求独立和自给自足,脱离了社会,回避了情、爱、性,以避免情感触动自己童年的不幸。
这样的心情是不稳定的,内心是孤独的。
请大家想一下猴。一群猴聚在一起,各司其职。猴王占有最多的资源,但是,他有最强壮的身体,负责保护猴群。母猴负责照顾小猴和繁殖延续,其他公猴采集食物。这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的祖先也是如此,从基因里就深深地含着伙伴、合作、群体这些概念。所以,人就是一个社会型的动物,不应该孤立出来。要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去应付社会中各种复杂的挑战,这才算是健全的人格。
在中国的《三字经》前篇就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到了现代,新版的《三字经》则改为:人之初,如玉璞。而韩非子的观点则是人性本恶。
人刚刚出生时,是不是真的如一张白纸呢?人的性格和价值倾向是否完全由后天的环境所决定的呢?现代科学做过这种调查,双胞胎有两种,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同卵双生的两个人具有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生的基因却不一样。
首先,我们考查,两种双胞胎都在同一环境下生活而形成的人格,而双胞胎的年龄是相同的,这就排除了年龄对人格的影响。
科学家们设定了利他、共情、照顾别人、攻击性、果断性等五个指标进行考评。
如果,同卵双生的相似度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则可以说明基因对人格有影响。
科学家经过计算后,得出成人的人格特质有40%是来自基因的遗传。
所以,当父母对你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时,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抱歉,我身上拥有的是你遗传给我的基因,而不是对方的父母。”
人类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才发展到现在的。对于群体、合作这一特性也自然深深地烙在了基因里。
在一个空旷而黑暗的环境里,害怕孤独,对自己力量的不自信,孤独者的焦虑度远远高于没有明显孤独感的人。孤独是抑郁症的最强大的诱因之一。违背本能的教导,会将内心压制到一个扭曲的状态。
5.5初尝友谊
我曾经尝试过友谊,也尝过友谊的快乐。
我尝试过和大家交朋友。在小学时,我曾经有过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也体味过友谊的味道。
成兰,是一个一头卷发的男生。他父母都是国税局的干部,家庭条件很好。这一年,老师调座位把我们调到一起。成兰和我很谈得来。每天课间休息,我们总是在一起玩。我们聊昨天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听说哪里又发现了外星人。叽叽喳喳,两个小孩子总是黏在一起,每天放学一起走到学校门口才分开。
过了几周,成兰说:“这周你到我家来玩吧,我家欢迎你。”“好啊!”我高兴地答应了。可说完,我马上就后悔了,因为父亲是不会允许我出去玩的。
我苦苦地哀求父母周日早一点从乡下回城里,让我到成兰家去。父亲答应了,可到了周日,却反悔了,怎么也不肯早一点走。
我失约了,成兰很生气,说我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不再和我交往。我小时候的一段友谊,就这样失去了。
5.6喜剧人生之喜剧之王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喜剧之王》,青春,励志,喜剧。电影没有什么大的场面,安静地叙述着故事,却让人百看不厌。或许在许多人的心里,抑郁症患者就是天生性格忧郁,什么都看到阴暗面,在自怨自艾中生活。
可是我要问:崔永元是如何患病的?可知道憨豆先生也曾患过抑郁症?
我天性开朗,具有极强的喜剧天赋,多年来自编自导自演了多个相声小品。在我11岁那一年,用了10分钟来自编自导自演了人生的第一个原创小品,至今回头来看,仍算得上经典。
小学四年级,在一个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开了一堂班会。所谓的班会就是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啥的,自己表演着自己想出来的节目。
这一天,我突然涌出神奇的灵感,我要演一个小品,那种很好笑的小品。在经过10分钟的沉思后,一个构思在我的脑中诞生了。我便叫同桌的小代同学和我搭档。
讲台即是舞台。舞台中一张课桌及一只鸡毛掸子便是道具。
小代扮演儿子,我扮演父亲。小小年纪,就知道占便宜,我真聪明啊。
小代上场了,吹着愉快的口哨,用右手敲开了虚拟的家门。我这个父亲,在家里准备好了饭菜。
小代说:“爸爸,我放学了。今天吃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