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攻打太宰府(四)
宋咸淳四年(1268年)六月二十日,上午九点。小仓军到达太宰府城下。
城外的地形对守军有利,这是胡璘第一个印象。
水城外是一片开阔农田,举目望去,一片金黄的稻田。
这种地形对于进攻一方而言,是非常讨厌。
下脚处都是烂泥,一步一滑,无法快速行走。
运载将军炮的马车,更是没办法行走。
胡璘只好将让村前泾的士兵将备用的盾牌铺在沉甸甸的稻谷上,铺一段走一段。
如此再循环铺设,靠着充足的人手和盾牌,十门将军炮勉强跟上了行军的速度。
在距离水城一里处,小仓军停了下来。
整齐划一的嚓嚓行军声消失了,两千人矗立在寂寂城下,钢铁般无声无息。
胡璘的卫戍营以及十门将军炮组为中军,在前排居中。
鲍钺士和年富山两部护佑在两翼,村前泾部则守在阵后。
……
水城的城头上也吹响了示警的战鼓声。
看着远处黑压压的小仓军,城头的农兵们都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到了慌张。少弐资能身后有几名家将也惊疑不定。
那些家将都在开春后和小仓军有过交锋,深知自己这帮乌合之众,根本不是对方的对手。
至于这城墙,这帮泥腿子是没见过脚踏弩的可怕,只要对方有足够的弩箭压制着,对方就可以从容的过沟爬墙,杀上城头。
等到那时,城上这些足轻怎么对付那些满身铁甲的虎狼?
想到这些,那几个家将眼中闪动着彼此都明白的意思,身体不易察觉地向后移动。
……
胡璘骑在马背上,远远地打量着前方高耸的水城。
水城修建在一座巨大山坳之间,长约两公里,犹如一道铁索拦住去路。
城高和两侧陡峭山峰齐平,约为四丈。
城外还挖掘了一道宽窄不齐的护城河,深浅不知。
今日阳光很好,空气透明度极高。
胡璘看到城头上站立着手持刀枪的士兵,或许是没有来得及召集的缘故,那些身影在两公里的城墙上显得太过稀疏。
在城门入口上方,胡璘发现城垛箭孔之后,有不少身穿鲜艳阵羽织的家伙。
看着那些在阳光下鲜艳夺目的阵羽织。胡璘不禁笑了起来。
此次出兵前,惟康纯子也给自己拿了一套东瀛精美的胴具、阵羽织和头盔,求表扬似的告诉他,这是她两个月来,亲自设计和监制的盔甲。
在纯子和侍女的服侍下,胡璘穿上盔甲,大小合适,不过他随后却脱下,扔在一旁,开玩笑说,你这是让我做活靶子。
惟康纯子闻言神色惶恐,伏地请罪。
胡璘见状知道自己玩笑开过了,笑着和对方解释。
在战场上,主将是不能在阵前招摇,那样无疑是在挑衅敌人,“来干我啊”。
至于那个有着黑色面具的头盔,倒是制作精美,不过造型奇怪,胡璘并不喜欢。
而且,在汉人的文化里,从来没有将领戴着面具上阵的习惯。
那有悖于汉文化光明磊落、坦荡做人的道德理念。
胡璘骑马立在帅旗下,手持一柄长枪。
在他的两侧,是不同颜色的将旗,和意气风发的方阵。
它们把太宰府外城的水田,分割成了几块不同的区域。
鲍钺士和年富山两部,在两侧旗号挥舞,哨音起伏。
各方阵,随着本队的竹哨声,在稻田中摆开了进攻的阵式。
长枪兵、刀斧兵(火铳兵)、弩兵,层层排列,阵法森严。
朱启明三人的将军炮组,是最后到达指定地点的。
十门将军炮从泥泞不堪的马车上分解拆下,开始在稻田里拼装。
为了节约人力和时间,胡璘发明了一种可以放在马车上的小型吊装器具。
这种吊装器具只是将千斤顶和滑轮组合在一起,却轻松解决了人力难以胜任的将军炮搬运和组装问题。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十门将军炮在摇臂的转动和轮轴的滚动中,很快完成起吊安装。
等到将军炮进入炮位,胡璘下马,让铁塔儿把马牵走,同时示意身边亲卫吹响一记短促的号角声。
听到号角声,各方阵立刻有人扯开嗓子大喊道。