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南水北调
在康南省稳定之后,第五舰队与康南省协商彻底解决安岛(安达曼岛)的裸人族问题。这也算是一个附加的收获。
说来也有意思,对处于原始状态的裸人族的改造,其核心、其关键就在于培养他们占有财产的欲望,家庭利益的观念,说白了就是培育他们自私自利之心,消除他们头脑中固有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与现代社会颂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甚至于什么主义的社会教育是完全彻底的背道而驰的。
裸人族的社会是太彻底的共产了,没有老婆,没有家庭,更没有私人财产,因此也就没有生产,没有劳动。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是采野果子,游乐玩耍,男女交合,睡觉休息。如果想吃肉解馋了,可以去捕猎,捕猎的对象如果是妇孺老弱的人,而不是动物,就比较容易一些,他们吃掉的可能就是自己的子女或者父母,但是他们不知道、不认识、也没有亲人的观念。
安岛上改造裸人族的工作应该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被改造,能够接近普通人水平的裸人族,已经有一万多人了,但是后续的工作依然艰难。于是第五舰队教官邹振江就想到了康南省的印度人,这是可以利用的。康南省始终保持着驱逐印度人的政策,但是短时间内还是改变不了印度人是多数的局面。如果迁移一部分印度人到安岛,与当地的裸人族融合,以印度人的人数优势,就可以比较迅速的同化这个原始的部落,使得野人生存状态迅速的终结。
缺点也是有的,安岛的北部地区就成了以印度人为主的地区了。不过也是问题不大,因为在印度洋地区的占领地都是这种情况,以后总会有解决的办法。先把裸人族这个头痛的问题解决掉再说。否则,安岛的三分之二地区都在裸人族的手中,不但不能利用,还要时刻的防范着他们,这总是一块心病。
邹振江的的主意马上得到了康南省的响应,所有能够输出印度人的事情他们都欢迎,于是两家一拍即合。
至于印度人是不是愿意去,那就不是问题了。俗话说的好,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康南省有的是银子,给出优厚的安家条件,哪能不愿意?再者说他们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愿意不愿意也由不得他们。
移民到了安岛,就给银子,给建筑材料,让他们重建家园。还分配土地和奴隶。
没错,就是分配奴隶,把裸人族都当做奴隶分配给他们。这也是改造的手段,当然也是有条件有时间限制的。条件就是不能随意的处死虐待奴隶,严重的处罚权力在官府的手中。期限就是五年,有五年的时间,野人也就差不多被驯化了,成为正常人的裸人族将摆脱奴隶的地位,成为自由人。当然了,如果他们野性复发,那就再重新当奴隶。
这种改造方式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需要裸人族首领的同意,这一点倒是没有为题,因为哪位首领实际是个汉人。并且第五舰队曾经把他送回浙江老家去寻根,他还真找到了自己的族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老首领钱百福竟然是布匹商钱百万的亲哥哥!钱百万就是当年带着特战兵去金州给毛文龙送信的哪位布匹商。他与国防军的交情可是不一般。
少小离别的一对兄弟到了老年方才聚首,其场面也是非常的感人啊!
因此,裸人族的首领就等于是自己人。
用这一套改造裸人族的办法,就可以迅速的解决安岛的问题,使其真正的变成中国的海外领地了。
这个计划能否实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到了崇祯十二年十月下旬日,看似伤势最严重的朱万武第一个痊愈了。腹部的弹片取出来,内部肠道并没有受伤,只要伤口愈合,静养数日就完全恢复了,每日清晨又见到了他在庭院里练习拳脚的身影。
朱万化在吴甡的调养之下也逐渐康复,头痛已经消失。咯血早就止住了,肋骨的伤处已经康复。他的咯血症状是强烈的撞击背部引起内伤所致,内伤好转,其症状自然就消失了。呼吸、咳嗽时胸背部的疼痛也消失了。
中华日报随时的发布发布督军大人的健康通报:督军大人已经不咳嗽了!
章氏的腿部属于骨断裂,她的伤应该是最轻的,但是康复的最慢,到现在还不能站立,只能坐在椅子上用人抬着。
开封军医院的院长张易和河南巡抚吴甡,这两个医生一时间名声大造,被称为华佗再世,在医药界广泛传扬,他们治疗的医案和过程都被记录下来,当做医药领域的经典,甚至在中华日报上都有介绍他们的医疗专业的文章,他们成了当代的医圣。
十月二十三日,康复的朱万武返回到了开封。这也是职责所在,特别是战事紧张,作为兵部尚书有很多的事等着他去处理。在这之前,他也多次的找他大哥,了解他大哥的意图,以便更好的决策。他还为开封带回来朱万化的几份重要的建议文案,其中之一便是加强北方地区的抗旱救灾。
一般的官员可能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年来联省在抗旱、抗灾、治理蝗灾上都有了一系列的办法,各省的抗灾工作也十分的到位,那么督军大人为何又有这个指导意见呢?
朱万化不能直说,但是他知道:从崇祯十三年开始是连续三年的大灾荒,整个北方是旱灾加蝗灾,这一次以河南最为严重,连续三年的干旱加蝗灾,河南省几乎是颗粒无收!历史上的这一次大灾荒,导致了李自成在河南像肥皂泡一样急速的膨胀发展,从几十个人迅速膨胀到百万以上的大军,攻城略地,向北京席卷而去。这场大旱灾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现代,天灾也是无法抗拒的,谁也没有能力改变天气,水利工程在天灾面前也不是万能的,只能加强自己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朱万化的指导文案就是提出多种办法,来缓解天灾带来的灾害。办法很多,其核心内容还是围绕着人口的。
严重的旱灾、蝗灾会导致农业极大的萎缩,没有水源的土地,耕种也是徒劳无功,那就要把依靠土地的人口转移到有价值的工作上去。
比较有效的就是移民。现在需要移民的地方很多,转移过去的人口能立即发挥作用,创造价值,也就养活自己。
例如康南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上千万的人口移民到康南都会被顺利的消化掉,那里的良田无数,气候温暖湿润,一年三熟,简直就是天堂一样的地方。北方数省的移民都交给康南也毫无问题。像这样的地方还有锡兰府、新加坡、三金(金瓯)、海南岛、台湾。
北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滨海、兴安,那里虽然也是北方,但是气候与中原大地是隔绝的,中原的干旱波及不到东北地区。
有这么多的好地方何必死守着干旱的土地呢?
其次就是兴修水利,特别是西北地区,那里众多的河流来源于青藏高原。本地的干旱与河流中丰富的水源没有直接的关系。天不下雨,但是河水丰富,只要有好的水利工程就可以灌溉饥渴的土地。在陕北,去年的移民已经减少了不少的人口,还可以再动员一批移民。此外陕北的抗灾和水利工程要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不能让新形成的植被再次破坏。
朱万化指示:北方的各省: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除了动员移民之外,就是因地制宜的勘探发展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对于已有的工程要复查维护,可以扩大规模的要扩建。
他针对重灾区河南则给出了一个浩大工程的建议,这就是从湖广的丹江口(湖北的西北部)上游作为起点,引汉水的水源直到河南,这一项工程做好了,就彻底的解决了河南全省的水利灌溉问题。
这是因为朱万化知道,在现代,南水北调的一条重要路线就是从这里引汉水的水资源,途径南阳,越过黄河,向华北、北京地区供水的。那是现代无数专家学者考察论证的引水线路,总体原则是不会错的。如果有问题也是涵洞、高架桥的施工难度问题。现在的工程水平修不了的涵洞、高架桥,可以借助地形,绕远一些,用增加水渠的长度来解决。
水渠到达河南这一段,只是现代南水北调工程中很小的一段,仅仅到河南为止,工程量小多了。水渠的容量也可以再小一点,减少施工难度。
现代的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开始的。现代丹江口那种规模的拦水坝现在是建不了的,那就只能再向汉水的上游寻找合适的位置做分流引水,而不要修建拦水坝。
为了保持汉水的航运能力,也不宜修建拦水坝,只能分流,否则就要修建过水坝的船闸,其难度,以现在的水平无法实现。
这一项工程的主干是从丹江口到南阳,直线距离三百里,勘测后的水渠很可能要增加一倍的长度,那就是五六百里。如果动员十万劳工,平均每人的工程量是两三米,这个工程是可以实现的。河南的壮劳力多的很,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就是在河南形成的,也就是说,招募五十万劳工也能凑出来。
水渠到达南阳之后,就是河南省内的分水水渠了,分别引到各府各县,浇灌农田。
联省不缺银子,粮食又特别的充足,动员再多的劳工也能养的起。河南将迎来连续三年大旱,只要没有水利的农田,就不要种庄稼了,这条水渠修三年也可以,修好了,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因此,朱万化说:从现在起,就开始勘察,尽早的开工,不能灌溉的农田全部撂荒!动员十万以上的劳工。因为朱万化知道,没有水源,庄稼种不上,种了也没有收成。
就这样,一个缩小版的南水北调工程提前四百年将出现在中原大地上。
......
前几天看到一份新闻:说河南干旱,要调拨途径河南的南水北调干渠的水,被拒绝了,理由是水资源由国家统一调度。
引用此新闻的目的不是评论谁是谁非,而是借此说明,朱万化设计的这条调水线路向河南供水的合理性:汉水向河南供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水利工程。
......
除此之外,发展工商业,减少农业人口的比例也是减少旱灾危害的办法,这方面,联省的各省都有比较好的基础。
最后还有发展交通运输业,北方的主干铁路已经修建了几条,还可以建设新的线路。大型工程是吸纳劳动力的好办法。
说道修路,不要忘了在外蒙古还有六七万准格尔蒙古人的战俘,他们在外蒙古已经修了半年多的公路,原计划到了十三年的春天,天气好转之后就要释放他们返回准格尔了。现在准格尔已经收复,也正在建设公路和城池,这一部分劳工还要继续的利用。但是他们的身份就要变了,不是战俘苦力,而是雇佣的劳工,要发工钱,不能无偿使用了。
准格尔的公路已经勘测完毕,准备春季开始施工了,有了这一支生力军的加入,进度也会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