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八喋血喜申卫3 - 正德五十年 - 竹下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正德五十年 >

三三八喋血喜申卫3

方阵开始慢慢的散开,随着队列的展开,鼓声越发响亮,在急如雨点响若雷鸣的鼓声中,明军开始慢慢突进,明军将领们纷纷跨上马,在亲卫的护卫下,前去指挥自己的部队。

阿敏沉着的发布着命令:“床子弩准备!”

士卒们将床子弩拉开,又是上了大箭。

“拔刀!”

阵前的明军将领纷纷下达了命令。

此时已经是上午最热的时候,正是盛夏,毒辣辣的阳光洒了下来,照在人的身上,大明士卒已经全部拔出了腰间的钢刀,高高举起。

阳光洒在雪亮的刀刃上,反射过去。

喜申卫坐北朝南,明军从南往北攻,所以钢刀上反射的阳光,立刻是照到了喜申卫的城楼上,若是一道两道还好些,无数道亮光一起照过来,城墙上的女真将士立刻感觉到面前只有白晃晃的一片。眼中一阵刺痛,不由自主的便是流下泪来,什么都看不到了。

这一刻,不知道多少女真士卒都是捂着眼睛流泪。

城墙之上,痛苦的叫声响成一片。

阿敏大惊,没想到明军还有这一手,他眼睛也被照的一阵刺痛,但是他还是强忍着眼中的痛苦,大声命令道:“听我号令,床子弩发射,发射!”

按照他的推断…现在明军肯定已经是接近到了千米之内了。

他不住下令,他身边的几十个亲兵也随着他的命令,大声再向其余的将领和士兵转达,一声声军令不停的飞快传达…使得城头女真因为突然局面的变化而乱掉的军心稍微稳定了下来。听到他的命令,床子弩的操控手们本能的便发射了。

上百根弩箭向着城下射去,这一次面对着明军的密集战阵,床子弩立刻就展现出了这个时代作为巨弩巅峰的巨大威力。

有人被整根巨弩穿透,在胸口砸出来一个人头大小的血窟窿…狠狠的钉在地上;有人被击中了脑袋上,整个大好头颅就像是被一脚踩爆的烂西瓜一样…立刻粉碎,雪白的脑浆和着鲜红的血水,四处〖激〗射而出;还有人被击中了大腿,大腿立刻就是被打成了两截,整个人躺在地上,血流如注,一时不得死,又无力挣脱…只得在血水中发出一声声凄历的叫喊。

而阵型密集所带来的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往往这巨弩在射穿了一个人之后,余势未竭…又是狠狠的打在身后人的胸膛脑袋上,又是造成杀伤。

床子弩,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中原五十年战场上军事器械发展的一个巅峰,自从宋朝时候发明了这种巨弩之后,就一直是战场上最具有威慑力的武器。它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了初期的火炮,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火药武器的普及和发展。

大明朝自从废止火器以来,便是开始大量制造各种强弓巨弩,其中床子弩就是一个发展的重点。这数十年中…大明朝兵部的军器局也不知道制造了多少床子弩,布置在了北至喜申卫,南到安南,西到哈密卫的大明边陲的各个坚城要塞之上。这些巨弩,对于周遭的恶邻们,是一个极大的威慑和威胁。

床弩制作对于技巧的要求相当的高…而且需要的材料也是要精挑细选的,更是需要极有经验的老匠人主持才能制造好,而这些因素,周围这些国家一个都不具备。所以他们都没有这等战争机械,若是攻城,每次都会在远程被大明压制,造成大量的杀伤。

但是今天,大明朝制作的床子弩,却是被用在了自己人身上。

床子弩不停的击发,鲜血四溅,惨叫声声。

而这时候,随着明军阵营中出现死伤,反光就变得不是那么密集,再加上女真将士们这一会让的功夫,也是适应了许多,现下又是能看的真切下面的明军士卒了。

但是总体来说,明军的目的达到了,因为他们利用女真军无法视物的这一段时间,已经是成功逼近到了二百步左右。

这里,床子弩起到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阿敏丝毫不慌乱,高声命令道:“踏张弩,准备!”

踏张弩,是大明朝制作的另外一种利器,无论是守城还是野战,都是极为的便利。

这种弩,是单人使用弩箭的一种,和神臂弩类似,不过力道比神臂弩大了很多,在史籍中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蹶张弩。

大明《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这是单人能够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弩,再要是大的话,就是多人使用的,用车架固定,绞索拉开的巨弩了,比如说床子弩。

踏弩至少在战国末期就已出现,秦军曾经大规模的装备踏弩,一个军队之所以能够强大,除了要有绝强的战法,还必须要有一种威力大的新型武器作为辅助。

战国时期天下好弩都出自韩国,就像是历史上的那些名刀名剑一样,巨弩也有不少是很有名的,不如说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等强弩,皆射600步外!六百步,便是一千数百米,要知道,这可是单人使用的弩!这样的射程,几乎和现代步枪相差无几了!

这些有名的弩,都是踏张弩。

汉代的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最常用的是六石弩。最初弓弩手用臂开弩,称臂张弩。以后有蹶张弩,用一脚开弩;后来又有踏弩,用双脚开弩。蹶张弩五石以上石,腰开弩七石以上。

踏张弩的弓力大约在三百斤上下,比神臂弩大一些,射程也更远一些…有效射程达到了二百步。明季,一步五尺,一尺约等于后世的零点三二米,二百步…也就是三百二十米。

不过踏张弩的威力如此之大,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发射时候,必须手足齐用才行。

等待明军稍稍近了一些,差不多到了二百步外之后,阿敏下了命令:“踏张弩,发射!”

女真士兵们动作起来…他们站在城墙垛口上,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然后扣动了机括。

喜申卫中,这样的脚踏弩…足足有五百张之多。

一时间,无数的箭矢在半空中发出尖利地巨啸,铺天盖日,向着越来越近地明军射去。

“举盾!”明军将领们嘶声喊叫着,士卒们都是举起了左手拿着的盾牌。

无数的盾牌瞬间构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防线。

但是踏张弩带来的力量,不是盾牌可以轻易抵挡的。

数百支弩箭狠狠的钉进了明军的阵列之中,顿时,就在这一瞬间,整个明军的前排将士,好象被一支看不见的巨手按住了一般…齐涮涮地趴伏在地。尖锐的弩箭从他们的斜上方射来,以一个无法抵挡的角度和巨大的力道,狠狠的刺穿了他们身上的棉甲,将他们的身体刺穿。鲜血四处飞溅,在巨大的力道作用下,弩箭又是带着他们的身体贯到了地上…尖锐的箭尖甚至钉进了地里。

就像是被齐齐割倒的一茬儿麦子,这些士兵重重的砸在地上,激起了一片尘土飞扬,但是下一刻,尘土就消失不见了,因为地面,已经完全被鲜血给浸湿了。

因为要攻城的原因,一次性投入的军队数量少了毫无用处,只能是送给敌人去杀,而投入的人多了,则不可避免的阵型就要变得密集起来。城头上洒下来的密集箭雨对速度迟缓而又密集阵型的步兵团队,却是起到了极大的杀伤做用。

只是城下地这支军队,却是大明朝的京卫,是整个大明朝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士卒,而这六个卫六万九千人,更是京卫中的佼佼者。历次边境有敌情,国内有叛乱,都是他们出征平叛,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见惯了鲜血和死亡。袍泽的死亡,鲜血的四溅,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震摄做用。

他们脚步不停,一直向前,同伴倒下,阵列中出现了缺口,后面的人就默然向前,顶替了对方的位置。哪怕是身上中箭,只要伤的不重,并没有危及生命和影响前进,这些军人也会咬着牙折断箭杆,继续踏步向前。

明军的精良装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为京卫,天子亲军,他们得到了各方面的优先供应,有着整个大明朝最为精锐的制式装备——当然,那些世代大将勋戚的家将不算在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穿着厚厚的三层泡钉棉甲,虽然大夏天的穿着厚厚的棉甲已经是把他们给热得汗流浃背,但是跟保命比起来,热一点儿也就不算是什么了。他们手中拿着的盾牌都是那种大约有一尺半直径的小圆盾,是用厚实的榆木制成的,外边包裹着一层大约三分厚度铁板。

虽然并不能完全挡住弩箭,但是棉甲和圆盾,多少也可以阻挡一下弩箭,至少可以减少一下伤亡。

在这一轮踏张弩的齐射中,明军至少战死了三百人以上,若是只穿着胖袄,没有盾牌的一般内地卫所军,估计这个数字会上升到五百左又是经历了三轮射击,在付出了千余人死亡的代价之后,明军终于逼近到了距离城墙只有三十步的距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