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有一个新世道
在临安的家里,胡璘是清闲自在的。早上,他从檀儿床上起来,在丫鬟们的伺候下洗漱完毕,去院中打一趟拳脚,或者和铁塔儿切磋几下,之后去后院给父母请安,接着回小楼吃早饭,再陪陪妻妾说说话,和抱着蝶儿晒晒太阳,然后去太仆寺点卯,再顺便逛逛街……
只是这种日子也未免太悠闲了些,令事务繁忙的胡璘难以忍受。
在家中待了两天后,胡璘就带着铁塔儿去了“隐庄”。
“隐庄”里,除了原先的那些杂役认识胡璘外,也就是那些留守下来担任教习的十名少年和一些学医的少女。
他先让铁塔儿召集来那些少年教习,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了解了他们的任教情况,也考教了他们对自己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而言,胡璘是比较满意的。
有一些少年对所学内容,有不解和疑惑,胡璘都一一作了解答。
随后,胡璘在校场上,召集了新进来的少年男女。
看到近百名目光好奇的少年男女,胡璘心中有种沉甸甸的满足和期待。
考虑到自己不会像上次在这里待太久,所以,他在和所有少年男女认识了之后,就开始履行山长大人的责任。
除了巡视“隐庄”的管理之外,他还在训练场上搭建了一个木台,站在上面,集体解答了少年们对“隐庄”课程的不解之处后,就开始教授社会经济政治学。
胡璘把社会经济政治学,作为思想启蒙课程来教授。这门课是少年教习们无法教授的。
这一次,他在授课过程中,还添加了一个环节。
胡璘让一名少年出列,和自己面对面坐在讲台上。
在所有少年们的注视下,胡璘让少年说一说父母,说一说兄弟姊妹,说一说他是如何跌跌撞撞来到南方,被卖到人牙子手中。
一开始,少年还比较抗拒。
可是,随着胡璘的一步步诱导,他开始慢慢地挤牙膏一般被迫叙说。
然而,某些事情一旦开了头,便受到情绪的影响,停不下来。
少年说着说着,开始默默地流泪,随后泣不成声,最后哭的撕心裂肺,哭的连椅子也坐不住,跌倒在地……
他想起来疼爱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和自己一同长大的兄弟姐妹,想起了亲人们濒临离散和死亡的绝望与哭嚎。
少年的悲惨经历,都引起其他有着类似经历的少年的共鸣。
他们情不自抑,和台上的少年一起痛哭。
最后,全场嚎哭一片。
哭声惊动了打杂的仆佣,吓跑了山林中的飞鸟。
胡璘耐心地听完少年的哭诉,等待他们和台下的情绪稍稍稳定后,跟他们说他们悲惨遭遇的根源,关于土地,关于赋税,关于读书,关于社会阶层,关于外族入侵……
古人的情感是单纯的。
古代少年的情感,更是纯真无邪。
他们经历过饥寒交迫,经历过亲人失散,目睹过父母兄弟的离世,见识过人性的丑陋和肮脏。
但是,那些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个经过了而已。
经过了就被深埋在记忆里,没有再去揭开那些伤疤。
可是那些伤疤,被胡璘揭开了,揭的鲜血淋漓。
在那些血淋淋的伤疤上,胡璘告诉他们,人活的意义是什么,理想应该是什么,一个人的价值如何体现,社会应该是怎么样的。
胡璘还从他们的遭遇,引申到华夏政权的兴盛、颓败和更迭,让他们知道这些都和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
他给少年们讲,在这些朝代的变化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那些无耻卑鄙的败类。
他给他们说霍去病、岳飞,给他们将汉人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中行说,和眼前的汉奸刘整。
他让他们知道百姓的幸福源自那些英雄,百姓的苦难也少不了那些汉奸的助纣为虐。
所有的学生都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道理。
即便那十名老生,也只是去年听胡璘说起一些,而没有将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看到那些稚嫩的面孔渐渐生动起来,无论是激动,还是悲愤,还是流泪,胡璘想到了后世专门做军队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
政工干部是干什么的?
就是帮助士兵解决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协助部队开展军事工作。
这个时代需要政工干部吗?
需要!非常需要!
这个时代当兵,就是为了吃饭。
为了能吃上饭,被人在脸上刺字都无所谓,给谁当兵都可以。
如果没有了家人的牵绊,士兵倒戈哗变,也会时常发生。
甚至出现整个州府、整个建制的投敌。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如果有政工干部,让士兵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仗,在为谁而打仗,打仗的目的性明确了,有了理想和信念。
这种理想和信念就转化成了无穷的力量,爆发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上升到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