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令人震惊的发现
众人说笑说着,有人就提及胡璘这些年买马之事。胡璘见谢灵风听到这个话题,立刻打起来精神,心中冷笑,却故作神秘地摇头不语。
众人一脸不解,随即林伯山似乎醒悟过来,帮胡璘解围说,购马涉及军国大事,怎么能轻易外泄。众人闻言连说得罪。
不过,胡璘却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说上个月买回三百匹,随后面有为难之色,慨叹道:“如今襄樊等地战事艰苦,恐怕不日又要出去购马了”。
听闻三百匹马,众人面色都有了变化。
三百匹,这个数量除了从北地购买,别的地方还真是给钱都买不到。而能够从北地购马,绝对是手眼通天之人。
众人看向胡璘的目光顿时变了,连许自都将惊诧的目光投向胡璘。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是许自作为转运使司的人,知道一个人偷偷摸摸从北方回来倒是不难,但是带着三百匹战马回来,绝对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
三百匹马跑起来,地皮震动,鸟兽俱惊。一里之外都听得见,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遮掩的。
这胡璘到底有何等神通,能通过蒙古人的关卡运马?难不成,他和蒙古人有勾结?通敌?
许自脑中冒出通敌二字,转眼就被自己按下去了。
把三百匹马作为通敌证据,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蒙古人根本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的存在。
三百匹马,也就在许自脑子晃了一下,便重新被一件事困扰:谢国明到哪里去了,怎么还不过来?
屋外,笑语盈盈,屋内,许自脑子里也乱作一团,忽然他感觉屋子里声音静下来,抬头一看,只见又有人进来,正在冲胡璘拱手行礼。
许自见那人衣着朴素,也没注意,可是当他听见那人开口恭贺胡璘的声音,却如同触电一般,猛然一惊,定睛看去,一下惊得站了起来。
来人是孟荣!做南北贸易的孟荣!
胡璘没想到孟荣会过来给自己贺喜,脸色不禁阴沉下来。
看着对方意味深长的那双眼睛,胡璘心里清楚对方来此,未必心怀善意,十有八九是要把自己更紧地绑在他的战车上,而今天屋内所有人都是二人交好的见证。
孟荣见胡璘目光不善,知道对方洞悉了自己用意,却当做视为不见,挥挥手,身后一名中年男子神色俱傲地递上一份礼单。
那中年男子头戴天青罗帽,身穿蓝色镶黑色宽边直裰,收拾得利落精神,一身打扮显露出了此人的儒生身份。
中年男子手中的那份礼单似是颇重,他有意将礼单打开朝向胡璘,岂料胡璘看也不看,劈手直接夺过,收入袖中,挥手冲着孟荣说了让屋里人所有面面相觑,令许自无比震惊的话。
“今日是犬子抓周,我就不留你了。有事以后再说,不送!”
屋内一片安静,静的落针可闻。
孟荣十分尴尬,脸上却并没有丝毫恼羞之色。
他之前来两次都是悄悄而来,避人耳目。这次堂而皇之,的确不符合二人私下里做的那些事情。
其实孟荣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毕友师已经在将中都、汴梁和济南开设的金银铺都规整好了,胡璘这边却迟迟不发银钱。孟荣急的嘴巴都燎起水泡了。
胡璘不发银钱,他干着急也没办法,绞尽脑汁后,才出此下策,他想让更多人知道二人存在着交往,以自己随时可能泄露对方“资敌”,来威吓和敲打胡璘。
孟荣此次过来,只是想催促胡璘,并没有真打算和对方撕破脸,所以,见胡璘如此无礼,也不敢翻脸,只得咧着嘴,拱手赔罪。
孟荣告罪,却惹怒了他身后的中年男子,那人骤然变色,猛地上前一步,指着胡璘的鼻子,恼怒训斥道:“小子无礼,你敢对孟先生如此说话……”
“滚!”胡璘两眼一翻,语气干脆利落。
“你……”
“你什么你!赶紧滚!”胡璘厌恶地挥了挥手,转身回到座位坐下。
房间内,死寂一般的沉默。
许自像花痴般痴痴看着孟荣回头低声呵斥怼胡璘的那个男子,随后陪着笑冲着胡璘抱拳离开。
许自睁大眼睛看着这一切,用尽全身力气,才支撑着颤抖的双腿,没有摔倒。
而当他再看向胡璘时,只觉得眼皮前所未有的滞重,他不敢眨眼,小心谨慎保持着这个姿势,如同一个被吓呆了的鹌鹑。
过了很长时间,他恢复了听力,感觉有人在喊自己,极其缓慢地扭过头,像慢动作般,视线中出现了王亮那张讨好的笑脸,慢慢坐了下来,闭上了双眼,强行压抑住心头的震惊,缓慢呼吸。
许自认识孟荣,也隐约知道孟荣身后的人。同时,也猜测到孟荣的真实身份。他忽然意识到胡璘从北地搞到那三百匹马,是真的。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再联系到自己今天的目的,许自有些喘不过气来。他忽然后悔带谢国明过来。更担心胡璘就是那人要指认之人。
屋内,并非只有许自一人认识那名中年男子。
见孟荣二人灰溜溜离开,林伯山一脸忧色,舌头有些僵硬地问胡璘:“胡指挥,你为何对左司谏潘文卿潘大人如此态度,此人可是有得罪你之处?”
胡璘闻言眉梢一挑,左司谏潘文卿?
左司谏隶属门下省,官职虽然只有七品。但是权力甚大。
此官职“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所做的工作就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说白了,就是规劝君主或大臣,监督皇帝诏令和大臣奏章的言官。
“左司谏,一个言官,怎么像个跟班奴仆随着孟荣?潘文卿?……潘文卿!”胡璘脸色微变,突然想起一事。
“潘文卿不是贾似道的铁杆跟班吗?他怎么和孟荣勾搭在一起?莫非……贾似道和北方有勾连!”
想到此,胡璘不禁心中骇然。
如果贾似道是蒙古人的内应,那么,当前宋军持续一边倒的挨打局面,似乎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了。
胡璘脸色铁青,他宁愿相信贾似道是个贪恋权力之人,也不愿相信他是忽必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