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收押李国桢
而此时的朱慈烺还不知道皇宫之中崇祯的心情如何,他正快马加鞭,打算重回五军营。骆养性的名单上大多是文官,那些文官的势力盘根错节,遍布整个江南江北,如果直接处决,那么整个大明必然烽烟四起。
到时候别说是南迁,朱慈烺恐怕会被乱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给除掉。
但是李国桢不一样,他不是文官集团的人,而是勋贵。
在重回五军营之前,王家彦又拉住了朱慈烺,他知道朱慈烺此去必然是要清洗京营,因此特地给了朱慈烺一份名单,上面是贪腐最为严重的军官,以及寥寥几个比较洁身自好的千户。
勋贵代表着李国桢在北京城外的其他地方,并没有那么盘根错节的势力,而且,勋贵和文官也并不对付,也正是这个原因,崇祯皇帝才会派王家彦驻在京营,名义上是协防,实际上是牵制李国桢。
而此时的李国桢对此毫不知情,他还和一众京营军官在盘算着,要怎样才能在京营士卒的遣散费上捞一笔,让自家的府库更加充盈。
当朱慈烺赶到五军营的时候,李国桢已经被徐明带着清风军的人逮捕,直到此时,李国桢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见到朱慈烺连忙求救。
“殿下,快告诉这些人,他们抓错人了,我是襄城伯,是京营的总督。”
“住口!我奉太子军令,抓的就是你这个乱臣贼子。”徐明狠狠踢了李国桢一脚,立即让李国桢痛得倒吸一口凉气。
“乱臣贼子?”李国桢气急道,“太子殿下,莫非这些人真的是你派来的不成?”
“殿下,襄城伯为大明尽忠竭力,深得军民爱戴,太子殿下这么做,难道不怕激起兵变么!”一名军官厉声叫道,“此事末将一定会禀告圣上,让圣上来定夺。”
“没错,殿下完全没有决断此事的权力。”
“王家彦,是不是你这狗官对太子殿下说了什么!”
一众军官呵斥怒骂,矛头都指向了朱慈烺和王家彦,他们并不清楚朱慈烺刚才已经血洗了骆家,还以为朱慈烺根本没有胆量动他们。
“襄城伯为大明尽忠?”朱慈烺拿出了袖中的账册,翻开其中一页讽刺道,“那请襄城伯说说,崇祯十六年六月,你托骆养性运送了五千支火铳、一万把弓箭出城,而且,交易的对象是建虏。”
“崇祯十六年九月,襄城伯又送出去了粮草、兵器甚至还包括了一千副铠甲。”
……
李国桢听着朱慈烺的话,脸色越来越白,最后大声道:“这是诬赖,是赤裸裸的诬赖,骆养性在哪里,我要和他对质,我要面见圣上。”
见李国桢这么说,朱慈烺冷笑道:“骆养性已经被本王给处决了,不过,你可以面见圣上,徐明,你带着这个账册和襄城伯进宫,让圣上看看,此人是如何忠君爱国的!”
李国桢很快被带走,而大营当中的其他军官,此时都是战战兢兢一言不发,他们虽然每天想的是如何给自己多捞点钱,但是给建虏暗中输送武器,这种事情他们是想都不敢想。
“殿下,这些人如何处置。”一名清风军的军官低声问朱慈烺,他是清风军中数一数二的骁将,名为张胜。
“名单上的人全部拿下。”朱慈烺将王家彦给他的贪腐名单给了张胜,顷刻之间,军营之中就少了十余人。
其他人见到这一幕,不由得更加惶恐,一时之间大气都不敢出。
“按照大明律法,你们跟着李国桢那么长时间,难免会和他有些牵连,不过圣上有好生之德,且先寄下你们这颗人头,继续统领京营,两天之内好好把京营的事办好了,算你们戴罪立功。”
“多谢太子不杀之恩。”众多军官纷纷叩首,心中庆幸自己捡回来一条命。
朱慈烺摇了摇头,京营军官这些年来贪墨的银两绝对不在少数,但如果都杀了,那么京营这些天就完全没有人可以统领,朱慈烺并不想让自己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如果这些军官日后收手,戴罪立功,朱慈烺可以既往不咎,但如果还是不知好歹,那也不要以为朱慈烺是什么软柿子。
“李玉廷何在?”朱慈烺拿出王家彦给他的推荐名单,点出了其中一人。
李玉廷是京营当中一个千户,其他千户治下大多百人不到,其他的名额都是用来吃空饷的,而李玉廷的手下,却是足足有七百人之多。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虽然只有七百人,但是李玉廷本人却是从来没有做过吃空饷的事,多出来的三百饷额,全部都被李国桢和其他指挥给吃掉了。
“末将在。”李玉廷站了出来,虽然还被两个军士捆着双手,但他依然努力直起腰杆,认为自己问心无愧。
“将李将军放开。”朱慈烺立刻下令,亲手将绳子解开,轻声劝抚道,“李将军在京营当中出淤泥而不染,这些年来不容易啊。”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而已。”李玉廷朗声回答,但鼻子却是有些发酸,他今年已经五十好几,家里却依然只有薄田二十几亩,堂堂一个千户,连多几个仆人都雇不起,甚至还要用自己的俸禄去贴补手下的士卒。
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同僚讥笑李玉廷,连李玉廷的家人都不理解他,认为他是死脑筋,而现在,李玉廷终于是得到了认可,而且,认可他的是大明的储君,当今监国的太子殿下。
李玉廷当即是在心中认定了,此生必当忠于太子殿下,即使是前方是刀山火海,也当在所不辞。
“李国桢送入宫中伏法,裁撤京营的事情,就交给李将军了。”
朱慈烺让李玉廷顶替了李国桢的位置,又是点出了京营之中其他几个贪腐并不严重的军官,勉励了他们一番,才是准备策马回宫。
然而让朱慈烺没有想到的是,他还没到皇宫,就看到皇城门口乌泱泱跪倒了一大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