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长安夜校
有关年后的计划柳苏和李世民讨论许久,经济是首位,首先要抓住各地经济发展,要保证各地百姓能吃饱穿暖,其次就是读书问题。
现在教学模式还是百姓自己为主,孩童都是集中蒙学,然而这时长安周围的情况,在李世民柳苏顾及不到的地方,一个村庄中能读书识字的人不超过五指之数。
一个读书人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荣耀,有家境殷实的都是全家供养一个学子,为了就是让学子出人头地。
“小苏,你看不如我在各地建个学堂如何?”
李世民想到长安大学给他带来的利益,他是院长,学子走出校门挂的名字就是他的门徒,孔子有门徒千万,他李世民也不差。他需要名声,也需要百姓,能够读书有知识的百姓更加需要。
柳苏沉默,办学校的代价恐怕在啃着包子的李世民眼中还未遇见,世家虽然倒了,根基还在,散落在各地的世家子弟把控了各地的文人脉络。统一办学的阻力,比柳苏攻伐世家还大,这里面面对的对手不止有世家子弟还有各地以蒙学为生的教书先生。
文人一字千金不是空口白说的,这是真的事实,文人在当地要获得威望很简单。不像后世大学生多如狗,研究生遍地走的局面,这里一个小学毕业的就可以称之为文人,读书人。
“叔叔,还是先在长安办吧,先做一块试点,效果好再慢慢推行。”
和长安大学一样,柳苏考虑再三还是先推行试点,盲目的直接全国推行学校统一办学,只能得不偿失劳民伤财。
李世民一腔雄心壮志给柳苏一盆冷水浇灭,一愣一愣的,他就是想全国推行,建个学堂用不了多少钱,之后他都考虑好了,各地官府派人管理,教书先生也是官府的。
他把想法说给柳苏听,得到的结论就是柳苏无情的包子攻击,吃包子吧你,啥都不是,还想办学校。
“呜呜,你听我说,真的可以啊,叔叔有钱,有人,相信叔叔。”
李世民咬着包子,支支吾吾含糊不清,柳苏这个包子太好吃了,刚刚吃了五个,嘴里的受不得放下。
“叔叔,你考虑过官府统一办学,教材怎么处理吗,印制教材就算庄子免费提供帮你印制,大唐需要多少学校,人手一本教材需要多少年。”
包子都堵不住李世民的嘴,李世民觉得办学很简单,就如同长安大学一样,他组织了教书的人,其他都是柳苏负责处理的。然而这只是一所大学,才一万个学子,如果是十所大学呢。
李世民一愣,这点他还真的没考虑到,他也上过几次课,知道大学每人都有四五套不同的书籍,上什么课拿什么书。这一万人保底就是五万本书,若是长安一百万人就是一百万本,嘶,就是以前所有世家加起来也拿不出这么多的书。
还有长安大学教书先生,那可是李世民下了诏书召集了所有诸子百家的人,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剩余的人才最多还能组建一所大学,其他大学教书人才就得慢慢培养。
教材问题柳苏可以解决,按照报纸的印发量,一日十万不成问题,一百万本书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问题是缺人,柳苏的教材都是按照后世小学一到六年级,之后是中学,大学这样进阶的。
李世民想清楚了个中原因,美梦还没开始就破灭了,人生啊实在太悲剧了。
“还是先在长安办吧。”李世民屈服在现实的棍棒之下,打脸太疼。
长安在建学校就很简单了,教书的先生都是现成的,柳苏也不打算多教,普通百姓懂得算数和识字就行,太复杂的东西柳苏都懒得教。
两人商讨一番,学校名字就叫做“长安夜校”。为了不耽误年后庄子的生产,百姓只有晚间时间才会有富余,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教百姓识字,没必要没人还认死理一定要白天教学。
李世民原本想辩驳一番,奈何现实的棍棒无情,一直给抽脸,打的啪啪脸疼。
说到教材问题,李世民坚持用庄子的蒙学教材,柳苏麻爪,说到底千字文和三字经是不错,当初拿出来也是钓鱼,为了就是吸引李世民。这些没删减的随便放出去都会引起轩然大波,李世民不在乎,柳苏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