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经过老子的地盘运粮续命?
“此次幕府的兵力泄密的事情,给我提了一个醒。我们需要在军队中加强军事保密培训和监管。”“之前我设立了一个内卫部,负责监察军政官员,却无法做到对全局信息和情报的把握。”
“这样吧,就和宋国一样,成立一个机速房,并将机构下沉到营级部门,……为了不影响军政事务,机速房只负责侦察,不负责逮捕和审讯,至于负责人选嘛……暂时由范喜才(铁塔儿)代管。”
胡璘表情凝重而严肃,断断续续地说看。
众文武官员纷纷点头。
他们心里清楚,所谓由铁塔儿代管就是个说法。
铁塔儿的护卫工作本身就很繁重,哪里分得开心思弄机速房,无非是守护大人亲主持这项工作而己。
至于这项工作究竟是不是只限于监察军事信息保密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距离上次作战已经一个月了,你们手下那些新兵训练的怎么样了?”胡璘看向在座的指挥使们。
此次对付幕府联军,他不打算依仗燧发枪和钢制的将军炮。
武器先进固然重要,但是士兵若不曾直视过敌人的眼睛,没有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是永远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请守护大人放心!属下的士兵都经过了混合军阵操练,动作纯熟,令行禁止,可堪一战!”诸位指挥使异口同声说道。
胡璘满意点头说道:“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商量如何部署兵力,击败那些乌合之众吧!”
议事厅内响起一片哄笑声。
胡璘做了一个手势,有几个亲卫抬着一张桌子,从侧门走了进来,将桌子放在众人的眼前。
胡璘离开座位,走到桌边,伸手掀开桌面上覆盖着蓝色的绸布,然后招手让大家过来看看。
众人走到桌边,发现桌子上,有几个形状各异、黄绿相间的凸起物,周围是一片蓝色环绕。
那些凸起物之上,有一些寸许长的小树,和沙子大小的石头,隐隐有山峦叠障之势,在这些凸起物之下,有蓝色线条纵横,长短粗细各有不同。
村前泾看了两眼,突然身体一僵,指着那些事物,惊讶道:“这个九州,这,这是周防滩……这是四国……还有关西……”
桌面之上,是一个沙盘模型,用细沙与树胶如实地塑造。
凸起部分包含了东瀛的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和九州的地形,以及博多、小仓、府内、熊本、岛根、下关和须佐诸城及诸城之间道路。
周围大面积的蓝色区域,除了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关门海峡、丰予海峡、丰后水道主要海洋海峡外,还有筑紫山、矢岳、九千部山、那珂川等主要山川河流。
沙盘上所有重要地标和道路,都去繁抽简地在沙盘上呈现出来。
“这是军事沙盘地图,是排兵布阵的利器。算是我军第一个军事机密,不得外泄。”
“是!大人!”众人眼中闪烁着兴奋的目光。
有了直观而形象的沙盘地图,作战部署很快讨论并确定。
商讨完华后,各位将领和官员怀着激动的心情,和胡璘拱手作别,回去备战。胡璘留下了段文臣和村前泾二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幕府既然动了刀兵,一定准备粮草。”胡璘问二人道:“九州以北各国的粮产量如何?”
村前泾见胡璘扫了段文臣一眼后,便看向自己,讪讪说道:“具体产量倒是不清楚,不过,听说今年东北道、北陆道和南海道地区粮食歉收。”
“是的。这些地区的价格比去年高了近一倍,这也是幕府让长门和周防两国为他们提供后勤的主要原因。”
段文臣摇着手中风骚的扇子,觉得有些凉,扇了两下,就啪的一声收了起来,动作干净潇洒,用扇子点着沙盘,说道:
“长门和周防两国虽说负责幕府联军的大半粮草,但是就两国守护的秉性来看,其他守护都不认为他们会让自己的士兵吃饱肚子,所以,等到出兵时,他们一定找各种理由,会减少原定的兵力。”
段文臣的情报网已经延伸到奈良和镰仓的“侍酒筵业歌舞”行业,对情报的探查和搜集,倒是面广量大。
段文臣想起最近从奈良来的那几个艺伎闲聊的内容,沉呤片刻又说道:“不过,一直以来,宋商都在东瀛贩卖粮食。即使出现粮食欠收,也不会出现饥荒。据说有些地方粮价上涨了一倍。”
胡璘哦了一声,一对剑眉微微挑起:“粮食涨价近一倍……那么,那些售粮的宋商岂不赚翻了?”
“的确如此。”段文臣拨弄着扇骨,点头道:“这一个月从博多经过的宋国运粮船不下七八艘,都是福船级别的大海船。它们在博多补给之后,都去了加贺和尾张等地,”
“啪!”胡璘一掌拍身前的案几,眼色陡然一变。
手中掌握的如此利器,自己却视而不见。自己真是太愚蠢了!
他大声召唤亲卫,去把钱超、王汝斌和分管市舶司的庄大志以及柳升喊回来。
见胡璘一副气急败坏的模样,村前泾将目光从胡璘移向段文臣。
他不知道胡璘得知宋商卖粮之后,怎么会出现这种情绪,可是看向段文臣时,他发现对方似乎想到什么,脸色也变了。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
以国土面积计算,不到40万平方公里的东瀛,农田并不多,森林覆盖率超百分之六七十,不能耕种的滩涂和海边盐碱地又占去百分之七八,剩下的可耕之地寥寥无几。
而此时,除了九州施行班田收授法,东瀛各地依然是庄园土地所有制。
这种制度束缚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产品的流动性。
从上到下,东瀛各国三年有两年是处于半饥饿的状态。
然而,日本的金银产量很可观,而这恰恰是大陆南方的宋国缺乏的。
宋国的江南,此时正是历史上的粮产量高峰期。
地主们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获得很多肥沃的土地。
仅仅太湖平原垦田近25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