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暗流涌动 - 明末最狂太子,大明最后一个猛人 - 语帆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3章暗流涌动

自从朱慈烺与李自成谈判之后,这两日,北京城出乎意料地平静了下来。但很多人已经感受到这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譬如魏藻德,他早早地收拾好了家财,打算贿赂守城的士兵逃出城去,但很快被巡查的军官发现,当即是给赶了回去。

而那收受贿赂的士兵,也当即被军棍五十,革除出军。

朱慈烺早早地和蒋德璟、张缙彦等心腹大臣通了气,除此之外,朱慈烺还要把即将撤离的消息,告知给各个值得信赖的大臣。

蒋德璟听说此事之后,立刻就对朱慈烺说道:“殿下要南迁没有问题,想要将部分大臣留在京城也没什么,但老臣认为,京城之中,并非所有大臣都不堪大用。”

说着,蒋德璟拿出了一份名单,上面是朝中所有七品以上的大臣,长长的名单看得朱慈烺一阵眼花,连忙说:“此事就交给老师办了,只是一定要绝对保密,我会派锦衣军协助老师。”

南迁之事一旦泄密,京城一定会炸开锅,到时候,朱慈烺想走都难。

而锦衣军的前身是锦衣卫,虽然现在已经改编成军,但是其侦察能力摆在那里,但凡哪个文官有异动,必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毕竟,一些文官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是搅动舆论的能力,简直是让朱慈烺望尘莫及。

虽然朱慈烺没有工夫去看蒋德璟整理的名单,但是他自己心里却是有一杆秤,有一些人,是这次南迁必须要带走的,其中,左都御史李邦华和户部尚书方岳贡,是朱慈烺必须要带走的两个人。

李邦华先前曾担任过兵部尚书,但后来为奸人所害,被崇祯革职,后又调回了北京,先前曾经谏言崇祯南迁,因众多文官合力阻挠而未成。

历史上的李邦华,在北京城破之后,自缢于家中。

此人忠君爱国,而且其政务能力极强,可以说与蒋德璟不相上下,此等人才,朱慈烺必然不会任由他死在城内。

最关键的是,李邦华两袖清风,这些年清风军也渗透过李邦华的府邸,其清廉程度,就连徐明也啧啧称奇。

身为大明高官,李邦华家中的童仆不过三四人,存银不过五百两,可以说和王家彦一样,是大明官员中的一股清流。

至于方岳贡,此人更是奇才,如果不是其任职时间实在太晚,他甚至可以为大明再续上一两年,历史上,方岳贡担任户部尚书不久,也为大明殉国,自缢于家中。

更重要的是,与蒋德璟那个虚职尚书不同,方岳贡在陈演被抄家之后,是实打实的户部主事者,而蒋德璟则只是挂了一个户部尚书的头衔。

在大明的官职体系中,经常会有内阁成员兼任某部尚书的情况,但是这个阁老并不会真正去该部门中主事。

因此,作为实职尚书的方岳贡,脑子里装着的,是大明几乎全部的户籍、土地、屯田、漕运等方面的资料,如果把这个人丢了,那朱慈烺南迁之后,几乎就是两眼一抹黑,啥也不知道。

为了劝服这两人,朱慈烺亲自去了他们府中。

“参见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顾城防,特来拜访老臣,不知有何要事?”见到朱慈烺的到来,李邦华显得不冷不热,只是简简单单施了一礼,就把朱慈烺晾在一边。

一旁的徐明见到这一幕,心里顿时是有些怒意,刚想要上前斥责,却被朱慈烺给拦了下来。

朱慈烺环顾四周,只见李邦华家中可谓是家徒四壁,仅有的装饰品就是一只大花瓶,但那花瓶上此时已经落满了灰,看得出来许久没有人去碰过,反倒是放书的几案光亮如新,经常有人打扫。

“李大人之清廉,真是我朝模范。”朱慈烺轻叹道,“可惜朝中众臣,能够做到李大人这般的,不过寥寥几人。”

“太子殿下今日来找臣便是为了此事?”李邦华颇有些不悦道,“若仅仅是为了此事,城防紧急,太子殿下请回。”

见李邦华连他这个太子的面子都不给,朱慈烺心里非但不怒,反而更加惊喜,这种正直清廉的贤臣,正是他所需要的。

“今日来找李大人,是有一件要事通知。”

李邦华闻言道:“有何要事,殿下应该与圣上商议,而不是直接来寻老臣。”

“关于南迁。”

朱慈烺的话一出口,李邦华立刻就怔住了,但很快就摇了摇头道,“太子虽有明君之相,但毕竟年幼,朝堂之争,稚子难明。”

“南迁为何要通过朝堂,难道让那些贪腐成性的大明蛀虫来决断吗?”

原文在六#9@书/吧看!

“不然呢?”李邦华想不通,南迁这种大事,不经过大臣商议的话,还能怎么办。

如果自己偷偷打开城门逃跑,不仅在当时会成为千夫所指,还会在史册上遗臭万年。

北宋的徽宗,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不相瞒,朝中大臣党争严重,满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未曾为大明考虑过一丝一毫,这些蛀虫,都不应该存在于这世上。”

听到朱慈烺的话,李邦华不禁震惊道:“难道太子殿下是想要效仿太祖皇帝,将这些大臣全部杀掉不成,此事万万不可,如果这样的话,殿下必将为天下万民所唾弃。”

朱慈烺冷笑道:“是万民吗?恐怕只是一些地主和士大夫吧,是谁在欺压百姓,难道李大人看不出来么?”

李邦华不服道:“太子殿下所言不错,确实是这些官员在欺压百姓,但是太子殿下有所不知,百姓民智未开,极其容易受到蛊惑,到时候各地文人士子振臂一呼,恐怕大明江山将万劫不复,牵一发而动全身,殿下三思。”

沉吟半晌,朱慈烺突然说道:“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那么请问李大人,是要站在我这一边,还是要站在文官士子那一边?”

“这……”李邦华犹豫良久,忽而抬头问道,“敢问这是殿下自己的意思,还是陛下的意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