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复州的公函
“哦,什么公函?何时的事情?”胡璘表情凝重。他一直担心金州的事情被西北的复州察觉,虽然他已经严令双堡关口只进不出。但是,那样做,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如今对方来了官文,不知道是福是祸。
“三天前,信使达到双堡。”李达山从袖中掏出一份文书,递给胡璘说道。
“我让人收下公文,好酒好菜招待了,塞了些银钱,把他们打发走了,没让他们进入辖地。”
胡璘接过盖着大红方印的公文,展开看去,原来是要金州千户所派兵派粮,却没说事由。
“兵丁一千,披甲占半,粮草两百石,车具挽马五十套……弓两百张,弩百具,箭矢各一万枝,役夫两百人……”
胡璘皱起眉头,抖着那份文书,看向李达山,“这是要调兵备战啊。送信人说了什么吗?”
“我让李竹明前去接洽的,李竹明也留意打听,可是来人连公函的内容都不知,更不知情。”
胡璘点点头。李竹明是李达山的幕僚。他是见过的。
“军备粮食都不是问题。但是这一千兵丁,如何拿得出去?”
金州千户所早被胡璘收编了,几个蒙古将领早被当场斩杀。这如何派兵?
“此事倒也不难。”李达山捻着不长的胡须:“公函上给定的时间,是年后十天。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内,从新招募的流民中拉出一部分人,把他们装备起来,略加训练。”
“然后,再找些在金州有家室的、原千户所的兵丁,担当头目。如此一来,向复州交差,应当无妨。”
胡璘听出了李达山的意思,略一权衡后,点头说道:“此事还劳烦李知州出面处置。年后李知州还要去趟复州,我会从军中拨些钱财给你带去上下打点。务必不能让复州对我们起了疑心。”
李达山的事情说完后,王振宝向胡璘汇报了近日火炮制造、车船改造和炮手的培训事宜。
战船改造的进度也很明显。
由于大量流民和闲散的渔民参与改造工作,第二次俘获的五艘登州车船维修完毕,同时完成了第一甲板的炮位改造,只等军器厂的火炮就位。
胡璘询问了登州前水军俘虏训练的情况后,听闻他们均对归降金州平洋军没有抵触,也达到火枪兵的训练要求后,便吩咐将他们安排到老兵麾下,充实金州兵力。
提到登州,胡璘因婆娑府之战而松弛下的心情,再次紧张起来。
登州水军接二连三出事,蒙古人不会置之不理,一定会加大搜索力度。
躲在金州,暗中发展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再加上此次攻占婆娑府,平洋军一定会暴露。现在必须要加班加点生产火炮和燧发枪。
没有全面装备这两种火器,胡璘对金州的战力信心不足。
方金鹤和许三的两支水师,经过火炮上舰,对付来自海上敌人,倒是不足为虑。
另外,十月下旬之后,山东半岛以北地区的港口进入冰封期,登州水军这段时间也不会出现。所以,水师无忧。
可是,陆军的力量就有些欠缺了。宇文战部留守婆娑府,金州只有朱启明、肖金荣和自己卫戍军三部,共两万陆军兵力。
算上招兵入伍、还在军营里训练的金州百姓和流民,勉强有是小五千人。
若是发生战事,这小五千人,可以守卫金州。能够参战的,只能靠三部,两万多人。
复州向金州要兵要粮,意欲何为?
若是复州那边发觉了金州的问题,借着要兵要粮,暗探虚实,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公文上写明两个月后,才是报到的时间,不像是很急切的样子。这有不像是对金州发生了怀疑。因为对方给的时间太充裕了。
胡璘手抚额头,想了半天,看向一旁的李达山。后者也是一脸茫然。
事实上,复州突然征兵调粮,无怪乎他们不知,即便复州的将领也不知。
原来,在今年六月,高丽元宗王禃入元朝觐。
八月后,王禃离开中都(今北京)返国,当他走到婆娑府时,听说国内发生政变,一打听才知道权臣林衍不满意自己归附元朝,起兵改立自己弟弟安庆公王淐为国王。
林衍发动政变后,却又害怕元朝不满意,上书元朝,谎称王禃病危,不得不传位给王淐,企图骗取忽必烈批准。
还没进入高丽地界的王禃得到实情,立即返回元朝首都向忽必烈报告,戳破了林衍的谎言。
忽必烈听后大怒,便派遣头辇哥(北京行省事)、斡朵思不花(诏遣使)、里的(兵部侍郎)、李谔(治书侍御史)和王禃前往征讨高丽,解决高丽政变问题。
得到征讨命令,已经进入了十月,头辇哥便在东宁府就地从周边征集人马,成立蒙汉征讨军,准备年后就出兵高丽。
而蒙汉征讨军途径的最大的中途补给站,就是婆娑府。
“多想无益。还是在军器厂成立三班倒工作制度,加快枪炮生产。”
胡璘抬头看向南方,似乎目光具备穿透性,看到了寻常人看不到的场景。
“另外,金州南面的都里海口全年不冻,我让三厢部队配合你,立刻在那里修建港口和船坞。有了那处海港,即便是冬季,金州和耽罗、东瀛的货物往来也能畅通无碍。”
都里海口,就是后世的旅顺港。
“让许三的水师去那里驻防。”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
鸭绿江东岸,义州(今朝鲜新义州)。
此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再过半个时辰,天就要亮了。
城垛上的几堆篝火渐渐熄灭,只亮着些昏暗的灯笼,为数不多的哨兵围着篝火,打着瞌睡。
初冬的高丽,夜寒如冰,整个城一片寂静,只有城脚下的马棚里的几匹战马在静静地吃草,不时打着几声响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