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定号改元,征途漫漫
永盛三年(1275年)七月三十日,临安。朝议上,众臣上疏,请胡璘登基称帝。
胡璘三让,众臣三请。
胡璘笑纳,登坛祭天,坐皇帝位,定国号“秦”,改元“永昌”。
同年为永昌元年。
关于定“秦”为国号,大臣颇有顾虑,甚至文天祥和李庭芝等人提出反对。因为暴秦的名声太差,且二世而亡,兆头不好。
胡璘却力排众议,坚持用“秦”为国号。他的理由是:
“秦”乃军功立国,和永盛军如出一辙;
“秦”乃变法强国,是永盛军效仿之楷模;
“秦”乃开疆拓土悍勇之国,是永盛军发展的方向。
胡璘的理由令朝臣们热血沸腾。
在政治体制上,胡璘延续了宋国文武分权的二府制,即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并存,但只是保留了这个大框架,内里的内容全部调整。
首先废除了文职优于武职,文官约束武官的各种机制,也废除了对武人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如罪犯充军制、入伍黥面制等等。
其次,改国子监为民政院,同时,另外在“武备学堂”基础上成立军事院。作为文武官员人才选拔的蓄水池。
其余的政策制定,就按照永盛军的既有制度来,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钱粮制度、军功抚恤制度等等。
一批开国功臣由此诞生,最为出名者便是宇文战等二十四厢指挥使,均被封侯。
文臣钱超、许儒、李达山、李世昌、王汝斌、陈来生、张倬、柳升、庄大志等,被授予官爵。
特殊战线的胡忠瑞、段文臣、李飞扬、村前泾、秦风、前田光、浅井有助等人,被授予官爵。
投诚的官员,如李谔、李国昌和史天泽等人都得到了封赏。
一时间,秦朝将星荟萃,重臣聚齐。
对于自家人的册封,胡璘在登基大典上一并公布。
胡显祖受封太上皇,掌管天下马政;
胡王氏为太皇太后,监管银钱司(户部)钱粮。
谢灵薇和全玖分别被封为,东、西两宫皇后。
檀儿、惟康纯子、王允熙、九条真优和津田美续为贵妃。
胡宪维持胡宪平东王称号、另封胡宗武为镇南王,封胡叔来(赵显)为定北王。
在登基大典之前,给赵显更名的时候,胡璘逗他,问他想叫什么名字,小孩伸手让胡璘抱,不停地喊着两个字“叔叔来,叔叔来。”
众人大笑,全玖思忖片刻后,便让胡璘定名为胡叔来。
胡璘知道对方心思,便允了。
当晚,二人被翻红浪之后,胡璘将想好的定北王封号说给全玖听,全玖立刻明白了胡璘对儿子的安排,欣喜地流下眼泪。
南方是前宋的势力。目前,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前朝官员把持,他们是自立,还是归顺,都没有明确。
深谙政治斗争残酷的全玖知道,若是自己的孩子真的被卷入政治斗争中,即便他什么也没干,来自朝堂的声音,也会动摇胡璘的决定,给儿子的一生蒙上惨淡的光景。
在这种情况下,封她的儿子为定北王,就是在舆论上将儿子和那些人隔绝开,保护了他。
登基之后,胡璘诏令前宋各路、府,改旗易帜,归顺大秦,共诛蒙凶。
两浙和两江(江南东、西两路)率先响应,宣誓效忠大秦。半月后,荆州湖南北两路,宣誓效忠大秦。
在这一过程,发生了一件事情。
登基前,胡璘从全玖处得知赵昰和赵昺两个孩子被马承廷和张世杰带走,去向不明,便命令胡忠瑞、李飞扬和陈来生三人全力寻找。
一个月后,胡忠瑞寻找了马承廷,宣读了胡璘的命令,带着马承廷、赵昰及其母亲杨氏等一行人回到临安。
胡璘召见了马承廷,二人相谈甚久,出宫后,马承廷神清气爽,走路身体都在发飘。
回家,见到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的儿子马宗汉,一番谈话更坚定了马承廷的想法。
次日,他便向胡璘毛遂自荐,去将张世杰和赵昺寻回来。
半月后,他在福建路找到了张世杰,发现对方和陈宜中搅合在一起。二人正准备将赵昺推为皇帝,重扛大宋的旗号。
马承廷大惊,一边联络附近的秦军,一边苦口婆心劝阻张世杰和陈宜中。
最终二人在秦军大兵压境之时,撤去登基的仪仗,归降秦军。
在秦军压境之时,福建路和广南东路(今广东地区)先后归顺大秦,效忠胡璘。
十月,四川传来捷报,李济的蓬莱水师攻占成都,斩首三万有余,将蒙军压制在剑门一带。广南西路(今广西地区)见大势已去,归顺大秦。
种喜儿、翟安民和织田长秀三部的征陕联军也传来捷报,因蒙军坚壁清野,征陕联军没有止步咸阳,而是一直打到凤翔府,斩首蒙军七万有余,斩杀主将廉希宪和商挺。
十一月,胡璘命彭天旭水师带领马忠部,进入成都,和李济合兵一处,围剿四川残余蒙军,然后向北入陕,和种喜儿会师。
命方金鹤和许三两部水师南下,会同王西流求水师,沿着珠江逆流而上,穿过两广,攻击云贵蒙军。
除了这些作战部队,其他军队开始进入划定的驻防区进入战略休整。
在南方的土地上,胡璘的新政遭到社会上的很多反对之声,多是那些被认为剥夺了土地和失去特权的文人阶层,包括前宋官吏、乡绅和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