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稀稀拉拉的幕府联军
“第一排全体都有,横列!”肖金荣一声大喝,十个人有条不紊地排成一条横线,枪托垂地,肃然而立。
“装弹!”肖金荣拿起胸口的哨子,“哔——”地吹响一声长音。
第一排十人都齐齐跨前两步,低头模拟装弹。
模拟装弹,只是不往枪管里塞定装弹药,其他操作程序没有变化。
“快!快!快!”肖金荣扯着嗓子大叫道,一脚踹在队中一人的屁股上.
那个兵就是连五郎。他的动作总是慢人几拍,别人已经从枪管里抽出捅条了,他的捅条还没有找到枪管。
连五郎挨了一脚,动作更加慌乱。
“娘的!出来!”肖金荣一把将其揪出队列,拖到一边,劈头盖脸训斥道。
“你他娘的,手腕上长的是蹄子?都十多天了,动作还他娘的这么慢。一个人站在这里,练习装弹射击动作两百次,练完了才能归队!”
说完,不去管连五郎如何羞愧,走到队列旁,口中的哨子“哔”短促地吹响一声。
听到哨声的士兵们立即前进两步,将枪支平端,瞄准前方。
“哔哔”两声短促的哨响。
“啪!!!”一阵整齐的击铁撞击声响起。
随后又是“哔——”的一声长音。
一声短促哨响是前进瞄准,两声短哨是射击,长音是后退装弹。
这是火枪兵必须牢固的哨音操练,通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固化为思维和肌肉意识。
第一排士兵跟随着哨音后退,第二排士兵们已经完成了弹药装填,立刻跨前而行,从第一排缝隙间穿过,立定,抬枪瞄准。
像这样的动作模拟操练,火炮兵也同样进行。
操练的方式却完全不一样。火炮操练施令,用旗帜取代竹哨。操作动作练习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如火如荼地在为实战射击训练做准备。
七、八天后,火炮都和火枪都一起进入实弹练习。
一时间,山谷里响起了连绵起伏的火药爆炸声和轰鸣声。
实弹射击破坏了安宁的生活环境,吓的方圆十里的猪牛惊恐万状,鸡鸭都不敢下蛋了。
……
距离水城的一个山谷,一个穿着干净长袍、读书人模样的中年男子透过窗棱,愣愣地看向枪炮声轰鸣的方向,感觉有些不真实。
“李先生,到上公学的时间了。”苏三娘拿起一个布包,走到李世昌身边。
李世昌和苏三娘,都是从北地流落到临安的那拨难民中的一员。
流浪的途中,李世昌的亲人一个个死去,苏三娘的孩子也因营养不良和疾病夭折了。二人到了九州后,经好心人撮合,搭伙住在了一起。
这一年多,二人生活在一起,也没想太多,只想在活命的路上相互有点寄托。
乱世余生,苟活而已。
然而,如今胡官人带着大家打下了九州,往后这日子恐怕会安稳下来了。
李世昌接过苏三娘递过的包裹。
包裹很薄,里面是给新来的孩子上课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和《百家姓》,还有一本是公子让人编写的,名叫《读史记》。
提到《读史记》,李世昌心生感慨。
相对于前两本,这本书的编纂,令岛上识字的宋人们敬佩不已。
它将神话、传说、传奇和历史上记载的人物事件,压缩为一个个小故事,形成一个简明且前后连贯的一本历史书。
书中宣场汉人自尊自强,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将家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散在孩子们的心里。
即便是历经生死、人到中年的李世昌,第一次翻开那本书,也看的热血沸腾,壮志铿锵。
“连五郎也在那里打枪呢。”苏三娘顺着李世昌的目光,看向窗外。
连五郎?那个十八岁的小子,和李世昌死在逃难途中的儿子一般年纪。
“三娘。”李世昌收回目光,回头环视身后的房间。
房内被苏三娘整理得干干净净,一张木板床占据了卧房一半的空间。
卧室后面有一个小房间,那是杂货仓,存着工具和粮食。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卧室前面,是堂屋。堂屋里除了一个供奉先人牌位的条案外,就只有一张小矮桌,加几条小木凳。
虽然这个房子和他以前三进三出的宅院无法相比,却让他有了再世为人的温暖。
既然再世为人,就好好的过吧。
听到李世昌喊自己,苏三娘转眼看向对方,发现对方一双细长的眼睛正直勾勾看着自己,不禁有些羞恼,正欲转身而走,耳边就听见令其立刻石化的一句话。
“过两天就有一个好日子,易嫁娶,我请人做媒,娶你过门可好?”
苏三娘身子一颤,呆愣半晌,突然眼泪如雨,倾盆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