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钱粮官失踪了 - 南宋:这水太深让叔来 - 我是火火兔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78章钱粮官失踪了

淮南东路辖境广大,北到后世的江苏淮安,南到长江,东临黄海,西到安徽庐州(今合肥)。不过,淮南东路的路级办事衙门,却设在扬州府,走马承受的办公地点也在扬州。

从临安到扬州,走水路经过崇明岛。

胡璘上岛和彭天旭见了面,告诉对方崇明岛北岸以后都是自己的地盘,收拢流民,买卖物资,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了。

同时,还告诉彭天旭南面上海镇那边,有自己堂兄胡有成,若不是什么大事,拿着自己的名帖去找他帮忙,应无问题。

彭天旭心中大喜,不过,心中也有隐隐的担忧。

虽然崇明岛南北都有胡璘的庇护,可以安心种粮、养马、训练士兵,但是他并不希望胡璘和赵宋走的太近。

当初胡璘在训斥谢国明的时候,大家可是看出了胡璘无视赵宋,有心自立的野心,若是他受了赵宋的恩惠,日后该何去何从?

彭天旭心中虽然焦虑,可是这种事情,无法摆上台面说,只好暗自打定主意,找机会和钱超等人商量一番。

胡璘让彭天旭派出信使前往九州,将自己短期内不能回去的事情告知惟康纯子和留在那里的段文臣和年富山等人,替自己守好那里的基业,抓紧时间做好军事情报、军备生产和练兵事务,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当彭天旭问道金州那边是否也要告知时,胡璘想了想,摇头否决了。

他虽然去扬州赴任,但是他不会真的待在扬州。

走马承受的工作性质给了他极大的便利,只要留下心腹之人在扬州,替自己打好掩护,三、四个月不露面,也是无妨的。

二人又谈了崇明岛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操作办法,临走时胡璘从彭天旭部队中挑走了一些人,作为在扬州行事的班底。那名青年的副将杨胜被胡璘点名要去。

三日后,胡璘一行人乘船,来到扬州。

入驻自己的府衙后,他先要按照官场礼节,拜访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如两淮制置使、淮南东路的转运使、副使、判官、提点刑狱和常平官等人,也接待了很多人的拜访和回访。

和众人相识后,胡璘在扬州最大的酒楼,大摆宴席。

宴席上,胡璘透露出自己身负皇命,在宋蒙作战之际,将加强对蒙占区军政事务的了解和监控,日后在扬州的日子不会很多,希望大家见谅。

受邀的官员闻言心中大喜。

新任的官家耳目将工作重点放在边防上,只字不提监察官员、人事、物情以及各种不法之事。简直比上一任好的太多了。

众人心里乐开了花,脸上嘴上却表现出理解和惜别不舍之意,原本拘谨的官员们顿时情绪高涨。

在扬州逗留了数日,胡璘安排好留守人员,正准备沿长江入海,北上前往辽东金州,结果在前往码头的途中,遇到了一个人。

看到司马卫的时候,胡璘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司马卫眼窝深陷,身体精瘦,也更精干了,半身甲外罩着褐色的袍子,骑着驴子样大的驽马,带着七八名军汉,一路颠簸迎着胡璘方向奔驰而来。

胡璘听见杂沓的马蹄声,见为首的一人低头策马疾行,一开始没有注意,在对方和自己擦肩而过的时候,觉得有些熟悉,转念之间,就想起来,赶紧拨转马头大喊。

司马卫听见身后有人喊自己姓名,心中诧异,在李庭芝帐下,众人都喊起司马卫为司马都统,没有直接喊起名字的。

拨马骑回,就看到胡璘乐呵呵地瞧着自己,顿时惊喜地大叫起来。

他翻身下马,和同样跳下马背的胡璘一起伸出拳头,互擂胸膛,把臂大笑。

“听说你在李制帅帐下,怎么跑到扬州来了?”

李庭芝担任京湖制置大使,坐镇鄂州,司马卫跑到扬州的确有些反常。

“有公干。”司马卫闻言,笑容收敛,神色黯淡。

他身后的那些军汉也骑马回转,下马立在司马卫身后。

司马卫见胡璘带着的二十多人,个个气宇轩昂,目露精光,知道这些是军中精锐,不禁问起胡璘如何来到扬州。

“我不在太仆寺当值了,如今调任到这淮南东路当差。到任没几天,正准备去各地走走看看。”

“你调任到淮南东路?”司马卫一喜,随后似是想到了什么,眼中光芒又暗了下去。

胡璘见对方言语间吞吞吐吐,似有顾虑,便就近找了一个酒楼,二人上了二楼雅间,要了一坛酒四五碟菜,吃了起来。其他人在楼下就餐。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嗯……我手头的差事,的确有些困难。”司马卫面带难色:“但是你新来时日不长,恐怕帮不上什么忙。”

“你说说看。”胡璘端起酒碗,和对方碰了一记,仰脖干了半碗。

“是这样的。”司马卫放下酒碗,沉默片刻后,目中出现一层阴翳。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半个月前,我们的钱粮官包文希来扬州收粮,结果一直没有消息,他带着十来个护卫和下属都不见踪影……我此次就来扬州府,希望能协助查这件事。”

钱粮官在军队中地位十分重要,负责搜索、征集粮秣、给养、军饷征收、调配和发放工作,突然失踪,确实不是小事。

全部失踪,要么做了逃兵,要么就是被杀。

十来人一起做逃兵,可能性不大,而且他们的家人都是在宋境,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

所以,被杀的可能性更大。

钱粮官,收粮失踪。看来问题出在“钱”字上。

胡璘在“卜卖”粮食事件中,倒是听黄安儿说起过粮食买卖的事情。

和自己利用币种交换和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差价,赚取巨额利润一样,宋朝各行各业也有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暴利的现象。

与其他行业相比,粮商最为频繁,对社会的危害也最大,并且那些大粮商将主意做到了军需粮食上面。

粮商的手段也不复杂,一是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二是掺杂造假,诈骗朝廷钱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